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百色市位于北纬 2 3°32′~ 2 4°17′ ,东经 10 6°7′~ 10 6°5 6′ ,面积 3713km2 ,辖 12个乡 (镇 )、116个行政村、833个自然屯、32 2 112人口 ,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 2 2 .1℃ ,4~ 10月气温在 18℃以上 ,年平均降雨量为 12 0 0mm3,相对湿度76 %~ 84% ,主产水稻 ,自然条件适宜疟疾传播和流行。平原以中华按蚊 ,山区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 ,属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区。 5 0年代至 70年代发生过三次大面积疟疾暴发流行 ,1971年发病率高达 946 .8/万 ,80年代初期仍有部分村屯发生疟疾暴发流行[1] 。经…  相似文献   

2.
<正> 如东县地处长江下游黄海之滨的水网地区,是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曾发生过二次疟疾暴发流行,1960年的发病率高达30.13%。经长期防治,发病率逐步下降,从1992年起全县的发病率已降至1/10万以下。为了解掌握低发病率状态下的疟疾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作者对1992年—1998年全县的疟疾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1 资料来源 1992—1998年全县各医疗单位上报,并  相似文献   

3.
杨兆民 《海南医学》1994,5(3):130-132
商洛地区位于北纬33°5′30″~34°24′40″,东经108°34′20″~111°1′25″,是以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的间日疟非稳定性低疟区。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1991年经“陕西省疟疾防治效果考核专业组”考核审评,全区7个疟疾县、市,均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疟疾流行概况商洛地区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疟疾的流行[1]。建国后,各时期疟疾的发病率分别为:1953年9.56/万,1960年32.51/万,1970年160.73/万,1980年23.40/万,1990年0.04/万。本地和外地感染病例分别为99.81%、0.19%。1980~1990年全区7个县、市…  相似文献   

4.
蒙阴县60年代和70年代发生两次疟疾大流行,发病率高达7.82%和7.4%。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至1985年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进入灭疟后期。为探讨此期疟疾病例分布特点,就我县1985~1990年27例疟疾病人报告如下。 1 1985~1990年中,1988年无病例,各年度发病数分别为20、3、2、0、1、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950-2013年广西田东县疟疾流行情况,评价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全县历年疟疾流行和防控的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该县20世纪50、60、70年代人群疟疾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41.51/万、85.07/万、89.24/万,80年代疟疾发病率为4.39/万,90年代为1.15/万,1998年后没有发现本地疟疾病例;当地流行的疟原虫有3种,其中间日疟占86.61%、恶性疟占12.39%、三日疟占0.83%,混合感染占0.17%;总共疟疾死亡病例17例.结论 田东县疟疾流行经历了4个时期,即50年代高度流行时期;60-70年代的感染率快速下降时期;80-90年代的散发状态时期和2000年后无本地病例时期.全面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对田东县最终达到消除疟疾目标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乐业县位于东经106°13′,北纬24°53′,系非稳定性疟区,70年代初发生过疟疾大面积流行,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985年疟疾年带虫发病率降至1.54/万,次年起疫情逐年回升.为了解其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收集乐业县1985年~1990年发热病人血检情况、病灶点追踪、现症病人根治调查以及流动人口疟原虫阳性的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7.
李锦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175-1177
广西开展全区性疟疾防治以前,有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等三种疟疾流行,遍布全自治区82个市县,1954年疟疾发病率296.67/万,死亡率1.4/10万,疟疾病人数占法定传染病总人数70%。经过多年积极防治,反复斗争,1987-1999年全自治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0-2010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3-2010年未发现本地传播的恶性疟。本文综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疟疾流行与防治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巴中市疟疾流行动态及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巴中市1950-2014年疟疾疫情和防控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巴中市1950-2014年报告疟疾11 993例,年发病率6.57/10万,有两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2-1957年、1962-1965年,发病率分别为33.00/10万~35.91/10万、64.91/10万~137.59/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8月占71.76%;年龄以20~50岁为主,占83.06%;男女发病数性别比1.7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80%;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调查及重点防治、控制流行、综合防治基本控制和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1995年后发病率控制在1.00/10万以下,1997-2014年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外源性输入病例.结论 巴中市疟疾防治工作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完善防控机制,加强到疟疾流行区务工流动人员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桐柏山及大别山区疟疾流行态势,分析流行因素,提出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收集桐柏山及大别山区1990-2007年各县(市)疟疾疫情、气象资料及调查资料,分析流行态势及因素.结果 桐柏山区系中度不稳定疟疾流行区,疟疾回升间隔为8-9年,流行年发病率最高为28.35/10万,非流行年发病率最低为6.55/10万,传染源的积累是造成当地疟疾流行的主要因素,流行年疟疾发病与温度、降雨量密切相关,其高峰在降雨后1个月;大别山区系低度稳定疟疾流行区,年发病率在1/1O万以下,连续10年以上无回升.结论 桐柏山及大别山区疟疾现已降至1/万以下.大部分地区仅属残存病例,控制传染源是遏制疟疾回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云南腾冲高海拔区疟疾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腾冲县古永区 ,海拔 1715~ 185 0m ,自五十年代以来 ,一直被视为低、非疟疾流行区。 1986年 6月突然发生恶性疟与间日疟的相继流行 ,发病率达5 6 .2 5 /万。 1987年后连续多年监测防治 ,未再发生流行 ,年发病率均控制在 5 /万以下。现将本次高海拔区输入性疟疾引起的流行特点及其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1 背景材料腾冲县位于云南省西部 ,古永区在县的西北方向 ,距县城 5 0km ,有 9个行政村 ,其中胆扎、猴桥村与缅甸接壤 ,110个社 ,32 84户 ,1884 6人。海拔 1715~185 0m ,年平均气温 14℃ ,年平均降雨量 185 0mm ,全年有霜期 3个月 ,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黄石市1951—2021年疟疾流行特征、防控策略、措施及取得的效果,为进一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51—2021年黄石市疟疾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疟疾流行情况、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绘制“半对数”线图、表格展示历年发病情况和防控工作开展情况。结果 1951—2021年黄石市共报告疟疾527 78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07/万。疟疾防治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疟疾高流行阶段(1951—1979年)、实现基本消灭疟疾阶段(1980—1999年)、巩固防治成果阶段(2000—2010年)、消除疟疾阶段(2011—2021年),不同流行时期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在疟疾高流行阶段,大力开展普查普治,强化对现症病人管理;实现基本消灭疟疾阶段,采取突出重点、分类防治策略;当发病率降到1/万以下,采取疟疾监测为主措施,包括传染源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疫点处置、流动人口疟疾管理、蚊媒监测等,通过积极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1989年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1999年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水平,2015年通过省级消除疟疾验收。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及对外交流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将长寿区1951-2008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长寿区20世纪50年代疟疾暴发流行,1954年年发病率高达622.90/万。主要分布于晏家、龙溪、双龙、石堰等9个乡镇。经过约10年的普查、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对有疟史者根治、健康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83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1985年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部颁标准。结论经过监测,证实长寿区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今后应加强监测,加强疟疾流动人口管理,向消除疟疾标准迈进。  相似文献   

13.
都匀市位于贵州南部,地处东径107°3′,北纬26°17′,海拔1280—540m,年平均气温15.9℃相对湿度79%,降雨显1400mm,自然条件适宜媒介按蚊孳生,农村住房简陋,人房畜圈相连,卫生状况较差,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淡薄,是以间日疟为主的历史流行区,建国初期1955年发病率为881.9/万,经过40余年积极防治,疟疾年带虫发病率逐年降至为1980年的0.66/万,1985年经卫  相似文献   

14.
李秀苾 《广西医学》2005,27(10):1670-1671
阳朔县地处广西东北部,全县辖9个乡镇,总人口为29万多人,原属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传播的主要媒介.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过近40年的综合防治后,发病率由1955年的192.6/万逐渐下降至1/万以下,1993年通过广西区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为了解阳朔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的流行特点,为今后制定全县防治疟疾的流行行之有效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全县自1993年至2002年10年来所报告的194例疟疾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邳州市2001—2010年疟疾流行趋势和防治效果,探讨防治对策,为制定今后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邳州市2001—2010年疟疾疫情动态分析,研究疟疾疫情变化与防治措施的关系。结果邳州市2000~2010年疟疾发病呈不稳定状态,年发病率0.52/10万~2.21/10万;2002年起疟疾发病率逐年上升,2007年达高峰,疟疾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7~10月疟疾病例数占81.09%;病例高度散发,发病最多的职业是农民,占53.73%;2000—2010年治疗疟疾现症病人1813人次,休止期治疗5569人次,发热病人血检191480人次。结论通过实施疟疾传染源管理和媒介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及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以后,遏制疟疾流行,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凌云县疟疾流行趋势,为消除疟疾后继续巩固成果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凌云县1951-2015年疟疾发病数、发热血检及居民普查血检调查、媒介调查、疟疾病人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5年凌云县共报告疟疾病例数57 619例病例,平均年发病率为57.5/万,占传染病发病数的22.42%;死亡52人,病死率0.09%.1980-2015年居民发热病人血检405 854人,阳性753例,其中间日疟占77.42%(583/753),恶性疟占22.44%(169/753);荧光抗体阳性率由1988年的1.4%(7/500)降至2000-2009年的0.62% (23/3 725);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蚊种.通过几十年来的综合防治,疟疾发病率从1958年的316.05/万下降到1985年的1/万以下,于2000年10月份达到了基本消除疟疾目标.从2005年起已无本地疟疾病例,所报告的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014年12月通过百色市级消除疟疾考核.结论 落实疟疾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将继续加强“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监测,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价横县1950-2010年疟疾防治效果,为该县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收集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上世纪50~60年代是恶性疟、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高度混合流行区,50年代当地居民疟疾发病率为115.86/万,其中1953年疟疾病例共20 908例,居民发病率为449.01/万。60年代下降为12.97/万,70年代为0.51/万。80年代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人增加,但人群发病率下降至0.31/万,恶性疟和三日疟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后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90年代下降为0.22/万,本世纪为0.01/万,2001年在当地居民仅发现1例间日疟病例。结论该县自1993年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在当地得到有效控制,但应继续检测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人。  相似文献   

18.
德宏州1951~2001年疟疾流行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捷 《中国热带医学》2004,4(5):756-758
目的:分析云南德宏州疟疾流行的空间、时间、人群分布规律,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根据全州疟疾疫情资料,统计分析疟疾发病空间、时间、人群及在传染病中的分布特征。结果:1951~2001年全州各县、市疟疾发病386677例,平均发病率113.16/万,死亡835例,平均死亡率0.23/万,病死率0.22%,年际发病在建国初和革期间出现了两个流行高峰,发病率高达717.65/万和1128.28/万,6.11月发病数占76.04%,5.40岁发病数占83.32%,农民发病数占64.18%,男性发病数占64.42%,原虫种类为恶性疟占63.33%,间日疟占43.82%,三日疟和混合感染占1.85%。疟疾病例占全州传染病报告数的44.16%。结论:德宏州是云南省的高疟区。6~11月为流行高峰季节,5~40岁人群为高危人群,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以农民为多发,在大流行年代恶性疟为主,疫情控制后以间日疟为主。流行强度与防治措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肥西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和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和效果,探讨消除疟疾的成功经验。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肥西县疟疾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过60多年的积极防治,肥西县疟疾发病率从1970年最高的23 372.30/10万,2014年降至0.82/10万,2012—2014年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2015年经安徽省卫生计生委考核评估,达到卫生部消除疟疾标准。结论肥西县已达到部颁消除疟疾标准,实现了全县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20.
潼南县位于四川北部,东径106°0′26″,北纬30°26′28″。以方山丘陵为主。年平均气温为17℃,年降雨量为978mm。传疟媒介为单纯中华按蚊。解放后仅50年代发生过间日疟流行,发病率达135.7/万(1952年)。以后至1987年,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2.4/万之间。为了解我省低疟区的发病特点,更好地采取防治对策,将全县近三年发生的141例间日疟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