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和解与和法界定不清的现状,区分并给出两者新定义,将和解方剂重新归类。以第九版《方剂学》[1]为基础,各医家对和解与和法的见解为依据。和解即为解半表半里之邪;和法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寒热、调和肝脾三类。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表里双解剂归属和解剂;截疟七宝饮归属祛痰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归属理气剂。现代广义上的和法应为和法的唯一概念,狭义上的和法应为和解概念,需按此将《方剂学》中和解剂重新归属,避免争议。  相似文献   

2.
和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极广,涉及临床各科,以慢性病为主。和法主要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脾胃、疏肝解郁、调和肝脾、调和肝胃等。王立忠教授在临证中十分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擅用和法治疗内科杂病,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轻灵,严谨精当。比如:和胃祛痰治疗眩晕;调和肝脾治疗脾胃病;和解少阳治疗发热;疏肝解郁治疗情志病;调和心神治疗失眠;调和阴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等等,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3.
总结邝卫红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邝卫红教授临证善用和法治疗脾胃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调和肝脾,开郁为先;条畅枢机及平调寒热,治中焦以衡;攻补兼施并调气和血,治脾以安五脏。邝卫红教授认为"和法"除了传统的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平调寒热、攻补兼施等方法之外,还应包括五脏同调、调气和血、辛开苦降等多种治法。"和法"通过药物之偏性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病理偏性,调和阴阳,条畅枢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逍遥散是和解剂中调和肝脾之要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本文举例总结了近二十年来临床运用逍遥散在治疗郁证、更年期综合征、黄褐斑、慢性结肠炎四种疾病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5.
从经方治疗不寐浅析中医“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经》为理论基础,认为“阳不交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分析《伤寒论》中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黄连阿胶汤5首经方治疗不寐的机制,调和营卫、调和升降、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交通心肾均体现了中医的“和”法。  相似文献   

6.
逍遥散是和解剂中调和肝脾之要方,由以下8味药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吴师认为,该方在立法上体现了木郁则达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组方特点为气血兼顾,肝脾并治。吴师临证中擅长脏腑论治,尤其重视从肝脾论治。文章介绍吴师运用逍遥散加味治疗多系统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关于和法及和解剂内涵的认识,历代医家及现代学者争议颇多。本文在系统追溯和法及和解剂发展源流的基础上,探讨和法与和解剂的内涵及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和解剂的构成提出看法。和法是具有和解、调和等作用的一类治法。和解剂是体现和法的一类方剂,具有和解表里、调和脏腑等功用,主治表里脏腑失和证,常由多组性能相反的药味配伍而成。基于方证相关原理,和解剂所主病证以涉及多种对立性病机、病位多涉肝胆脾胃心肾、病势较缓等为特点。对"和法"与"和解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和解剂理论的完善,而且对开展治法与方剂关系的深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总结徐斌主任医师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经验。其认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扶正"贯穿治疗的始终,强调"扶正不只补虚,重在调和";辨证施治时,主张"和解",以期肝脾调和、正气得复,从而缓消痰核,并且注重中西互参,病证结合,随证而投。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和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伤寒论》太阳、少阳病等中,包含和解与调和两方面的意义,笔者从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和肠胃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临床体验。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FGIDs症状重叠现象非常普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西医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理论指导,在治疗FGIDs症状重叠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和法在FGIDs症状重叠的治疗中运用较多,包括调和脾胃、调和肝脾、调和气血、和解少阳、平调寒热虚实等具体方法。灵活运用和法,可执简驭繁,兼顾FGIDs的各种症状重叠现象,则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肝脾均为人体重要脏器。中医认为肝与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肝脾同治,调和肝脾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法则。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分别就调和肝脾法在几种常见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论述,以探讨调和肝脾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著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也有脏腑病治法,本文对《伤寒论》中肝胆病治法进行了探讨,归纳出疏肝解郁法、暖肝祛寒法、清热凉肝法、养血滋肝法、调和肝脾法、培土抑木法、和解少阳法、利胆退黄法、清泄胆火法、清胆镇惊法、利胆通腑法、清胆化饮法等。   相似文献   

13.
和法的范围较广,分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黄帝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和法”二字,但不乏对以“和”为指导思想的论述,包括人与自然界保持调和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人在生理情况下应保持自身阴阳的调和;治疗疾病应调和阴阳,使之趋于平衡等。《伤寒论》吸取了《黄帝内经》中有关“和”的治法精神,将其用于临床,并有发展创新,为和法的形成演变及和法的组方用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四逆散证见于<伤寒论>的少阴病篇第318条,原文即:"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近世方书却将其列入和解剂中,作为调和肝脾之方加以阐发,认为四逆散功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连建伟教授调和肝脾法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以三则验案为例,结合平素跟师随诊和整理老师医案的心得体会,详加按评,探索连教授临床常用调和肝脾之法的内在机理,分析总结连教授运用调和肝脾之剂的特色与方法。[结果]三则验案显示,连教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对于木不疏土、肝脾气机不舒的急性胆囊炎患者,选四逆散加减,疏肝理脾、透热解郁,对于肝木犯土、木郁土虚的面部痤疮患者,选逍遥散加减,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对于木横乘土、脾虚肝旺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选痛泻要方加减,抑肝扶脾、调畅气机,均获得良好效验。[结论]连教授调和肝脾法的临床遣方用药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郑翔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三十多年,其在临床运用和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常用方法有和解少阳法、疏肝理脾法、培土抑木法、调和肠胃法.同时强调临床运用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并要根据病机不同灵活加减方药,最终完整认识和掌握和法以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7.
"和法"作为中医八法之一,常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虚实夹杂,气血不和。立足"和法"治疗本病,应从调和气血、调和表里、调和补泻、调和肝脾、调和阴阳、以求平和等出发。和法的应用虽然广泛,但应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以免贻误病机。同时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不可认为墨守原方才为循法而治。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水肿属中医水肿范畴。水肿者多由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不利所致。治疗通常采用发汗、利小便、攻逐饮水三法。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泻,性喜条达。肝疏泻功能正常,气机流通,则三焦水道通畅。故特发性水肿的主要病理机制为肝郁脾虚,气滞血淤,三焦气化失常。当从肝论治,理气为先,法取疏肝健脾,行气活血,畅利三焦,方用逍遥散疏肝理气,调和肝脾,药与证合,故而获效。  相似文献   

19.
和法是通过和解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此处“和解”之意,并非单纯指“和解表里”,还包含调解、调和之意。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和法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证。故凡邪在少阳、募原,以及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失调、营卫不和等致病时,都可以和法治之。临床所见,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使和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和法反映了中医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的整体治疗思想。血液病发热以内脏失调为主,本质为本虚标实,治疗上不宜清、泄诸法,应以和法为主。常见的和法为:调和营卫法、和解少阳法、和肝解郁法、健脾和中法、和血祛瘀法、和阴敛阳法。和法立足于整体调节,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