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自控镇痛微控皮下吗啡给药对晚期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住院期间的38例晚期癌痛口服阿片类药物效果不佳患者,应用吗啡自控镇痛泵以代替其口服吗啡用药,记录治疗前后3天疼痛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2(QOL-2)及24小时吗啡总用量,观察疼痛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并记录。结果:应用镇痛泵前后VAS评分均值分别为7.16±0.89和1.79±0.38(P<0.01),QOL-2评分均值分别为28.34±6.57 和50.03±8.41(P<0.01),治疗前后吗啡日用量分别为92.6±21.01mg(口服剂量)和31.0±9.34mg(皮下给药)(P<0.01);疼痛缓解率为94.7%(36/38);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尿潴留和精神症状。结论:经皮下吗啡给药自控镇痛可有效控制晚期癌痛,具有安全、高效、方便的优点,并降低晚期癌痛患者的吗啡药物的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无线镇痛系统微控皮下吗啡给药对难治性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10月在本院接受无线镇痛系统及终端电子泵持续皮下泵注吗啡治疗的19例难治性癌痛患者以代替其口服吗啡药物,观察疼痛缓解时间、程度及缓解率与给药调整完成时间和不良反应,并记录比较治疗前后3 d疼痛评分(VAS)及24 h吗啡总用量。结果使用镇痛泵后平均疼痛缓解时间35 min;应用镇痛泵前后VAS评分分别为7(1)分和1(1)分(P<0.01),治疗前后吗啡日用量分别为(92.6±21.3)mg(口服剂量)和(31.0±9.34)mg(皮下给药)(P<0.01);治疗后各观察点间VAS评分与吗啡用药量比较无显著差异;疼痛缓解率为94.7%(18/19),平均给药量调整完成时间38.4 h;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尿潴留和精神症状。结论无线镇痛系统皮下吗啡给药可有效控制难治性癌痛,具有安全、高效、方便、稳定持久的优点,并降低难治性癌痛患者的吗啡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自控镇痛泵静脉输入吗啡治疗晚期癌症的疗效。方法:84例IV期中到重度癌性疼痛患者,治疗组54例自控镇痛泵静脉输入吗啡镇痛治疗,对照组30例传统方法口服或肌注吗啡类药物镇痛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自控镇痛泵治疗期间,疼痛明显缓解,显效率77.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P〈0.05。生存质量提高,不良反应轻。结论:自控镇痛泵用于晚期癌痛病人,安全,有效,方便,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吗啡经皮下持续泵入在晚期癌痛患者镇痛的疗效。方法:晚期癌痛患者45例经皮下持续泵入输注吗啡镇痛,观察首次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率、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KPS评分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1)视觉模拟评分:45例用镇痛泵前评分4~10分,平均7.85分。用镇痛泵后评分为0~3分,平均1.57分,使用镇痛泵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镇痛效果:45例用药10~30min后疼痛开始逐渐缓解,平均22min,用药1~2天后疼痛明显缓解且渐趋稳定,其中完全缓解25例(55.6%),明显缓解18例(40.0%),总缓解率为95.6%。(3)生活质量评价:治疗前Karnofsky评分平均53.5分,治疗后Karnofsky评分平均78.5分,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无Ⅲ~Ⅳ度病例。便秘24例(53.3%),恶心、呕吐6例(13.3%),排尿困难3例(6.67%),头昏、嗜睡2例(4.44%),未见明显呼吸抑制,无1例死于不良反应。结论:镇痛泵皮下持续泵入吗啡治疗癌痛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难治性癌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量泵皮下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微量泵皮下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晚期癌症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Ⅰ组采用传统的肌内注射吗啡0.1~0.2 mg/kg镇痛,Ⅱ组采用微量泵自控皮下注入吗啡40 mg+2%利多卡因20 ml+氟哌利多2.5 mg+0.9%氯化钠至100 ml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48 h吗啡用量,调查患者对镇痛方法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第1、2、3、7、10天,Ⅱ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Ⅰ组满意率为70.0%,Ⅱ组满意率达96.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48 h吗啡用量,Ⅰ组为(89.65±12.46)mg,Ⅱ组为(56.27±9.73)mg,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下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性疼痛镇痛效果好,吗啡用量显著减少,降低了药物毒副作用,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患者自控吗啡镇痛治疗难治性晚期癌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镇痛提供依据。方法将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采用蛛网膜下腔置管套装,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并置管,外接镇痛泵( PCA),采用首量+连续+自控模式给药。记录并观察患者疼痛程度( VAS)评分、吗啡用量、血压、心率、呼吸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13例患者治疗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自动出院终止治疗。镇痛时间10~31天,治疗前患者VAS评分(6.2±1.4)分。药物用量治疗前9例硬膜外吗啡用量为(15.1±4.5)mg/d,7例静脉吗啡用量为(31.6±8.5)mg/d,全部患者改用蛛网膜下腔用药后吗啡平均用量为(1.4±0.3)mg/d。结论晚期癌痛患者采用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具有应用药物剂量小、安全等优点,可作为晚期癌痛治疗又一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方法将22例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PCIA组及吗啡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组,各11例。PCIA组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250g+氟呱啶10mg+托烷司琼10mg+0.9%氯化钠溶液至250ml,PCEA组药物配方为吗啡12.5mg+氟呱啶10mg+罗哌卡因375mg+0.9%氯化钠溶液至250ml。均采用电子自控泵,设定持续输注2ml/h,单次自控镇痛(PCA)给药0.5ml,锁定时间15min。镇痛24h后观察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SS)、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VAS、SS评分及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PCI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P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舒芬太尼PCIA给药具有安装简便、镇痛作用强及不良反应小的优点,是治疗晚期癌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龙柏  徐芹  王晓蓉 《河北医学》2005,11(10):898-899
目的:比较吗啡及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微量输注加按需自控镇痛(PCSA)用于晚期癌痛的止痛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择24例重度晚期癌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PCSA吗啡(Ⅰ组)和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PCSA(Ⅱ组)方法用于上述患者的镇痛。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1h、24h、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疼痛基本缓减,但辅助氯胺酮组能够减少吗啡用量,增强止痛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同时减少了单独应用吗啡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微量泵皮下自控镇痛术对晚期癌痛的止痛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传统的肌内注射镇痛药哌替啶1 mg/kg或吗啡0.1~0.2 mg/kg镇痛和微量泵自控皮下注入吗啡40 mg+咪唑安定20 mg +生理盐水至50 mL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两组镇痛效果,调查患者对镇痛方法 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比较,皮下自控镇痛在治疗后评分和患者满意度优于传统方法 (P<0.01).结论 皮下自控镇痛用于癌性晚期疼痛镇痛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彭程  阮妮  罗有钰  陈东  贾传锋  陈晓锋 《海南医学》2014,(10):1454-1456
目的:探讨居家晚期癌痛患者采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32例Ⅳ期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采用吗啡(初始给药剂量根据当时日口服吗啡总量1/3加上日肌注吗啡总量的2/3的2倍作为24 h泵注的连续背景输注剂量)+氟哌利多5 mg+胃复安40 mg用0.9%生理盐水配成100 ml,视患者镇痛效果调节药物浓度,病情需要可应用辅助药,如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激素等。结果患者在PCIA镇痛期间疼痛明显缓解,治疗早期40.6%(13/32)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93.25%(30/32)的患者癌痛达到中度以上缓解,只有6.2%(2/32)的患者未达到满意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吗啡剂量的增大,平均初始剂量为(69.5±20.7) mg/d,治疗终点的剂量为(256.5±75.6) mg/d,平均治疗时间为(48.3±13.5) d,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不良反应轻。结论居家晚期疼痛患者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治疗具有可行性,且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吗啡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癌痛患者39例,采用PCEA方法用于镇痛,配方为0.075%~0.125%罗哌卡因100ml,加吗啡10~30mg、氟哌利多5mg、地塞米松10mg,锁定每次注液量及间隔时间。记录并统计治疗后的VAS、镇静评分(Ramsay)、生活质量评分(QOL)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癌痛完全缓解33例(84.6%),部分缓解6例(15.4%),缓解率为(100.0%)。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不良反应明显少。结论PCEA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疗效确切,方便、安全,且能增强镇静和抗焦虑作用,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复合0.15%布比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各15例,术后予以PCEA,A组配制为:吗啡60 μg/ml;B组为:布托啡诺60μg/ml;C组为:布托啡诺80μg/ml,三组均含0.15%布比卡因.术后观察各个时间点的镇痛效果、PCA按压次数、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小良反应.结果 三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小于3,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CA按压次数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命体征没有明显变化.A组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多于B组与C组(P〈0.05),而C组眩晕者明显多于A组和C组(P〈0.05).结论 老年人腹部手术后PCEA使用布托啡诺60 μg/ml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布托啡诺联合吗啡用于术后皮下自控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联合吗啡用于术后病人皮下自控镇痛(PCSA)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ASAⅠ或Ⅱ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吗啡组、布托啡诺+吗啡组,术后实施PCS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Ramsay法评价PCSA开始后4、8、16、24、36、48 h镇痛、镇静程度、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吗啡镇痛效果好,镇痛满意率高(P<0.01或P<0.05),但不良反应多;布托啡诺+吗啡镇痛、镇静效果满意,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结论:布托啡诺联合吗啡用于PCSA术后镇痛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治疗中上腹顽固性癌性内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疼痛科住院保守治疗失败并接受CT引导下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治疗的顽固性癌痛患者24例进行分析,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结果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8.3±1.3)分下降到术后的(1.4±1.1)分,吗啡用量由术前的(120±80)mg/d下降到术后的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疼痛缓解持续到术后6个月或直至患者死亡。其中发生轻微腹泻8例(33.3%),低血压9例(37.5%),一过性下肢无力1例(4.2%),但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CT引导下双次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可有效缓解中上腹顽固性癌性内脏痛患者的疼痛,显著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从而减少镇痛药的不良影响,且中远期疗效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吗啡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胸科手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开胸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43~76岁,体重42~78 kg。随机均分为两组:布托啡诺组(A组)、吗啡组(B组),A组术后持续泵注0.004%布托啡诺+0.125%罗哌卡因,B组术后持续泵注0.004%吗啡+0.125%罗哌卡因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病人自控镇痛泵设置均为:容量100 ml,背景流量2 ml/h,单次负荷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术后4 h、8 h、12 h、16 h、24 h、36 h病人的镇痛、镇静评分、生命体征、副作用和病人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各时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各时点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发生率较A组高;A组病人对PCEA满意率高于B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吗啡PCEA用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布托啡诺较吗啡的不良反应少,更适合胸科手术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6.
喷他佐辛硬膜外PCA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子宫收缩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0.1%喷他佐辛或0.02%吗啡配伍0.2%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伤口疼痛与子宫收缩痛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剖宫产产妇40例,随机分成P组、M组,各20例。P组采用0.1%喷他佐辛配伍0.2%左旋布比卡因,M组采用0.02%吗啡配伍0.2%左旋布比卡因行PCA,PCA采用LCP模式。分别记录开启PCA泵后各时段的按压次数与实际有效次数及1 h、2 h、4 h、8 h、16 h、24 h的伤口疼痛与子宫收缩痛的VAS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记录产妇对PCA的综合满意度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产妇静息及动态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收缩痛VAS评分P组高于M组(P〈0.05);在整个PCA期间P组无1例产妇出现恶心、呕吐及瘙痒等不良反应,而M组有8例(40%)出现恶心、呕吐,3例(15%)出现瘙痒。两组均无镇静过度现象。结论剖宫产手术采用0.1%喷他佐辛或0.02%吗啡配伍0.2%左旋布比卡因行PCEA对产妇的静息及动态疼痛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对子宫收缩痛.吗啡PCEA优于喷他佐辛PCEA,但其恶心、呕吐及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单侧椎弓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7月~2008年2月12例共13个椎体老年性压缩骨折患者经单侧椎弓根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62~81岁,平均(71.3±5.91)岁。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其中11例为单椎体,1例为两椎体,骨折部位T10~L2。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改变,疼痛改变情况,比较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结果:随访9~16个月,平均(12±2.34)个月,术后患者腰痛均明显缓解,术后恢复受伤前的生活,无并发症发生。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20.0±2.36)mm,术后为(24.21±1.45mm)(P<0.01),末次随访为(23.46±1.26)mm;术前VAS评分为(7.25±1.29)分,术后为(1.67±1.23)分(P<0.01),末次随访为(1.83±0.83)分(P<0.01);术前ODI为(76.67±11.16)%,术后ODI为(15.95±6.50)%(P<0.01),末次随访为(13.81±4.69)%(P<0.01)。结论:单侧椎弓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栓剂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肛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肛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试验组术毕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剂50mg,然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对照组术毕仅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记录术后VAS疼痛评分、患者舒适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舒适度评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栓剂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肛周手术后镇痛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效果优于单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经皮自控镇痛术对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疼痛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下自控镇痛术对晚期癌痛的止痛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的58例晚期癌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自控泵皮下注入40mg吗啡和20mg咪唑安定的混合液50mL,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肌注0.1~0.2mg/kg的吗啡和20mg的安定才进行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来评估两组镇痛效果,并且统计患者对镇痛方法的满意度。结果在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要明显优于传统方法(P0.05)。结论经皮自控镇痛术对癌症的晚期疼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和吗啡静脉镇痛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采用0.2%罗哌卡因复合0.4μg/ml舒芬太尼胸部硬膜外连续输注;吗啡组采用吗啡经静脉自控镇痛。测量术后24、48h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出量FEV1、呼气峰流速PEF)和血气分析,记录副作用和肺部并发症。结果术后24、48h罗哌卡因组患者的肺功能显著优于吗啡组(P〈O.05),氧分压显著高于吗啡组(P〈0.01)。吗啡组患者术后恶心发生率显著高于罗哌卡因组(P〈0.05),其他副作用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未见肺部合并症。结论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相比较,0.2%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4μg/ml硬膜外自控镇痛可明显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