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钦祥 《中原医刊》2004,31(21):24-25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8例KD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IVIG治疗,并与单用阿司匹林口服组对照。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IVIG是治疗KD的有效药物,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2.
唐敏 《安徽医学》2004,25(4):303-304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川崎病的疗效。方法 本组病例分别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 ,肾上腺皮质激素加阿司匹林治疗 ,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结果 本组病例经两种方法治疗均获痊愈。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仅 2例见有冠状动脉扩张。结论 在川崎病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疗效肯定。肾上腺皮质激素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无发生冠状动脉瘤的危险 ,临床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3.
沈勇 《中原医刊》2004,31(24):37-38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9例患者分:治疗组27例联合应用阿司匹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对照组22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患儿在退热、球结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散,血沉恢复正常,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等方面与22例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结论:阿司匹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杨丽 《农垦医学》2008,30(2):97-99
目的: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新疆兵团医院儿科住院的26例川崎病的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26例,IVIG敏感川崎病22例,IVIG不敏感川崎病4例,IVIG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IVIG不敏感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例为3∶1(P<0.05),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例通过用IVIG治疗后48小时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2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控制,1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得以缓解;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有良好疗效,且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减轻;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IVIG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5%.IVIG不敏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发病10天内,尽早应用.IVIG1g/kg,单剂加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及严重程度.针对初次IVIG治疗不敏感,需36~72小时后再次应用IVIG1g/kg,若仍不能控制,在抗凝基础上可加用激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可降低发生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川崎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治疗组36 例给予阿司匹林和IVIG 联合治疗,对照组34 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结果 疾病早期(病程7d内)应用丙种球蛋白,患儿在退热、球结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散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论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分为阿司匹林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组及单用阿司匹林组,观察疗效。结果:阿司匹林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组热程缩短,冠状动脉病变率减少。结论:阿司匹林和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确诊后立即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口服;部分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金银花、连翘、栀子、水牛角、牡丹皮等)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4%,对照组86.67%,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川崎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WIG)不敏感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该院住院治疗的112例川崎病患儿.结果 WIG不敏感川崎病共16例(14.3%).WIG不敏感川崎病中男女性别比为4.32:1.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1.8:1)(P<0.05).两组川崎病年龄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WIG不敏感川崎病中有冠状动脉改变者(68.8%),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者(45.8%)(P<0.05).川崎病患儿发生IVIG耐药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血浆白蛋白及性别等.W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中14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2例在应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WIG不敏感川崎病男性多见,并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血浆白蛋白等因素有关:IVIG不敏感川崎病较IVIG敏感组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上可采取重复1、2次WIG,或阿司匹林联合WIG基础上加用激素对IVIG不敏感川崎病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曾垂秀 《重庆医学》2003,32(4):386-386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 (ASP)有显著疗效[1] 。本文分析 68例川崎病患儿在应用 3种不同治疗方案 ,单用阿司匹林 ,IVIG1g/kg单次静注加阿司匹林 ,IVIG4 0 0mg·kg-1·d-1,连用 4d ,其在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症方面的差别。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7月在本院住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 68例 ,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 1984年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 ,68例患儿按不同治疗方案分 3组 :A组 :IVIG1g/kg组 ,2 4例 ,男 13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3 .12±0 .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嘧达莫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儿童川崎病(KD)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KD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IVIG治疗,观察组在...  相似文献   

12.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有显著疗效[1].本文分析68例川崎病患儿在应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单用阿司匹林,IVIG1g/kg单次静注加阿司匹林,IVIG400mg*kg-1*d-1,连用4d,其在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症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李桂贤 《广西医学》2009,31(11):1683-1684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ASP)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应用ASP加WIG治疗,对照组单用ASP治疗。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总热程均短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可明显提高疗效,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用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3例川崎病(KD)患儿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A组为IVIC-1g/kg单次静脉输注;B组为IVIG 0.4g/kg.d,连用4~5d。对比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 1g/kg和0.4g/kg.d连用4~5d均能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方面:IVIG 1g/kg组明显优于IVIG 0.4g/kg.d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米阳  简黎明 《疑难病杂志》2006,5(3):201-202
目前,川崎病(Kawasaki,KD)已经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扩张或瘤样形成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1],但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以口服阿司匹林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immu noglobulin,IVIG)治疗为主。为了探讨不同剂量IVIG对儿童川崎病疗效的影响,对我院1998~2005年住院接受不同剂量IVIG治疗的川崎病患儿69例进行了系统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9例均为我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全部病例均符合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2],且在观察时间内完成了相关检查。其中男性41例,女性28例,男∶女为…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是目前日本、中国乃至全世界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易累及冠状动脉造成冠状动脉损伤( 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甚至出现冠状动脉瘤,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未经治疗的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 CAL)发生率为20%~25%,经大剂量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IVIG)及阿司匹林的积极治疗后降至5%~6%。 KD治疗主要是大剂量静脉输注IVIG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但有近8%~38%的患儿出现IVIG KD无反应性,以致于 CAL发病率增加。近年来,新的治疗如甲基泼尼松龙(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IVMP)、英夫利昔单抗、血浆置换、细胞毒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等应用于IVIG无反应性KD,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但仍存在不同观点,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川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与免疫相关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目前主要采用丙种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部分患儿大剂量IVIG治疗无效,称为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1]。多项研究发现,血红蛋白降低为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危险因素之一[2]。笔者通过测定53例川崎病患儿的血红蛋白与铁调素水平,观察两者是否与川崎病IVIG抵抗相关,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皮质激素在治疗川崎病患儿当中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作用。方法系统搜索医学文献引擎,纳入相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高质量研究文献,分析皮质激素对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按照既定的纳入标准筛选后共有8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分析。总体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比单用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能显著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风险(OR:0.32,95%CI:0.14~0.71,P=0.005),且两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4,95%CI:0.33~4.67,P=0.75)。亚组分析显示,患儿的年龄似乎对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没有影响;同时,皮质激素能降低非IVIG抵抗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风险(OR:0.53,95%CI:0.28~1.01,P=0.05),而对于IVIG抵抗患儿,糖皮质激素降低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作用似乎更加显著(OR:0.19,95%CI:0.09~0.39,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和阿司匹林能够安全有效降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生风险,且IVIG抵抗患儿可能是皮质激素联合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的最大获益人群。  相似文献   

19.
黎建云 《吉林医学》2012,33(7):1442-1443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分析5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总结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对川崎病的疗效。结果: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50例全部临床治愈,效果显著。结论:认识川崎病的诊断、治疗,以免误漏诊,尽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确保治疗效果,防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20.
胡秋梅  郗俊平 《海南医学》2006,17(5):15-15,87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和11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2d]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P<0.05),总热程缩短(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8.8%降至11.7%,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1.2%降至16.7%。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防治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