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止血问题受到临床关注。科学、合适的止血方法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综述了人工压迫止血、动脉无创止血贴、动脉压迫止血器、血管封堵器等止血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在手术室麻醉医生经常通过动脉穿刺置管来监测血压或进行动脉穿刺采血监测血气。当穿刺完毕,该穿刺点需按压3~5 min预防出血。而动脉置管拔管后局部加压时间需≥5 min[3],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桡动脉及足背动脉采血后压迫止血的装置,通过发明充气式可调节压迫止血技术在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解决临床工作问题,并获得专利(专利号:ZL 2008 2 1454235.8)。1设计与制作1.1研究设计本装置组成包括:弹性底固定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型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对大鼠肝脏切除创面的止血功效。方法:采用大鼠肝脏切除术,与国外三种创面止血封固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①新型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具有国外Tachocomb、Gelfix、Surgicel相近的止血速度,在体内24-96小时可完全降解吸收,而且术后各项生化指标、病理检查均无显著差异。②良好的亲水性能使其具有较强的粘附力。③不含蛋白质对人类各型血液的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④具有防止术后粘连的功效。结论:经细胞毒性、遗传毒性、急毒、植入试验等均达到ISO标准,而且新型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的价格仅为Tachocomb的5%,可在临床手术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介入诊疗中常选殷动脉作为穿刺部位,由于动脉压力高,不易止血.因而术后穿刺处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穿刺点出血、血肿及血栓形成,对其处理不及时,可引起机体器官功能损害.危及生命。因此.为减少或防止鞘管拔除后股动脉穿刺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更好地愈合,做好术后压迫止血工作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常用的压迫止血方法是于介入治疗完毕常规止血后,继续采用沙袋压迫于穿刺处,限制活动12~24小时,48小时后拆绷带。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该方法易使患者产生不适感.同时存在准确定位较难等问题.故我对其进行改进.采用指端直接垂直按压法.且收到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射频导管消融术是九十年代心律失常临床治疗的重大进展之一,随着射频导管消融术在临床的应用,儿科行射频导管消融术也越来越多。但是术后股动脉穿刺伤口压迫时间一直没有定论。目前,局部伤口压迫时间多以经验而定,一般为16h,虽然达到了止血的效果,但长时间压迫动脉,使下肢静脉循环受阻,常导致下肢皮肤温度降低,皮肤发花,下地活动时有破行发生。本实验的目的旨在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股动脉穿刺伤口压迫止血的适宜时间,即达到局部伤口止血作用,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1对象与方法1.l对象:选择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儿科2~14岁行…  相似文献   

6.
钟雪清 《右江医学》2006,34(2):166-167
目的探讨双指压迫法和拇指压迫法对血透后动脉穿刺点止血的临床观察及压迫止血效果。方法对152例急性中毒、慢性肾衰患者建立动脉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后,用双指压迫法、拇指压迫法对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双指压迫法止血效果优良率为86.18%,拇指压迫法止血效果优良率51.31%,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43.01,P<0.01)。结论双指压迫法对透析后的动脉止血效果明显优于拇指压迫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严重鼻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搜集的20例严重鼻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行双侧颈内、外动脉造影明确病变血管,后行超选择性责任动脉插管,栓塞治疗。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栓塞后达到立即止血,1例有眼动脉参与供血患者栓塞后仍有少量鼻出血,后经局部压迫,药物止血后出血停止,1例未能栓塞。结论:采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严重鼻出血是微创、安全、高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型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对动物体内止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型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对大鼠肝脏切除创面的止血功效。方法:采用大鼠肝脏切除术,与国外三种创面止血封固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1)新型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具有与国外Tachocomb、Gelfix、Surgicel相近的止血速度,在体内24-96小时可完全降解吸收,而且术后各项生化指标、病理检查均无显性差异。(2)良好的亲水性能使其具有较强的粘附力。(3)不含蛋白质对人类各型血液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4)具有防止术后粘连的功效。结论:经细胞毒性、遗传毒性、急毒、植入试验等均达到ISO标准,而且新型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的价格仅为Tachocomb的5%,可在临床手术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用动脉封堵止血贴止血与传统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压迫止血方法,观察组采用动脉封堵止血贴止血.观察两组术后止血时间、病人制动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下肢制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局部并发症两组无差异.结论 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动脉封堵止血贴止血,止血操作和病人制动时间明显缩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的110例需采动脉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60例是胫后动脉穿刺组;50例是腹股沟动脉穿刺组,对2种穿刺法的一次性成功率、穿刺后局部淤斑或血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胫后动脉穿刺组成功率和腹股沟动脉穿刺组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胫后动脉穿刺组和腹股沟动脉穿刺组出现淤斑或血肿的发生率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胫后动脉穿刺法定位易,误伤其他组织少,操作手法易掌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4岁,1999年5月26日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简称PSE),术后在右侧腹股沟股动脉穿刺处用宽胶布包扎固定止血。48h后患者出现皮肤灼热,瘙痒,胶布周围出现红色丘疹,随即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点,并改用纸胶布固定。红色丘疹处用75%酒精消毒,但局部皮肤仍出现数处密集成群的大小水泡,破裂后糜烂,渗液,改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糜烂与渗出不减轻,皮损扩大到18cm×40cm,后改用30%双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冠脉介入手术的数量不断增加,经冠脉造影(CAD)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已成为是心内科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临床上一般采用股动脉途径。由于手术需应用高效凝抗、抗血小板等药物,常规一般采用人工止血,容易因按压不当引起伤口局部出血、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血管闭合器(ACD)是用于经动脉穿刺治疗后闭合穿刺部位的动脉,有很好的止血效果。它的应用可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卧床时间也大大减少翻。老年人特别适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导管技术和导引穿刺技术的发展,临床已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此种方法,不要求全麻.不经腹腔,创面小,术后恢复快。1998~1999年,笔者参与132例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4.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血管通路是其生命线。血管通路即将血液从患者体内引出,再返回体内的通道,是血液透析的必要条件。虽然内瘘作为永久性血液通路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患者经济等各方面原因,我区动脉穿刺患者占很大比例。直接动脉穿刺,可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但穿刺有一定的难度,拔针后止血较困难。长期动脉穿刺患者,动脉穿刺点管壁扩张、增厚,形成动脉瘤,使穿刺难度减小,患者痛苦减轻,血流量有保证。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47岁.因尿毒症于1995年8月3日住院,此前曾在外院行动静脉内瘘术失败。来我院临时行右足背动脉穿刺血透治疗,穿刺失败,局部压追止血20min后更换穿刺部位继续行血透冶疗。次日患者右足背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瘀血、压痛、有范围较广的搏动及血管性杂音。经加压处理种胀未退、张力高。诊断为右足背动脉假性动脉瘤。后经手术治疗、证实右足背动脉远端有0.5cm瘘口。  相似文献   

16.
李芳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3):1052-1052
介入诊疗中常选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由于动脉压力高,不易止血,因而术后穿刺处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穿刺点出血、血肿及血栓形成,对其处理不及时,可引起机体器官功能损害,危及生命。因此,为减少或防止鞘管拔除后股动脉穿刺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更好地愈合,做好术后压迫止血工作至关重要。我院常用的压迫止血方法是于介入治疗完毕常规止血后,继续采用弹力绷带压迫于穿刺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100例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造影术后采用沙袋压迫止血,实验组患者造影术后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带压迫止血。比较两组压迫时间,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排尿困难、腰背部疼痛、失眠等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带压迫止血优于沙袋压迫止血。  相似文献   

18.
正确使用一次性输液贴后的拔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妹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7):854-854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工作人员少,患者很多,工作紧张而繁忙。比如:有时患者静脉穿刺拔针后需要按压止血,而其他患者又急需抢救或换药瓶、拔针,此时护理人员不得不请患者或家属协助继续按压止血。而以往传统的压迫止血一般都用无菌棉签,即使用了一次性输液贴,也没有按照正确方法使用,而造成无法利用输液贴压迫止血。在更换人员时,棉签可能跌落,或替换人员不懂要领,按压部位移动或压力不足,造成穿刺点得不到持续按压,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或局部瘀血。遇凝血功能异常、血管脆性增加、用抗凝药物、患慢性疾病的患者时,静脉穿刺拔针后更易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和局部瘀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我科透析患者60例,其中鼻咽窝7例。左右前臂内瘘53例(第二次同侧手臂手术14例);穿刺方法为绳梯式穿刺和局域穿刺;止血方法主要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法。结果 60例中有动脉瘸10例,假性动脉瘸1例,使用瘘口手术术式,在鼻咽窝、左右前臂一次瘘、第二次瘘在同侧手臂处出现动脉瘸分别为1,2、2例。结论 内瘘动脉瘸形成与血管局部方法穿刺、止血方式及动脉硬化基础等因素有关,采取预防措施可保护内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冠脉介入手术的数量不断增加,经冠脉造影(CAD)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已成为是心内科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1].临床上一般采用股动脉途径.由于手术需应用高效凝抗、抗血小板等药物,常规一般采用人工止血,容易因按压不当引起伤口局部出血、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2].血管闭合器(ACD)是用于经动脉穿刺治疗后闭合穿刺部位的动脉,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