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动态体温遥测装置与水银柱式体温计测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文瑶  孟庆义 《河北医学》2008,14(7):796-798
目的:了解动态体温遥测装置与水银柱式体温计体温测量结果有无差异。方法:用动态体温遥测装置与水银柱式体温计同时测量100名急诊留观病人腋窝温度,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动态体温遥测装置组患者的平均温度为36.9±0.7°C,与水银柱式体温计测量结果(36.8±0.7°C)相近,两组测量数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测量数值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呈高度相关(r=0.981,P<0.001)。结论:动态体温遥测装置与水银柱式体温计相比同样有效,并且使用更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红外额式体温计在筛查发热患者中的价值,并找出其用来判断发热的最佳界值,为临床使用红外额式体温计提供依据。 方法 固定专人测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热门诊2018年6月1日—8月30日就诊的1 176例患者体温,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使用红外额式体温计与水银式体温计分别测量。 结果 1 176例患者中,男性529例(45%),女性647例(55%),平均年龄(36.91±16.46)岁。Bland-Altman结果显示额温腋温测量一致性较好。水银式体温计测量腋温为(38.31±0.67)℃,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额温为(37.30±0.77)℃,二者平均差值(1.01±0.64)℃(t=53.774,P<0.001)。体温正常组、低热组、中热组、高热组的腋温和额温差值分别为(0.25±0.55)、(0.83±0.50)、(1.08±0.66)、(1.33±0.70)℃,t值分别为2.180、35.721、36.760及25.710,均P<0.05。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灵敏度为0.482,特异度为0.91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P<0.001,95%CI为0.650~0.811。最大约登指数为0.477,所对应的界值为37.05℃。 结论 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体温与水银体温计所测得的腋温存在一定差异,前者比后者低。而且随着体温的升高,差异增大。红外额式体温计可在发热门诊中使用,由于临床使用红外额式体温计进行体温测定时读数只能到小数点后1位,但应以37.0℃作为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发热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红外耳温计和水银体温计在抢救室不同时间测量患者体温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试验组使用红外耳温计测量耳温,对照组应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于每日0点、6点、12点和18点同时为患者测量耳温及腋温,比较四个时间点两种体温计测量数据的差异。结果 122组数据显示(在5%的质信水平之下)红外耳温计和水银体温计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的分组情况为0点和6点的红外耳温计和水银体温计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2时和18时红外耳温计和水银体温计的测量值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抢救室日间可应用红外耳温计取代水银体温计,夜间推荐使用红外耳温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红外耳温计与玻璃体温器在测温中的差异,研究耳温和腋温之间的差异与关系.方法 将100例病人,分为普通组30例,发热组70例,分别比较普通组、发热组耳温和腋温之间的差异.结果红外耳温计能反映正常体温变化,左右耳的平均温度误差较小,发热组病人的耳温和腋温的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 红外耳式体温计测温快速、安全、测量准确、使用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外额式体温计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危重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8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PICU住院治疗的94例MDRO感染危重患儿,在采用传统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的同时使用红外额式体温计进行测量对比,连续测量48 h。结果 48 h内两种测量方式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内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体温平均花费时间短于传统水银体温计,48 h内每测量1次体温手接触患儿平均次数少于传统水银体温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红外额式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测量MDRO感染危重患儿体温准确度相同,但红外额式体温计耗时短,接触患儿次数少。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不同部位体温测试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凤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37-2238
目的:比较新生儿不同部位测量的体温差异,探讨最适合新生儿的体温测量部位。方法:对286例新生儿进行肛温、颌下温、腋温测试,并进行对照。结果:颌下温和腋温差异无显著性(P>0.05),肛温高于颌下温和腋温(P<0.05)。结论:采用新生儿颌下温测量是准确、简便、安全、快捷的测量方法,可以代替腋温,必要时可加测肛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外额式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值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选择眼科住院患者120例,其中体温正常者112例、发热者8例,比较两种体温计测量体温值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红外额式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所测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体温值能正确反映体温变化,且快速、安全、使用简单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309-1311
目的分析生命体征测量仪、红外耳温仪、红外额式体温仪3种测温方式在急诊病人预检分诊中的准确性和差异。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病人175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急诊病人均分别采用生命体征监测仪、红外耳温仪和额温仪3种方式进行测温并记录,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和差异度。结果3种测温方式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红外耳温仪和红外额式体温仪测得温度均明显低于生命体征检测仪(P < 0.01)。在正常体温(36~37.2℃)病人中,3种体温测量方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红外耳温仪和生命体征检测仪测得温度均高于红外额式体温仪(P < 0.05)。结论急诊病人进行体温测量时,额温仪只宜作为初步筛查,耳温仪与生命体征测量仪相对准确性好,差异性小,适于急诊病人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
龚佐萍 《吉林医学》2012,33(7):1469-1470
目的:探讨红外线体温计在精神科住院患者进行体温监测的实用性。方法:选择162例精神病患者,用红外线体温仪与水银体温计同时进行体温监测,连续5 d,均选择下午15:00进行。结果:红外线体温仪在环境温度17℃~22℃,测量额温与同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的腋温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线体温仪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体温监测安全可靠、节省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李玲红  张丽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7):2161-2161,2163
目的:探讨红外线耳温枪测量耳温的准确性.方法:对743例精神障碍患者采用红外线耳温枪测量耳温,同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耳温平均值为(36.13±2.36) ℃,腋温平均值为(36.21±2.36)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红外线耳温枪所测耳温,可以准确真实地反映体温情况,而且测量体温方便快捷、安全准确、节约时间,值得在精神障碍患者体温监测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红外线体温仪与耳温计联合测量住院患者体温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种体温测量工具测量体温效果的差异,寻找一种更准确、安全、省时间的体温测量方法,以取代目前国内医院用水银体温计测体温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2011-07~2012-03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病房住院的300例术后3d内患者,分别应用水银体温计、耳温计、红外线体温仪3种方法测量其体表温度,合计900次.比较3种测量方法的测温效果.结果 3种方法测量发热患者体温测量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红外线体温仪测量正常体温患者与其余2种方法有差异.结论 联合使用耳温计与红外线体温仪临床测量体温准确、有效、节约时间,可有效避免发生交叉感染,且能减少汞对环境污染的危险性,优于水银体温计.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evaluatethereproducibilityofThermoscanTM,aninfraredemissiondetectionearthermometer,andtoestablishthenormalreferenc...  相似文献   

13.
红外耳温计在内儿科使用价值与细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外耳温计在内儿科使用价值与细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内儿科患者220例,能采用传统水银温度计测定腋温、口腔温、直肠温的同时采用红外线耳温计测定鼓膜温度。每组根据口腔温再分为高热以及超高热组、中等热组、低热组、正常温组。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耳温、腋温、口腔温、直肠温分析,发现4种测温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直肠温与口温、腋温、耳温结果仍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6和0.989)。进一步比较发现,在高热以及超高热组、中等热组、低热组、正常温组四个组别里,中等热组、低热组的耳温与口腔温度无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和0.627)。结论红外耳温计可替代水银温度计在内儿科中测量体温,虽然会更安全更省时,但仍需改进。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Pregnant women and infants are vulnerable for developing severe dengu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seroprevalence of dengue infections among pregnant women, their offspring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utcomes.Methods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pregnant women, admitted for delivery in a tertiary mother and child hospital in Thiruvananthapuram. Blood specimens (2 ml)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wome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in the first stage along with blood samples being drawn for other investigations. Umbilical cord blood was collected from the neonates. The samples were tested using Ig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Quantitative titres were also obtained, and index ratios were calculated using optical density values.ResultsSeroprevalence of dengue in antenatal women was 6.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3.4–12.48). Among cord blood samples, the seropositivity was 10.8% (95% CI: 6.3–16.6).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Spearman rho: 0.653 and p value <0.001) was obtained between maternal and cord sample IgG index ratios. Agreement between maternal and cord blood IgG values was obtained using kappa as 0.742. The mean weight of newborns born to IgG-positive mother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abies of IgG-negative mothers (2.3 vs 2.8; t = 2.64; p = 0.01). The mean gestational age at delivery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in IgG-positive mothers (36.29 vs 38.04 weeks; t = 2.48; p = 0.01).ConclusionSeroprevalence of dengue in antenatal women and in their offsprings is lower than other areas endemic for dengue. Dengue infection (any time before pregnancy) may result in preterm delivery and low birth weigh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致足月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09年10月经临床确诊的112例足月原因不明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例组),以及同期137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孕周、出生身高、性别、出生体重、出生体温、喂养情况、排便情况、孕母年龄、家族黄疸发病史、是否多胎、妊娠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及胎盘钙化等情况,分析上述影响因素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新生儿孕周、出生体温、出生体重、出生身高、孕母年龄、胎盘钙化、多胎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新生儿开奶时间及开始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晚,生后2d喂养总量及生后2d排便总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母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家族黄疸发病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奶时间晚及排便时间延迟、生后2d喂养量不足及生后2d排便量少是足月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剖宫产、孕母有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及家族中有黄疸发病史是足月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录体在早期诊断HBV母婴传播中的意义, 并观察母亲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免疫阻断治疗对新生儿血清HBV转录体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6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自孕26 wk开始行抗HBV免疫治疗(HBIG im, 200 IU/4 wk;同时使用左旋咪唑涂布剂10 mg/wk);另23例HBsAg)阳性孕妇做为对照组未给予任何抗病毒治疗. 从孕妇治疗前血清及其新生儿血清中提取核酸,经PCR及RT-PCR扩增HBV DNA,全长型RNA (fRNA)和顿挫型RNA(trR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产物,Southern杂交进一步验证扩增产物. 结果: HBV DNA阳性仅存在于未接受免疫治疗的母亲所生新生儿中;超过半数的新生儿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转录体-RNA, 并与其母亲是否接受免疫阻断治疗无关. 但是,治疗组母亲所生新生儿中仅可检测到顿挫型病毒转录体-trRNA. 结论: 血清HBV转录体可早期诊断新生儿HBV感染的状态;新生儿血清中trRNA的转录模板可能为新生儿体内的病毒DNA;HBIG免疫阻断治疗不能阻断HBV宫内感染,但可以阻止高复制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海南省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提供科学数据。 方法 对发生先天梅毒的新生儿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随访调查海南省2007-2014年期间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将发生先天梅毒的新生儿作为病例组,将健康生育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探索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53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妇血清TRURST滴度(OR=2.04,90%CI:1.73~2.42)和分娩前未驱梅治疗(OR=1.82,90%CI:1.09~2.42)以及分娩前治疗药物是普鲁卡因青霉素(OR=2.54,90%CI:,1.11~5.82)是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妇血清TRURST滴度每升高一个滴度,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风险增加1.23倍;分娩前未治疗孕妇梅毒较已治疗孕妇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风险高1.09倍。 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危险因素有孕妇血清TRUST高滴度,以及分娩前孕妇梅毒未进行治疗,应加大对这两方面的干预,以期达到控制梅毒垂直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