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覃国的 《广西医学》2008,30(4):485-487
目的了解本地区肝癌病人HBV感染情况及其与AFP表达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64例肝癌患者血清进行HBV和AFP检测。结果64例肝癌患者中有54例(84.37%)感染HBV,其中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小三阳)25例(46.3%),HBsAg、HBeAg及HBcAb三项阳性(大三阳)4例(7.3%),HBsAg及HBcAb二项阳性8例(14.8%)。AFP阳性57(89%),其中血清HBV感染标志物阳性患者51例(51/54,94.4%);10例HBV感染标志物阴性患者有6例AFP阳性(6/1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HBsAg、HBeAb及HBcAb三项阳性患者应视为HCC的高危人群;在HCC患者中AFP表达与HB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具有分泌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方法】采用HBV基因转染的HePG2细胞株(2.2.15细胞)接种于4~6周龄BALB/c-nu裸小鼠项肩部皮下,观察移植瘤出现时间及测量其大小;36 d后处死裸鼠,取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HBV-DNA等HBV标志物及肝癌相关蛋白甲胎球蛋白(AFP),并取瘤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出瘤率及肿瘤出现时间与细胞接种量有关;荷瘤鼠血清HBsAg、HBeAg和HBV-DNA检测均为阳性,AFP分泌量达(350±11.5)μg/L;光镜下可见与人肝癌相似的病理改变。该模型一定程度具有类似人HBV复制的原发性肝癌形态学特征。【结论】成功建立了分泌HBV标志物的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动态监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敏  刘涛  孙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58-3859
目的:动态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及肝功能指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各模式与AFP定量变化及肝功能改变的关系,高度警惕肝癌的发生。方法:对1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用RIA法进行AFP检测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检测。AFP升高者分别作B超、CT检查,排除肝癌后每2个月复查1次AFP、肝功、B超,连续进行2a~5a追踪随访。结果:189例中146例AFP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升高。随访中HBsAg、抗-HBe及抗-HBc3项阳性(即"小三阳")中发现AFP稳定上升型的11例(15.5%)均发展为肝癌;HBsAg、HBeAg及抗-HBc3项阳性即"大三阳"中发现AFP稳定上升型的3例(4.8%)发展为肝癌;HBsAg、抗-HBc2项阳性组中1例AFP稳定上升型发展为肝癌。一过性升高和一直未升高型均未出现肝癌。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小三阳感染模式动态监测AFP变化,对早期发现肝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阳离子脂质体 (cationicliposome)介导甲胎蛋白 (α fetoprotein ,AFP)启动子 /增强子载体在分泌AFP的人肝癌细胞株中的靶向表达。方法 :测定比较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in介导质粒pDR2 luc、pEBAFluc转染分泌AFP的人肝癌细胞株 (HepG2 )、不分泌AFP的人肝癌细胞株 (SMMC772 1 )、人肾癌细胞株 (GRC)及非洲绿猴肾细胞(COS7)的转染效率 ,通过液体闪烁计数仪单光子计数法测定荧光素酶活性 ,估计转染效率。结果 :①以Lipofectin介导pDR2 luc转染 4株细胞 ,荧光素酶活性在 4株细胞中均能表达 ,且表达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②以Lipofectin介导pEBAFluc转染 4株细胞 ,荧光素酶活性仅在能分泌AFP的HepG2 中表达。结论 :含人AFP启动子 /增强子的载体pEBAFluc在分泌AFP的人肝癌细胞株中可靶向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甲胎蛋白(AFP)启动子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AFP阳性肝癌细胞株的特异性表达.方法:PCR 扩增AFP 基因启动子、HSV-TK基因,将上述片段插入EGFP-N1载体的多克隆位点,构建pEGFP-AFP-TK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包裹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经其介导,转染AFP 阳性肝癌细胞株HepG2 和AFP阴性肝癌细胞株SMMC7721, 利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目的基因在2种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肝癌特异性真核表达载体pEGFP-AFP-TK构建成功.利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及Western blotting法可以检测到嵌合AFP启动子的pEGFP-AFP-TK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能够特异性在AFP阳性的肝癌细胞株表达,而在AFP阴性的肝癌细胞株中基本不表达.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肝癌高发地区自然人群中HBsAg、HBsAb的检测(肝癌高发地区人群还检测AFP)和抽样检测HBcAb、HBeAg、HBeAb的结果分析,提示该地区肝癌发病率高可能与HBV的广泛传染有关。肝癌组及AFP阳性组的HBsAg及HBcAB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自然人群,而HBsAb则显著低于自然人群,提示长期携带HBV可能是一种致癌因素。AFP转阴组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AFP持续阳性组及发展为肝癌组,提示HBsAg的存在可影响AFP转阴,且较易发展为肝癌。  相似文献   

7.
利用杂交瘤技术,以人肝癌细胞株HC_(108)免疫Balb/c小鼠,4周后取其脾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细胞抗原ELISA和间接酶桥法筛选,获得一株能稳定分泌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株,其染色体众数为96~110个,DNA指数为3.0。此单抗为IgM型,轻链为k链。免疫组化证实此单抗与2例胚胎肝脏组织、胚胎结肠组织呈现较弱的阳性反应;除与3例宫颈癌细胞有很弱的着色反应外,与5例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株均呈明确的阳性反应,而与其他肿瘤细胞,胚胎组织,正常成人肝脏、心脏、肾脏、肺脏、结肠、胰腺等均未见反应。琼脂糖免疫双扩散和单抗吸收试验证实此肿瘤抗原与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铁蛋白(Ferritin)、癌糖蛋白(CA_(19-9))无免疫相关性。免疫酶电镜染色显示此肝癌相关抗原定位于细胞膜,Western Blot显示其分子量为38kD。是一株特异性良好,阳性反应率较高的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检测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指标(HBV-M)及AFP。结果:10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88例(88%),阴性12例(12%),HBV-M阳性者AFP水平高于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的比例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31.6%)(P<0.01)。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sAg、HBeAb、HBcAb阳性和HBV-DNA阳性最多,为56例(63.6%),其次为HBsAg、HBeAg、HBcAb和HBV-DNA阳性,为9例(10.2%)。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复制相关。  相似文献   

9.
体内连续筛选法建立自发性肺转移人肝癌细胞系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Li Y  Tang Z  Ye S  Liu Y  Chen J  Xue Q  Huang X  Chen J  Bao W  Yang J  Gao D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9):601-605
目的 从人肝癌裸鼠肺转移灶中建立人肝癌细胞系 ,为探索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模型。方法 用高转移性人肝癌克隆细胞株MHCC97 H接种裸鼠 ,进行 3次肺转移筛选 ,取肺转移瘤建成皮下接种后自发性肺转移的细胞系。检测下列指标 :形态学、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运动速度、核型分析、流式细胞分析、免疫细胞化学检查、HBVDNA、成瘤性和转移性。结果 从裸鼠肺转移灶中培养出人肝癌细胞系HCCLM3,为多边形上皮性癌细胞 ,亚三倍体核型 ,染色体众数范围 5 5~ 5 8条 ;细胞倍增时间 34 9h ;克隆形成率 32 4 %± 3 2 % ;细胞运动速度 (2 0± 2 ) μm/h ;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甲胎蛋白、白蛋白、细胞角质蛋白 8、P16阳性 ,P5 3、nm2 3、HBsAg阴性 ;细胞基因组中有HBVDNA整合。裸鼠皮下接种成瘤率 10 0 % ,5周后自发性肺转移率为 10 0 % ,肺转移灶中位数 12 1个 /裸鼠。瘤组织原位接种于裸鼠肝脏 ,5周后腹壁转移 10 0 %、腹腔内转移 80 %、肝内转移 10 0 %、膈肌转移 70 %、肺转移10 0 % ,肺转移灶中位数 2 6 8个 /裸鼠。结论 建成一个皮下和原位接种均出现自发性高转移的人肝癌细胞系 ,为研究肝癌转移提供了新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0.
辛建文  苏静  张鸿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1):1018-1020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慢性肝病血清人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的干预。方法:对36例血清AFP水平升高的HBsAg阳性的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化进行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28例,观察肝功能、AFP、HBVM及HBVDNA、肝胆脾B超1年内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肝功能与AFP无相关性,拉米夫定治疗2周、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AFP复常率19.4%、72.2%、86.1%、91.7%、88.9%,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HBeAg6个月、12个月转换率分别为19.4%、27.8%,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3.3%、80.6%,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两组病例随访1年,治疗组无1例肝癌发生(0/36),对照组发生肝癌2例(2/28),差异显著(P<0.05)。结论:拉米夫定对AFP持续或反复升高的HBsAg阳性慢性肝病患者有较好的干预作用,可以促使HBVDNA阴转和e系统转换,进一步抗炎抗纤维化,同时阻止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与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和血清AF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广东省省内的三家医院的肝胆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理类型将肝癌患者分为肝细胞癌组、胆管癌组、其他类型肝癌组3种病理类型并与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和血清AFP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理类型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的相关性(X2=1.034,P=0.596;X2=1.360,P=0.507);但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且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的肝癌患者,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65,P =0.000);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与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小三阳(HBsAg+HBcAb+HBeAb阳性)与肝细胞癌高度关联,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与肝细胞癌也有一定的关联,HBsAb阳性和胆管癌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P=0.000).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组织病理类型与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及血清AFP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医疗工作者及患者应重视血清AFP水平的检测以及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特别是对于小三阳和大三阳患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19例肝硬化和/或肝癌、24例正常肝组织作AFP、HBsAg、HBcAg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表明:肝硬化和肝癌组其肝细胞不典型增生(LCD) 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硬化者,同时在LCD中检出AFP,因而支持LCD为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LCD的发生与乙型肝炎关系较大而与血吸虫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3.
用组化和免疫组化方法,对人肝癌癌旁组织中增生灶、增生结节与肝癌的关系及其HBsAg,HBcAg和糖原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嗜酸性细胞和(或)透明细胞增生灶、增生结节与周围癌组织有明显过渡性;嗜酸性细胞增生灶、增生结节的HBsAg,HBcAg和糖原均可阳性表达。提示HBV在肝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作者对人肝癌发生的可能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甲胎蛋白(AFP)检测在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健康体检者,3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6例乙肝肝硬化及57例原发性肝癌(HBSAg阳性)患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GP73和AFP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HBSAg阳性)患者血清GP73和AFP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GP73和AFP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和0.729,95%置信区间为0.796~0.913和0.650~0.799.GP73的最佳诊断界限值为145 ng/ml,其预测的灵敏度为70.18%,特异度为93.33%.GP73的AUC大于AFP的AUC,两者AU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GP73对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可能优于AFP,可作为一项较好的诊断HCC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亚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包括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在内的100例慢性HBV感染者作了HBsAg亚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这组病例中adr亚型占61%,adw占33%,ayr占2%,adwr占4%。adr亚型有随年龄增长更占优势的趋向。adr和adwr亚型感染者HBsAg滴度较adw组显著增高,且e抗原阳性率亦较高。上述发现提示,具有adr和adwr亚型的HBV株可能具有较强的复制活性,不易被清除,从而导致受感染者  相似文献   

16.
王丹薇 《河北医学》2001,7(4):289-290
目的 :为提高原发性肝癌 ( PHC)诊断和防治水平 ,分析青年和老年 PH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 95例青年 PHC和 112例老年 PHC进行了临床比较。结果 :1两组 PHC男女之比 ,青年组 4∶ 1,老年组 4 .4∶ 1;2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 :青年组肝区痛及脾大明显 P<0 .0 1,P<0 .0 5;3老年 PHC以单个局限型为主 ,青年以弥漫型为主 ;4青年组 AFP( +)占 67.37% ,>30 0 ng/ ml占4 1.5% ,老年组 AFP( +)占 4 6.4 3% ,>30 0 ng/ ml占 2 6.79% .肝功能异常老年组明显 P<0 .0 1或0 .0 5;5HBVM( +)青年组占 92 .63% ,HBs Ag( +) 84 .2 1% ;老年组分别为 79.4 6% ,62 .50 %。结论 :青年人 PHC恶性程度高 ,对 HBs Ag( +)青年男性定期检测 AFP和 B超 ,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内HBxAg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仪结合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对104例人肝穿刺材料中肝细胞和不典型增生肝细胞(LCD),组化γ-GT染色阳性细胞,免疫组化HBsA-g、HBcAg、AFP染色阳性细胞以及γ-GT染色阳性区域进行形态学定量研究。结果证实: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LCD为肝癌的癌前病变,两者在肝细胞肝癌发生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Imx),对原发性肝癌(PHC)、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进行观察。结果:PHC患者血清AFP含量的异常率为75%(66/88),CAH患者的异常率为21.8%(22/101)。并对11例PHC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AFP含量的动态观察,对15例CAH患者进行了AFP含量连续监测。发现:PHC患者术后AFP持续增高者预后不良;CAH患者AFP持续增高有癌变的可能。提示:AFP含量的变化与PHC和CAH的病程变化和预后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