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毅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095-2096
目的:讨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探讨高频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老年养护中心住院患者269例,采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的类型、管腔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269例患者中181例内-中膜增厚,151例颈动脉有斑块,其中90例为硬斑.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很高,高频彩超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分析和研究关于利用超声在诊断高危人群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此为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资料选自在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之间进行住院和体检的患者病例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之后对高危人群利用高频彩超进行检查颈动脉,来观察和分析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并对粥样硬化的程度、发生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发生颈动脉硬化的程度和是和患者的年龄、性别、高发生因素等方面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的。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一项检测手段,其可以直接显示患者颈动脉内管比病变的,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在高危人群中防治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等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彩超对我院56例40岁以上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其中一项或以上的住院患者进行常规颈动脉扫查,对所有检查出的斑块进行局部放大、聚焦以及多切面扫查测量.结果 56例颈动脉中发现斑块40例,其中软斑20个,硬斑36个,混合斑12个.结论 高频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其及斑块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有较大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治疗,已广范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吴莉娟 《海南医学》2003,14(8):38-38
本文对我院近两年应用高频彩超检测的49例颈动脉硬化病人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评价高频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1年6月至2003年4月门诊及住院病人中行颈动脉检查有阳性病变的患者49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4.6岁,均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或脑梗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高频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特点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超对18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176例健康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结果: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高血压病组为74%,对照组为29%,与年龄、高血压病程及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且随着高血压分级逐渐增加,斑块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其中高血压Ⅲ期患者斑块检出率为10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彩超检查有助于临床对高血压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5例非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观察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及收缩期峰值流速等。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病变以斑块形成为主要特征,彩超的早期诊断准确、可信,对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彩超检查经临床确诊的1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的颈动脉,并与80例非心脑血管疾病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08例(79.4%),明显高于对照组(16.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颈动脉内斑块位置、范围和类型,可列为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颈动脉超声测定内‐中膜厚度来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年龄、性别、高血压等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10321例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的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等方法筛查出1959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再通过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数,并分析。结果共筛查高危人群195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1例,高危人群患病率为55.2%。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家族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于离退休人员,职员等4个职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工人为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家族史;颈动脉超声无创、简便、可重复,能及时发现增厚及早期的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筛查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脑梗组,选取100例正常体检患者100例,为健康组,对2组患者均给予颈动脉彩超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比例、内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硬斑块、溃疡斑比例均显著高于健康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因扫描检查导致严重不适症状发生。结论: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可对动脉血管进行准确的评价和诊断,同时存在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可应用颈动脉彩超对脑梗死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增加脑梗死的预防、准确诊断比例、针对性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颈动脉彩超和DSA对比分析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颈部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6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分别行颈动脉彩超和DSA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颈动脉彩超和DSA检查中,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检出率分别为82.1%与71.4%,颈动脉彩超较DSA能很好地显示颈部动脉血管壁病变.结论 腔隙性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应用颈动脉彩超有助于颈部动脉病变判断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诊断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对80例高血压病患者行颈动脉检查,对内膜-中层厚度、粥样斑块大小、位置及颈动脉内血流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80例高血压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62.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有密切相关性。可作为反映高血压的一个窗口。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彩超评价12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120例内科住院高血压患者为实验组,另取同期门诊健康对照组60例.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实验组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有无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斑块发生率为68.33%,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明显增厚,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EDV 、PSV和Vmean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彩超检查对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病情评价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对110例T2DM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检查,以探讨T2DM对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将检查结果与10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2DM组110例中73例(66.36%)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Ⅲ级病变17例(15.45%),对照组100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9例(19.00%),其中,Ⅲ级病变3例(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通过对T2DM组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的测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高频超声是检测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6例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选取正常对照组66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彩超异常率为81.1%,与正常对照组(4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颈动脉严重狭窄伴软斑块形成是卒中高危状态,应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频彩超检查在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78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行双功能超声检查颈动脉管腔及内壁情况,观察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大小、性质、形态、回声强度、管腔狭窄程度等。结果78例脑梗死患者中,60例患者颈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内中膜增厚(厚度≥1.0mm),66例出现斑块,斑块的形成有单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性质有软斑、硬斑或复合斑块,斑块多发生于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少数发生在对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地相关性,高频彩超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及位置的确定,为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临床颈内动脉注射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的资料,其方法灵活简便、无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慧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30-1831,184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高分辨率彩超,对679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对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的测量、斑块性质的判定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指标综合衡量颈动脉硬化程度。结果:1 193例检测病例中,共679例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阳性率显著增加,且斑块的发生位置多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结论: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为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访等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流行情况.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10月,整群抽取门头沟区6个乡镇年龄在45岁以上农村居民3 276例为研究对象,对符合入选标准者进行一般项目和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现况调查,筛出脑卒中高危人群2216例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检出率48.7%,斑块检出率58.1%;狭窄检出率6.8%.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中青年人群健康体检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价值,推广颈动脉彩超检查在中青年人群体检中的应用。方法:对155例,年龄在22~45岁的体检人员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斑块者记录斑块大小、形态部位及回声类型。结果:颈动脉正常:75例,占48%。颈动脉粥样硬化:80例,占52%。颈动脉硬化表现是:管壁内膜增厚,不光滑,轻度局限性隆起,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1.0mm,管壁内可以出现大小不等的斑块,有软斑、硬斑及混合斑。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方法,可清晰了解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值得在中青年体检人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SONOLINE Versa P1us彩超仪检测55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状态。结果 55例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者18例,发生率为32.73%,多好发于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塞、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多见。5例已经DSA证实。结论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便、准确,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彩超诊断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MRI、CT及临床病理学确诊的3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采用彩超诊断,将彩超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想比较.结果彩超血管内膜增厚检出率为100.00%,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为91.67%,管腔轻度狭窄检查率为100.00%,血管明显狭窄检出率为80.00%,彩超总体诊断正确率为91.67%.结论彩超对于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正确率高,为脑梗死治疗的跟踪随访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