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体用”之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达本体与现象、实体与功用关系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则形诸外”,通过对外在病理变化的分析,进而推知内在脏腑的病机。中医学对肢体官窍理论整理研究的不足,导致肢体官窍病临床治疗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以“体用”之说为指导,构建中医肢体官窍体系符合肢体官窍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对于指导中医理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是中医学的一个命题,系统论述了该理论的临床优势、临床表现及临床应用,说明该理论在中医疾病认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从整体观念出发,以“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哲理为启迪,经过数千年医疗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祖国医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其中蕴藏着一系列丰富的信息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伪症(证)     
中医辨证的“以表知里”的认识方法,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本质与现象相关为根据的,但这种相关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见于外”的症状和体症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治病的每一阶段都要收集主症,确立符合疾病木质的证型,但由于中医辨证的共时性的影响,因而往往把不能反映疾病本质的四诊资料毫无区别地混同在一个时间截面上采集,这就必然影响对某一疾病病机的正确立论,因而干扰了辨证和治疗的准确性。我们把与所治疾病的本质病机不同的一类四诊资料称为“伪症”,相应所得出的病机则称为“伪证”,从这一角度看,“伪证”并非是客观不存在的假症,而  相似文献   

5.
中医辩证是一门独特的唯物辨证法,能客观地反映“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察鼻中隔颜色的变化,作为一种新的辨证依据,更能提高诊断学的准确率,为诊断学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CT检查肿瘤的患者,进行耳廓诊断,同时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其诊断准确率在93.5%以上,进一步证实了古人所说“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科学结论。同时与目前耳廓诊断疾病的方法进行对比,认为将电子断层技术引用于耳廓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交感论     
“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是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依据;“外象而内感者也”,则是丰富多采的中医卫生学与治疗学的指导思想。内外交相感应的理论,指导着祖国医学的摄生养性、疾病预防、临床诊治,是中医心理学理论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三大医学的渗透与融合。有诸内必形诸外祖国医学认为,内在的本质必然以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见其表以知其里”,因此对表象进行仔细的观察与检查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四诊(望、问、闻、切)的手段,对外在的表象(症状、体征)予以收集、归纳与分析,找出其规律性的内核,见外知内”,从而得知内在的本质,这是四诊的依据。朱丹溪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望色:喻昌说:“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观以人与宇宙共体为特征,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为准则,中医学汲取《周易》人与宇宙共体整体思想观念,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儒家“天人合一”体现在中庸思想上的“和”的概念,使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和谐统一的理论体系;道家“天人合一”观中人与“道”为一的认识,使中医学进一步在生理、病理、养生诸方面确立了顺应自然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根据“有诸内,心形诸外”的理论,我们对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258例,按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舌珍协作组的方案,用统一的舌色板对258例患者的舌、脉并与203例健康人进行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10.
略谈全面认识中药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形色气味以明药性 我们要掌握药物的药性就要以行色气味质地入手,所谓“有诸内.必形诸于外”,若能真正辨明这些特异性,能明了其所含的阴阳之性.则可用以调人身阴阳之偏。例如,同样是针对表证,我们要用解表药.总不能荆防羌独薄荷麻黄等一起上吧?薄荷辛而质轻,气极轻扬,轻则气浮,而走皮毛以散风寒,扬则气升,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独具特色,其治法根于中医基础理论。清代外科大家王洪绪尝谓:有诸内则形诸外,故四诊为医家辨证之全蹄,而望居其一。强调外在表现与内在脏腑功能关系密切。中医皮外科治疗为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内治治疾之根,外治缓病之急。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发挥运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藏象”一词始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张介宾解释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可见,“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而谓之“藏象”。“藏象”实际上就是人体本质与现象的统一,“藏象学”就是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活用经方为主治疗多种皮肤病的经验和思路。方法以实际病案举例加以分析。结果拓展经方治疗皮肤病效果很好,全部治愈。结论 "有诸内,必形诸于外"。皮肤病虽现于体表,其实人体脏腑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只要把内在的疾病治疗好,外在的皮肤病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4.
巴门尼德在总结古希腊早期哲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了“存在者与非存在者相区分”、“存在与思维同一”这两个哲学命题,把存在论证为摆脱了日常经验和现象的本质和必然性.这一思想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诊病疗疾必察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说明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如:“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以理推之来概括事物的属性。对人体来说,外为阳,内为阴,反应着人体内脏与体表之间存在的相对立与制约的关系。脏为阴,腑为阳,反应了脏腑之间的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相对、相用、相制的对立与统一。所谓“形为阴,气为阳”,形是指人体物质结构,而气是生理功能的动力,反应了人体物质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  相似文献   

16.
在疾病过程中,各种临床症状、体征等现象和疾病的本质是一致的、统一的。同时,它们又有不一致的、对立的一面。人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而不能仅仅停留于现象的表面。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正确地诊断疾病,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把握好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列宁指出:“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列宁选集》第2卷第100页)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在疾病过程中,病变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中尚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需要深入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 (以下简称乙型肝炎 )的中医病名是其中之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全国著名老中医赵锡武曾说 :“有病始有证 ,而证必附于病 ,若舍病谈证 ,则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1 ]”最早的中医学巨著《内经》据统计已著录病名 3 0 0余种。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经典专著。全书以病名篇 ,以病统证 ,其中《伤寒论》涉及外感热病 40多个病名 ,《金匮要略》涉及内、外、妇各科 70多个病名。隋·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对疾病名称的记载更为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推导论述中医体质演化类型及统一认识规律。[方法]通过潜心研究中医理论承载的哲学思想,从太极图"哲学元素"潜在的公理、演化流程图及数学模型奇数律公式,系统研究其"哲学元素"的潜变规律,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求发现中医学各科理论统一的结构规律。[结果]中医学各科理论统一的结构规律--中医理论统一律中,医理论衍生于古典"哲学元素"。哲学元素,既是思维模型,又潜含着数学模型,是哲理与数理的有机统一。中医学用统一的哲学思维模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奇数律公式,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构建中医学各科理论。[结论]中医学各科理论具有同构律,就是中医理论统一律。数学模型奇数律公式揭示出中医理论本质。中医各种体质类型潜演规律符合奇数演化律公式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医学有很强的哲学性。这明显地表现在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上。他们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同时又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古代医家把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理论用于医学,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基因组/蛋白质组分子上寻找“证”的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现代医学的临床诊断是以“病”为基础的,而中医学的临床诊断则是以“证”为基础的,所以,我们需要在“病”、“证”之间进行“对话”,以便能找到“病”、“证”之间的异同,并在其间建立理论和技术联系,这无论对于传统中医学还是对于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进步都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有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当现代医学临床诊断无病的条件下,依靠中医学的辨证诊断方法即可觉察出“证”,而在现代医学临床诊断为有病的时候,依靠中医学的辨证诊断方法能够分辨出不同“证型”的存在,这种情形为我们去寻找“病”、“证”之间的异同和联系提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