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idiopathic mesenterie phlebosclerotic,IMP)是一种罕见的缺血性肠炎,其原因为肠系膜静脉硬化导致肠系膜供血不足,而非肠系膜静脉血栓、炎性狭窄或肠系膜静脉闭塞所致~[1-2]。其影像学特征是肠系膜小静脉血管及其分支钙化,无脉管炎及门静脉高压征象。临床多为慢性病程,常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可有恶心、腹泻、便血和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在临床上十分罕见,通常以反复腹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多见,极 易误诊。患者肠系膜断层扫描可见其典型的肠管周围沿血管走行的条索状高密度影,并可见血管钙化影,M-NBI肠 镜可见蜂窝状的毛细血管网消失,微血管结构紊乱,血管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肌内膜增生(IM H M V)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青年人群,特别是健康男性的直肠乙状结肠的较为罕见的、不明原因的疾病。由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延误,IM H M V患者常因并发症而导致肠段的部分切除。由于其发病初期容易与特发性炎症性肠病混淆,故该病目前在临床上尚缺乏统一诊断标准。本文报道了1例IM H M V,并列举其内镜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同时回顾了该罕见病例的主要特征。特发性肠系膜静脉肌内膜增生:类似特异性肠炎的罕见病例@Vecchio J.A. @Hyman N.H. @H. Blaszyk$Department of Pathology, University of V…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e panniculitis)是发生在肠系脂肪组织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肠系膜脂肪组织纤维增生、增厚甚至钙化.又称肠系脂肪代谢障碍、纤维性肠系膜炎、硬化性肠系膜炎或皱缩性肠系膜炎,不同名称反映了病变不同过程的特点.目前较多学者倾向于用特发性可缩性肠系膜炎来命名.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常继发于肝硬化、腹腔内化脓性感染、肠炎、血液高凝状态、外伤或手术造成的损伤等,约1/4的患者无明显诱因,称为原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症状常表现为剧烈腹痛,严重可致肠管坏死,需手术切除。即使没有发生肠管坏死也会有肠管静脉回流障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6.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仁勇 《疑难病杂志》2006,5(6):470-472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它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症状体征,多数患者在出现腹膜炎甚至剖腹后始做出诊断,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时机。Fagge于1876年首次报道AMVT,直至1935年才由Warren等将AMVT确立为一个临床上的独立疾病[1,2]。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AMVT占5.0%~17.9%[3,4]。肠系膜静脉血栓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很少累及肠系膜下静脉。1病因根据病因,AMV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AMVT是指同其他任何疾病或发病因素无关而自发的,即特发性AMVT,占20%~25%。与先天性…  相似文献   

7.
<正> 很多小肠炎症性疾患都会形成溃疡,综合文献有关资料结合多年的临床,就部分炎症性溃疡的病理、X线特点,诊断论述如下。1、小肠溃疡性病变的形成机制1·1 血流障碍性肠炎、缺血性肠炎、血管栓塞性肠炎、新生儿坏死性肠炎、胶原病性肠炎等,因血流障碍发生于肠系膜动,静脉或肠系膜附着部近端的肠壁动脉,所以,越是远侧其缺血越严重。因此,溃疡常发生于肠系膜附着部对侧的肠壁。1·2 理化因素障碍性肠炎,如尿毒症、铅中毒、放射性肠炎等。这类小肠溃疡与缺血性改变有关。慢性尿毒症常伴有下部回肠浅溃疡,因氨刺激局部细小动脉产生循环障碍而致,放射性肠炎则由于血管内膜而形成血栓,产生肠管微循环障碍而形成溃疡。  相似文献   

8.
马安林 《北京医学》2006,28(6):357-358
肝门脉硬化(hepatic portal sclerosis,HPS)是由于门静脉主干或分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血管内径变窄、血流阻塞,临床表现为门脉高压伴脾肿大、贫血而无肝硬化、肝外门静脉阻塞的一组综合征,也有人称之为非硬化性门静脉纤维化、非硬化性门脉高压或特发性门脉高压等[1].其诊断依据为:①肝功能检测正常;②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肝脏结构正常,肝回声均匀,脾脏明显增大,脾静脉、门静脉明显增宽;③内镜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④病理检查示以门脉区域的纤维化和门静脉硬化为特点.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肠炎属少见病,是由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急性阻断血流而引起的。近年来随着人类寿命的增加,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缺血性肠炎的诊断病例越来越多,但临床医师对这种病症最易误诊。现就我院1991年至2004年间由结肠检查确认的缺血性肠炎32例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MSCT对正常人的肝门静脉和脾静脉进行研究与测量,求得其解剖学数据,供临床参考。方法在106例成人MSCT上腹部连续冠状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上,选取肝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层面,对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进行了研究。结果经肠系膜上静脉的断层上,测得肝门静脉角的大小为(105.51±36.41)°,脾静脉近端口直径为(8.14±0.38)mm,肠系膜上静脉近端口直径为(9.52±1.77)mm。经肝门静脉主干的冠状断面,可以清晰显示肝门静脉的主干,自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的汇合点至肝门处分支前,其长度最长为71 mm,最短44 mm,平均(56.85±2.55)mm;近肝端口直径为(12.87±1.50)mm,远肝端口直径为(12.78±0.73)mm,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0.305,P>0.05)。结论经肠系膜上静脉及肝门静脉主干的冠状断面上,测得的肝门静脉近肝端口、脾静脉近端口、肠系膜上静脉近端口直径及肝门静脉角的大小可为了解胰腺周围静脉回流状态及压力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增强CT分析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的匹配关系,为肝胆胰恶性肿瘤切除静脉重建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利用增强CT测量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左肾静脉、脾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的内径。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间的差异。结果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匹配度良好,从影像学角度来讲左肾静脉、脾静脉是理想的肝胆胰恶性肿瘤切除自体血管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手术搭建门体静脉分流通路可缓解脾亢伴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胃底和食管静脉曲张的出血症张,并改善其血相。但是,肠系膜静脉系统的血液不经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可导致脑病的发生。本文报道1例因接受近段脾肾分流术而导致脑病的患者,通过肠系膜静脉-左肝门静脉旁路手术而恢复其进入肝  相似文献   

13.
<正>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是一种以特发性肝内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为特征、 慢性胆汁淤积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病[1-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行常规腹部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后,分别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成像方法常规采用MIP、VR、MPR,描述肠系膜血管病变的表现。结果35例患者中19例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结论64排CT肠系膜血管成像是肠系膜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准确、快捷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肠扭转时肠系膜上动、静脉血管在CT血管成像(CTA)上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08年7月至10月经手术证实的6例小肠扭转患者,术前行64层螺旋CT扫描,观察肠系膜上动、静脉的CTA表现.结果 6例患者CTA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结论 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干和其属支的扭曲、分支异常为小肠扭转主要CTA表现,行肠系膜上动、静脉CTA对小肠扭转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Weber-christian病误诊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Weber-christian病又称挛缩性肠系膜炎、肠系膜脂肪肉芽肿、硬化性脂肪肉芽肿等,是发生在腹腔内脂肪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属临床罕见病例。我院收治1例患者,初始诊断为肠系膜结核脓肿,后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本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测量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在胰腺常见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2例急性胰腺炎、35例慢性胰腺炎和43例胰头部恶性肿瘤患者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结果 60岁之前各年龄组正常人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之前各年龄组与60岁之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正常人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部恶性肿瘤患者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均大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正常人,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分析胰腺疾病CT图像的基础上,测量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对胰腺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指发生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深部血管阻塞性疾病。本病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多累及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脾静脉,累及肠系膜下静脉者较罕见。由于发病时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其病隋复杂,很难在发病早期确诊,处理不及时可出现肠管坏死、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本文就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1例罕见病例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19.
王永生 《中原医刊》2003,30(15):8-9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结果:本组18例均经手术证实,2例术前确诊;治愈10例,5例并发短肠综合征,3例死亡。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因无特异性表现,误诊率高,死亡率高,应早诊早治。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具有诊断价值。早期行坏死肠段切除及相应肠系膜切除或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和有效的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杨林 《重庆医学》2012,41(7):717-719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MVT)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内脏淤血性疾病,是由于血液在肠系膜上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血管,血液回流受阻所致。SMVT多起病隐匿,血栓发生后易导致肠梗阻、出血性肠坏死及肠穿孔等,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缺乏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