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应用与价值。方法收集72例行多层螺旋CT或MRI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病历与影像学资料,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患者为CT组(n=48),行常规MRI血管造影的患者为MRI组(n=24),分析两组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图像显示及诊断情况,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特点。结果与MRI组相比,CT组诊断准确性91.67%、敏感性70.83%、图像质量等级评分显著较高,扫描时间明显较短(P0.05);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包括急性栓塞和慢性栓塞,栓塞部位以双侧居多;病变范围包括左右肺动脉远端、肺叶动脉、肺段以下动脉等;直接征象为肺动脉或分支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表现为马赛克征、局限性肺纹理纤细或稀疏、肺动脉高压或扩张、胸腔或心包积液、部分肺段渗出或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急诊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具有准确性、敏感性高,图像质量好等优点,且影像征象明显,对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胸痛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的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急性胸痛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取64层螺旋CT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冠状动脉、主动脉以及肺动脉进行图像重组,分析成像质量。结果 18例患者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28例患者为急性肺动脉栓塞,5例患者发生在胸主动脉夹层,检查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在2-4分,57例患者肺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HU,61例患者主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HU,平均扫描时间为(8.2±1.1)s,扫描范(27.61±1.62)cm。结论在急性胸痛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在8s完成检查,得到主动脉以及肺动脉等图像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唐斌  王玉权 《中外医疗》2014,(32):172-173
目的对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栓塞操作方法的研究和对其临床应用价值的探究和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该院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不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检查,仅采用普通胸部CT平扫;对观察组的40例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随后再进行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手段,通过观察探讨和分析比较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确诊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30.0%),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肺动脉栓塞的栓塞部位和血栓的具体状态的图像显示中,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重建技术具有良好的成像,其技术的优势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三维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肺动脉三维成像,以便更精确地直接观察血栓累及部位、形态特点及其他改变。结果 肺栓塞的直接征象:肺动脉内条状及斑片状充盈缺损,表现为部分性充盈缺损、完全性充盈缺损、轨道征、血管壁缺损;间接表现:肺门动脉增宽、肺梗死和肺纹理稀疏等。结论 由于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检测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能够可靠地用于临床怀疑急性肺栓塞病人的无创、安全、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心电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PE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2组:A组:心电门控扫描,手动控制降低管电流;B组:常规胸部强化扫描,管电流采用实时自动曝光剂量调节自动曝光。比较2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辐射计量分别为(4.75±1.21)mSv、(14.61±1.16)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101、85分,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三维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肺动脉三维成像,以便更精确地直接观察血栓累及部位、形态特点及其他改变。结果肺栓塞的直接征象:肺动脉内条状及斑片状充盈缺损,表现为部分性充盈缺损、完全性充盈缺损、轨道征、血管壁缺损;间接表现:肺门动脉增宽、肺梗死和肺纹理稀疏等。结论由于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检测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能够可靠地用于临床怀疑急性肺栓塞病人的无创、安全、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创新》2020,(5):33-34
目的:探究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为肺栓塞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实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剂量(5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实施低剂量(3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同常规剂量造影剂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上并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及其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动脉栓塞53例患者资料作回顾分析,对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肺动脉栓塞影像征象,各动脉血管栓塞情况及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结果本组5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多排螺旋CT检出47例,诊断准确率达88.68%(47/53);观察多排螺旋CT影像,患者肺动脉栓塞率21.24%(689/3244),直接征象以偏心型充盈缺损为主要表现,发生率52.10%(359/689);间接征象以肺动脉增粗较为常见,发生率77.36%(41/53)。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可有有效显示栓塞部位,获得清晰直接、间接征象影像资料,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及三维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诊断和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18例临床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肺血管造影,将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三维重建(3D)。【结果】18例患者共发现肺动脉栓子96个,肺动脉栓塞的直接CT征象:完全闭塞16支(占16.67%),不规则的充盈缺损54支(56.25%),附壁充盈缺损19支(19.79%),中心性充盈缺损(轨道征)7支(7.29%)。【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方便、快捷、无创、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对及时诊断和治疗肺动脉栓塞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双源光子CT flash扫描模式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肺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CTPA检查,共发现5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其中28例患者(A组)采用了flash扫描方案,无需屏气,螺距3.2,扫描时间(0.64±0.11)s,造影剂流速5ml/s,造影剂用量(40±5)ml,采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技术,达阈值100HU后延迟3s自动扫描;31例患者(B组)采用屏气扫描方案,螺距1.2,扫描时间(1.67±0.20)s,造影剂流速5ml/s,造影剂用量(80±5)ml,对比剂跟踪触发达阈值100HU后延迟6s自动扫描;两组管电压均为120kv,Care Dose 4D打开;由两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评分,并测量7个肺血管CT值(HU),计算信号噪声比(SNR),比较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差异;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的图像质量均达优秀标准,B组多个病例有呼吸运动伪影而影响图像质量,而A组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均低于B组。结论肺动脉造影使用Flash扫描模式能够获得满意的图像并降低了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消除呼吸运动伪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和临床确诊的PE患者影像资料,其中12例采用常规螺旋平扫和螺旋增强扫描,15例采用了回顾性的心电门控技术和分段数据采集方式。结果27例PE患者常规多层面螺旋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和心电门控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都能明确诊断,但心电门控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图像更清晰,避免了心脏和大血管搏动伪影的干扰,能显示更细肺动脉的栓塞。结论心电门控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图像清晰,可作为PE检查的首选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在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64例,随机抽签分为两组,每组32例,低剂量组使用30m L对比剂,常规剂量组使用70m L对比剂。比较两组患者肺血管强化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漏诊率、特异度和误诊率。结果常规剂量组肺静脉血管强化CT值较低剂量组显著较高(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较常规剂量组43.75%显著较低(P0.05)。结论在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应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在图像质量以及对肺栓塞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与使用常规剂量无显著差异,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给予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肺栓塞患者共发现累及各级肺动脉分支栓子491处,VR重建对肺段动脉、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低于MPR与MIP,VR对肺栓塞栓子整体检出率为81.1%,低于MPR与MIP重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1处肺栓子直接征象以偏心性充盈缺损多见,其次为完全性栓塞、中心性充盈缺损,附壁血栓较少见;间接征象包括肺梗塞、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增粗、胸腔积液、肺纹理局限性稀疏、支气管动脉扩张。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敏感度、特异性高,且安全、无创,图像质量高,分辨率高,同时配合MPR、MIP后处理,可提高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经64层螺旋CT扫描并经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肺栓塞患者64层螺旋CT扫描显示共累及肺动脉580支,PE的直接征象分为中心型64支(占11.0%),附壁环型215支(占37.0%),偏心型187支(占33.0%),闭塞型114支(占20.0%)。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的CT表现为肺纹理稀疏.局部肺密度下降,肺梗死灶形成,肺动脉高压和胸腔积液。结论64层螺旋CT具有扫描用时短、图像清晰、三维重建方便等优势,已经成为检查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MSCT肺动脉成像扫描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仿真内镜(CTVE)等后处理技术,分析获得的CT图像。结果128层MSCT肺动脉成像能准确、清晰、全面地显示肺动脉及1、2、3级分支的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 128层MSCT血管成像技术是肺动脉栓塞及时、无创的诊断方法,是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和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对肺栓塞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某院接收的40例被疑诊为肺栓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并以溶栓治疗效果以及多种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检查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肺叶动脉显示数198支、栓塞数为69支,栓塞率为34.84%,肺段动脉显示数为639支,栓塞数为258支,栓塞率为40.38%,主肺动脉显示数为76支,栓塞数为18支,栓塞率为23.68%,亚段动脉显示数为1934支,栓塞数为92支,栓塞率为4.76%,其他分支动脉显示数为4587支,栓塞数为40支,栓塞率为0.87%;40例被疑诊为肺栓塞患者由多种检查结果最后被明确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40例,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检查出肺栓塞37例,3例漏诊。CT敏感度为92.5%。结论在肺栓塞患者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扫描其肺动脉与其分支,显示结果清晰,且肺动脉栓塞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与动脉造影技术相比对患者机体无创伤性,临床上可当做肺栓塞影像学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栓塞伴有右心功能不全患者CT影像学表现。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2月-2015年2月经CT肺血管造影(CTPA)证实为肺栓塞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接受CTPA检查但未合并肺栓塞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接受CT肺动脉造影检查,并于2d内作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肺栓塞伴右心功能不全患者CT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右心室最大短轴直径为(3.65±0.91)cm、最大横截面积为(18.20±6.12)c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以超声心动图为标准,CTPA检出右心室扩大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89.74%;中央型患者最大横截面积大于周围型肺栓塞患者(P0.05)。结论在肺栓塞伴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CTPA检查方式,兼具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且可在检出肺栓塞的同时判断患者有无右心扩大及功能不全表现,可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39例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及后重建技术,观察肺动脉栓子累及的部位和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患者中右肺动脉主干栓塞4例,左肺动脉弓3例,右上肺动脉6例,右下肺动脉10例,左下肺动脉16例。其征象有局部肺纹理稀疏纤细、肺动脉扩张、"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肺动脉局限性密度增高、肺梗死灶。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快速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源CT与肺动脉造影(DSA)在急诊肺栓塞(APE)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APE患者50例入研究组,另50例非动脉栓塞患者为对照组,均行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CTPA)与DSA,对比其血管测量参数值、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室/左心室最大横径比(RVd/LVd)、最大面积比(RVa/LVa),比较双源CT、DSA诊断APE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评价影像特征。结果研究组肺动脉压力(49.92±1.68)mm Hg、RVd/LVd(1.24±0.31)及RVa/LVa(1.20±0.39)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升主动脉直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主肺动脉直径(31.04±1.58)mm、左肺动脉直径(22.57±1.84)mm、右肺动脉直径(25.29±1.64)mm及右下肺动脉直径(14.29±1.07)mm高于对照组(P0.05);双源CT诊断APE的灵敏度86.67%、特异度100.00%、准确度88.00%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源CT与DSA在APE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双源CT的CTPA可较好显示肺部解剖信息,而DSA可预测肺动脉高压及肺功能,为APE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