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君臣佐使是方剂学组方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考证方剂君臣佐使的相关文献,分析代表性方剂中君药的配伍及作用,认为《内经》中所述关于方剂的君臣佐使,非《神农本草经》所说药物的君臣佐使;方剂的君臣佐使,借用古代的国家组织形式来类比方剂中药物的主次、从属及其相互关系,但不等同于帝王时代国家组织的概念;在确定方剂君药时,“主病之谓君”是前提,“力大者为君”是其补充,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医学领域也在不断地掀起现代化高潮 ,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然而 ,在现代化研究的同时 ,千万不能丢掉传统的中医理论。几千年的中医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的精髓。它不仅具有实践性 ,更具有科学性。下面仅从方剂复方的现代研究结果 ,看其方剂配伍的科学性。1 君臣佐使的关键性方剂君臣佐使的概念 ,是古代医学家总结方剂组成规律的产物 ,假借当时封建王朝君臣佐使之间的相互统驭关系来说明各药物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它代表了方剂中的主导药、辅助药和调和药。这种处方法则的创立 ,对后来方剂的创制和发展 ,起到了积极…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对”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搭配,是中药处方配伍的精华所在。附子细辛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散寒止痛药对,从古至今被许多医家所应用。《本草经读》有“…张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的论述;《本草汇言》中也有“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的论述。说明人们很早就注意到附子细辛同用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纵观古代医方及近代方药的研究,现就附子细辛“药对”在方剂中的应用作以下简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君臣佐使理论隐喻的实质。方法应用隐喻认知的方法,分析君臣佐使理论形成的认知过程及中医对其的认识和应用。结果从职官制度讲,君臣佐使为"君—臣—佐"的三级上下结构,职官制度始源于空间隐喻,因而方剂君臣佐使的核心是君臣关系;方剂君臣佐使的概念内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空间梯度隐喻,一是药物对主证作用的三级梯度隐喻,二是病症重要性的三级梯度隐喻。医者在对方剂君臣佐使的使用上离不开对病症重要性的分析,用药梯度源于对症状梯度的认知。结论君臣佐使隐喻的实质是人类概念类属思维基于空间隐喻从社会制度领域向方剂领域的映射。隐喻的背后是通道为一,混沌有序。正因如此,基于隐喻构建的中医理论体系才能指导临床"以通为和""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5.
论反佐     
“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人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明代张景岳亦在其所著《景乐全书》中对反佐进行了专题阐述。近代诸多医家也在他们的论著中屡屡提及反佐,本文试对其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反佐”是中医方剂组织的法度之一。“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运用此法于《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中,其反佐配伍的形式和原则,对后世方剂学中反佐配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就《伤寒杂病论》中组方的反佐方法作一粗疏探索,谬误之处,企望指教。一、以寒佐热法在温热药物为主的方剂中,加寒凉药物以反佐。其目的有二; (一)制约温热药的偏胜,防止其副作用。如黄土汤主治虚寒便血,用黄芩反佐附  相似文献   

7.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能力和临证组方能力。方剂组方的原则是以治法为原则还是以“君臣佐使”为原则,目前仍然争论不休。治法和“君臣佐使”是方剂组方的双核心,治法决定了组方的方向,而“君臣佐使”是组方不可缺少的配伍方法和配伍技巧。在组方过程中,不应固于两者孰为组方原则,而应充分认识到两者的统一性和互补性,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使所制方剂全面完整。  相似文献   

8.
对《方剂学》7版教材中方剂组方结构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医家认为“方从法出”,治法是指导遣药选方的原则,而不是组方原则,组方原则应该是“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历来被强调为“制方之要”,而受到重视。然而,对于君臣佐使地位的认识,至今尚有争议。目前,主要存在2种观点:一是以君臣佐使为组方原则。持此论者如普通高等教育中医学类统编教材《方剂学》2~6版及《中医学高级丛书·方剂学》、《中医配方学》等;二是以君臣佐使为组方结构。如全国专科统编教材《方剂学》(第1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中国中医药版)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  相似文献   

9.
药对是中药配伍的重要形式 ,是方剂的基础结构 ,临床中颇为常用 (如金银花与连翘、石膏与知母、附子与干姜、半夏与生姜、桃仁与红花、木香与黄连等 ) ,其数量多而类型繁复 ,其间关系有协同而增强疗效者 ,有拮抗而减毒者 ,有降低原有疗效者 ,有增加毒副作用者 ,古代医家将这些关系概括称为“七情”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对一些属配伍禁忌的药物列为“十八反”“十九畏” ,千百年来为历代医家所信守而奉为圭臬 ,有的还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探索“药对”所蕴含的上述配伍关系的现代意义 ,云南中医学院中…  相似文献   

10.
复方制剂的“方剂”是祖国医学特征之一,是古代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所发现出来的一种规律,它是通过药效的反映,通过思维的逻辑,所制定的方法;是应用药物学的一种高级形式,亦即中医所谓“君臣佐使,配合适宜”的道理,它的优越性在数千年长期历史过程中,已经由无  相似文献   

11.
试析“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反佐”王萧(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510407)关键词:反佐;组方原则中图法分类号:R289.1“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临床开具处方,是按照"君(主)、臣(辅)、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方。何为主辅佐使(或称君臣佐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明代医家何柏斋指出:"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就  相似文献   

13.
遣药处方是临床医生每日必做的功课。方剂是在辨证立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药物是决定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因此,一般方剂书对方的组成多注重单味药和方的关系,并归纳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这当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作者经临床学习,发现许多临床医生不管自觉不自觉,都遵循着“药→药对(药组)→基本方(或加药对、药组)→临床处方”的遣药组方规律。重温方书,  相似文献   

14.
有关孕育求嗣的论述在中医妇科古代文献中占重要篇章,古代医家对不孕、求嗣、种子的记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我们从整理古代文献中种子方剂入手,通过分析种子方剂的用药规律,以药测证,为研究不孕症的病机特点和治疗规律提供依据。1方剂来源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清代名医王清任为活血化瘀之大师,所创活血化瘀方剂甚多,疗效也早巳为后世医家所证实。此类方剂均十分注重药物配伍,君臣佐使,阴阳配合十分贴切、谨严,是王氏活血化瘀学术思想的精髓之一。探讨王氏活血化瘀类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药理研究看方剂组成的科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君”“臣”“佐”“使”的配伍,是中医方剂的组成原则。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组方法度,具有很高的科学性。那么,在方剂配伍中各药所处的地位如何?药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实质又是什么?笔者试从现代药理研究角度,对上述问题加以初步探讨。一君药是治疗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因是针对主要矛盾而设,起着决定性的治疗作用,故在全方中占有主导地位。君药的性能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性  相似文献   

17.
朱旭阳 《黑龙江医学》2010,34(9):708-709
方剂配伍,是指在治法的指导之下,依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合成方。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调和药物偏性,监制某些药的毒性,亦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中医方剂配伍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方剂学理论的核心。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方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简到繁的成长过程.所以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历史形成阶段可以加深对方剂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中药的性能之一。《简明中医辞典》谓其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而起“向导之用”。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方剂学》及其同类方书,亦沿用此说,并将其作为方剂组成原则中使药的主要内容。引经之说,出自金元医家张元素。由于后世医家推祟其说,使其  相似文献   

19.
“君臣佐使”是方剂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对于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就“君臣佐使”理论的起源及其内涵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整理、分析古代文献中古代医家治疗男性不育症所用方药,探讨古代治疗男性不育症用药特点.方法 收集古代文献治疗男性不育相关方剂93首,把方剂中所用中药录入Excel表格,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对高频次药物功效、归经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3首方剂共215味药物,药物的临床功效共20种;古代男性不育症的病机以虚证为主;其中使用频数在前22位的药物功效主要是补虚药、温里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清热药,入肾药物占91.0%.结论 古代治疗男性不育症用药特点是以补虚药为主,同时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表里兼顾,注重调和阴阳气血平衡及补肾益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