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我科共收治了6例大面积特重度烧伤患者,在抢救治疗中,我们突破传统的休克期补液公式,在CVP(中心静脉压)、MAP(平均动脉压)等监测下快速补液,休克期大面积切(削)痂植皮,有效利尿,减少烧伤毒素对脏器的损害,并配合其他处理进行抢救,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的复苏补液方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治疗的过程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四通路输液法进行输液.其中,先建立的两条静脉通路需连接三通并分别输注胶体液、平衡液、功能性液体和水分(具体的补液量应用第三军医大学的补液公式进行计算).治疗结束后,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此56例患者不但平稳地渡过了休克期,而且均于治愈后出院.结论:充分结合患者的病情、采用个性化的补液方案以及应用四通路输液法输液是为大面积烧伤体克期患者进行复苏补液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区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液体复苏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2年3月~2005年6月大面积烧伤及时复苏(A组)124例和延迟复苏(B组)54例病人,入院后在多指标监测下快速补液,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尿量、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各种并发症发病率等指标,并收集烧伤后8h、第1个24h、第2个24h补液量与国内通用公式理论计算量相比较。结果烧伤后及时复苏组、延迟复苏组补液量均大于国内通用公式理论计算量。及时复苏组较延迟复苏组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国内通用烧伤补液公式满足不了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需要,改进补液公式可快速纠正休克,减少烧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探讨为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的方法,以满足快速补液的要求。解决烧伤护理工作的难点。方法:对2001年11月~2003年5月6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按门诊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和肢体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后液体通畅和导管脱出等情况。结果:(1)实验组一分钟内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实验组液体通畅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实验组导管不易脱出而对照组导管易脱出。结论:根据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的主要病理变化特点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能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保证输液速度,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此方法明显优于肢体静脉留置针穿刺,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静脉补液是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重要的措施之一,特别在休克期快速、及时补液能够提高抗休克成功率.我科自1998年开始对超过50%的烧伤病人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收到良好效果,临床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大面积烧伤的治疗过程中,水与电解质的平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有关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的补液问题,已累积了不少资料,文献中提出很多补液公式。但是休克期渡过以后,“补液问题”并没有结束。由于有关因素较多,变化比较复杂,文  相似文献   

7.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补液,留置针的最大流速可达97ml/min,能满足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的补液要求,临床上广泛应用。一般选择上肢的肘部静脉,腕部静脉,下肢大隐静脉和股静脉,但大面积烧伤患者往往四肢皮肤烧或患者已合并低血容量休克,肢体静脉萎陷,穿刺有一定难度,即使穿刺成功,输液不畅,也很难保证输液速度。我们对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采用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建立通路的方法,取得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重症烧伤引起全身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液体渗到体表外和组织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防止休克是治疗烧伤的重要措施,及时补液是平稳度过休克期的关键。现将我们治疗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的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重视大面积烧伤的早期抗休克补液治疗.方法 对5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在休克期、休克期后长途转院预后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50例休克期长途转院30例,休克期渡过不平稳,预后差,休克期后长途转院20例,休克期渡过平稳,预后较好.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不适宜长途转院,应于休克期后转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大面积烧伤休克患者的早期补液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抗休克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04到2012年我院接收的35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是 TBSA >50%的患者,对患者进行了早期抗休克补液治疗,对补液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接收补液治疗后,均顺利的度过了休克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休克症状可以通过早期补液治疗来进行改善,患者的病情有较大的改善,对于后续的治疗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大面积烧伤休克患者的早期补液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抗休克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04到2012年我院接收的35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是TBSA>50%的患者,对患者进行了早期抗休克补液治疗,对补液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接收补液治疗后,均顺利的度过了休克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休克症状可以通过早期补液治疗来进行改善,患者的病情有较大的改善,对于后续的治疗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Huang L  Wang J  Li Z  Qiu X  Liu L  Wu Q  Ma 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6):910-9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20年烧伤总面积≥50%成人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资料,探讨适合广州地区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方法选择1991年~2010年本院收治的烧伤面积≥50%烧伤总面积(TBSA)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前10年(1991年~1999年,A组)和后10年(2000年~2010年,B组)2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总量及晶体、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尿量,以及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及伤后第2个24 h晶体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均较A组患者显著增多。B组患者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69%及2.56%,较A组(27.3%,18.18%)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地处广州地区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治疗需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强调个体化补液方案,适当增加烧伤休克期内胶体、晶体和水分补液量和比例,以降低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资料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拟合成多变量分析对临床休克期切痂围手术期补液量进行预测性分析。方法:搜集1991-1998年30例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施行休克切痂的大面积烧伤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选取多种观察变量对休克期切痂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补液量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统计学检查。同时用第三军医大学烧伤补液公式计算手术前补液量与回归方程所计算的补液量进行比较。结果:经过回归方程,可以通过烧伤患者入院时的烧伤面积、年龄、心率、尿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预测患者休克期切痂前的补液量,同时根据术前补液量和切痂时间预测术后补液量。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的补液系数为1.757,大于第三军医大学公式,与我科临床目前使用的系数1.8相近。结论:采用回顾性的资料估算估克期切痂患者休克期内的补液量,考虑了与患者循环状况有密切关系的烧伤面积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尿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等,便于更全面的预计患者的液体需要量,方便临床医生掌握休克期切痂患者的休克期补液。  相似文献   

14.
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护理体会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李素文关键词烧伤,休克,护理1休克期补液的护理①补液的速度。根据病人的尿量、心率、血压等指标来调节补液速度。过慢,休克不能纠正;过快,不仅可引起脑水肿、肺水肿,还可使创面组织水肿加重,影响创面愈合。②补液量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量的计算以及保护各脏器的综合治疗。方法本组病例98例,均采用我科改良的补液公式。结果本组病例中有2例发生肠道功能损害及肾功能不全而死亡,1例伤后1个月发生肺栓塞死亡,因皮源不足死亡3例,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3例。其余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通过后期手术封闭创面。结论用改良的休克期补液公式进行治疗,可使大面积烧伤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烧伤休克期的补液及护理 ,大面积烧伤病人易出现低血容量休克 ,所以需补液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和纠正功能性细胞以外液量的不足 ,做为护理人员要正确掌握补液及护理知识 ,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并提出了补液的原则、方法、指标、作用 ,补液护理等概念。  相似文献   

17.
平稳抢救烧伤合并严重创伤病人渡过休克期。方法:首先迅速查明伤情做出诊断,在复苏补液同时按创伤轻重缓急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进行救治。结果:本组32例伤员均能平稳渡过休克期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结论: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均能使烧伤合并严重创伤的伤员平稳渡过休克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抢救术中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运用血液稀释法超量补液、紧急扩容抢救失血性休克的同时,要密切观察尿量,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48例失血性休克病人均抢救成功。结论:迅速开放静脉,超量补液的同时密切监护各项生命体征,是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丁彦杰 《中国医疗前沿》2011,(22):38+24-38,24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的应用,总结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经验。方法对我市某急救中心2006年5月-2010年7月间270例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休克程度进行分类,比较限制性补液方法与足量快速补液法,分析抢救成功率与死亡率。结果178例患者应用限制性补液方法后,患者轻中度休克得到了良好控制,死亡率14%。足量快速补液法92例,死亡率19.5%。,两组比较,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处理时,既要强调尽早、尽量快速补液,同时应注意补液的量和补液方式。限制性补液法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的应用中,可减少出血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回顾性资料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拟合成多变量分析对临床休克期切痂围手术期补液量进行预测性分析。方法 :搜集 1991~ 1998年 30例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施行休克期切痂的大面积烧伤患者资料 ,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选取多种观察变量对休克期切痂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补液量进行多元回归 ,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同时用第三军医大学烧伤补液公式计算手术前补液量与回归方程所计算的补液量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回归方程 ,可以通过烧伤患者入院时的烧伤面积、年龄、心率、尿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预测患者休克期切痂前的补液量 ,同时根据术前补液量和切痂时间预测术后补液量。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的补液系数为 1 75 7,大于第三军医大学公式 ,与我科临床目前使用的系数 1 8相近。结论 :采用回顾性的资料估算休克期切痂患者休克期内的补液量 ,考虑了与患者循环状况有密切关系的烧伤面积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尿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等 ,便于更全面的预计患者的液体需要量 ,方便临床医生掌握休克期切痂患者的休克期补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