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茵栀黄加康艾注射剂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茵栀黄注射液30 ml、注射用康艾注射剂50 ml分别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30例,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粉针剂5.0 g、甘草酸二铵注射液30 ml分别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其他辅助性治疗两组相同,两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0.0%(24/30),有效率93.3%(28/30),无效率6.7%(2/30);对照组治愈率76.7%(23/30),有效率90.0%(27/30),无效率10.0%(3/30)。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剂联合康艾注射剂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天晴顺欣(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60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在应用甘利欣、还原性谷胱苷肽基础上加用天晴顺欣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甘利欣、还原性谷胱苷肽基础上加用苦黄注射液。结果: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天晴顺欣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65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被选入2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以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黄注射液静滴给药,对照组以苦黄注射液静滴给药。结果:治疗后2周和4周时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总有效率,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果表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黄注射液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较单用苦黄注射液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亮菌甲素替代抗生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感染科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亮菌甲素治疗组与抗生素治疗组),两组均予以基础保肝治疗:异甘草酸镁15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苦黄3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护肝宁片4片/次,3次/d。亮菌甲素治疗组再予以亮菌甲素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抗生素治疗组再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3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两组疗程均为3周,分别在入院后第1周、第2周、第3周各测1次肝功能、血常规,观察两组治疗后不同阶段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血常规白细胞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有无腹痛、发热等胆道感染加重症状。结果:在疗程的第1周、第2周、第3周,两组血常规白细胞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的第1周,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丙氨酸转氨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的第2周、第3周,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丙氨酸转氨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胆道感染加重症状。结论:亮菌甲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较使用抗生素疗效更优,未出现不良反应且降低了抗生素使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与口服汤剂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单盲法分成两组,采用茵栀黄注射液30mL加入10%葡萄糖500mL每日静滴100例(观察组),与每日口服茵栀黄汤50例(对照组)对比观察,疗程均为20d。结果观察组退黄、降酶显效61%,有效29%,无效10%;对照组显效52%,有效40%,无效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亦无毒副反应。结论茵栀黄注射剂与口服汤剂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退黄、降酶疗效相似,是目前良好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中药,适合住院要求输液病人和实用于不宜口服汤药的病人。此药作用快、药源广、安全有效,是值得推广的纯中药保护品种。  相似文献   

6.
亮菌甲素注射液治疗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积 《海南医学》2002,13(7):26-27
目的 观察亮菌甲素注射液在黄疸型病毒肝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亮菌甲素注射液治疗 36例各类黄疸型肝炎患者 ,与 50例黄疸型肝炎患者静滴门冬氨酸钾镁为对照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总有效率亮菌甲素组与对照组相似 (94%与 96 % ) ,显效率亮菌甲素组 38 9% ,对照组 1 8 0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性 (P <0 0 5) ;亮菌甲素组胆红素下降幅度 85 40± 73 9mmol/L ,对照组 42 46± 67 96mmol/L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亮菌甲素组胆红素及转氨酶复常率分别为 55 6 %和 61 1 % ,对照组分别为 32 %和 3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及P <0 0 1 )。结论 亮菌甲素在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对降低胆红素 ,恢复肝功能有明显疗效 ,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胡湘林  梅红武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Z):I0001-I0001
目的 探讨茵栀黄注射液与口服汤剂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单盲法分成两组,采用茵栀黄注射液30mL加入10%葡萄糖500mL每日静滴100例(观察组),与每日口服茵栀黄汤50例(对照组)对比观察,疗程均为20d。结果 观察组退黄、降酶显效61%,有效29%,无效10%;对照组显效52%,有效40%,无效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亦无毒副反应。结论 茵栀黄注射剂与口服汤剂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退黄、降酶疗效相似,是目前良好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中药,适合住院要求输液病人和实用于不宜口服汤药的病人。此药作用快、药源广、安全有效,是值得推广的纯中药保护品种。  相似文献   

8.
李颖 《吉林医学》2013,(30):6297-6297
目的:对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各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1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62倒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在与对照组相同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加用一次静脉注入茵栀黄注射液2030 ml。结果:治疗组平均治疗28 d,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平均治疗29 d,总有效率为6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病毒性肝炎,改善病毒性肝炎血清生化学指标及合并肝细胞性黄痘的临床症状、体征,茵栀黄注射液疗效良好,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苦黄注射液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黄注射液是由中药苦参、大黄、茵陈、大青叶及柴胡组成的复方静脉滴注射液。于1976年开始应用治疗各种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经18年来数千例临床观察,证实有效。本文运用双盲对照法进行300例临床试验,结果苦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显效率分别为76.4%和31.2%,总有效率98.7%和76.3%(P<0.001),有显著性差异。该药具有疗效高、退黄作用好、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本文还介绍了苦黄注射液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住院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0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4周,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对总胆红素的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治疗能显著改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11.
张敬华 《中外医疗》2016,(30):136-138
目的:分析妈咪爱联合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均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妈咪爱和茵栀黄颗粒口服,用药7d。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总胆红素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χ2=7.2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χ2=0.0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妈咪爱和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母体乙肝病毒携带与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10年8月足月产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220例及正常对照组新生儿100例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性别、体重、G6PD缺乏、总胆红素水平、患儿与母体ABO或Rh血型不合以及母体年龄、吸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型系统不合、G6PD水平、性别因素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母体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则不是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患儿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HBsAg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相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G6PD缺乏症型黄疸发生率显著高于(P〈0.01),而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患儿组新生儿溶血病及其他类型黄疸与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体乙肝病毒感染不是新生儿黄疸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却加大G6PD缺乏患儿患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并与G6PD缺乏症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退黄洗液对实验性溶血性黄疸大鼠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1)动物实验:5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1组为正常组,另4组采用腹腔内注射乙酰苯肼的方法制成大鼠溶血性黄疸模型,再分为模型组和高、中、低浓度洗液组。高、中、低浓度洗液组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由茵陈、大黄、栀子、柴胡、郁金、金钱草、车前子、白术、党参、茯苓、甘草、鸡内金、枳壳、麦芽、丹参等中药组成,原液稀释5倍、10倍、50倍)对黄疸大鼠模型进行泡浴,正常组、模型组采用温水泡浴。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含量。(2)临床研究:9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口服药相同,治疗组增加低浓度新生儿退黄洗液(原液稀释50倍)泡浴,两组治疗期间若黄疸加重则转蓝光治疗。比较两组的转光疗率及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含量。结果(1)实验研究:乙酰苯肼成功制造大鼠溶血性黄疸模型;高、中、低浓度洗液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高、中、低浓度洗液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治疗组转光疗率为11.11%(5/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9%(13/45)(P〈0.05);剔除转光疗的患儿后,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大(P〈0.05)。结论新生儿退黄洗液对实验性溶血性黄疸大鼠有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142-144+148
目的 分析光疗联合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入住的122 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 例,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方案,研究组在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小儿推拿治疗。观察两组经皮胆红素值(TCB)、血清总胆红素值(TSB)及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比值,记录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经皮胆红素值和血清总胆红素值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均值为(12.21±1.41)mg/d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84±1.22)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住院时间为(3.54±1.27)d,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0±1.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总蛋白值、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光疗联合小儿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更多优势,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苯巴比妥联合蓝光照射治疗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4年6月诊断为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60例),2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日龄,民族等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0例采用蓝光照射,观察组60例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比较2组患儿皮肤及巩膜黄染改变情况、住院时间、血清总胆红素值.结果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10.62±2.51)d,对照组为(15.10±2.16)d,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8,P=0.001);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值为(315.9±62.3)μmol/L、治疗后为(107.3±12.2)μmol/L,对照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值为(313.8±60.4) μmol/L、治疗后为(138.5±16.4)μmol/L,对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3,P=0.872),对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舱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9,P=0.001).2组患儿治疗疗效运用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45,P=0.001).结论 蓝光照射联合应用苯巴妥钠口服可作为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陈秋芳 《中外医疗》2016,(18):28-29
目的:对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186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接受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的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长时连续蓝光照射的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治疗后72 h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良发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有着和长时连续蓝光照射同样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可以显著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和不良发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在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采集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新生儿科10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51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53例,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蓝光治疗的同时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比较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情况和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痰热清治疗病毒性肝炎退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退黄疗效。方法8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给予痰热清20 ml加入250~500 ml液体中静滴,门冬氨酸钾镁20~30 ml及强力宁120 ml加入250~500 ml液体中静滴,均每日1次,连用4周;对照组只给予门冬氨酸钾镁及强力宁,剂量疗程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TBIL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L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具有消炎利疸,退黄功效。  相似文献   

19.
王建华  林友青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21-2022,2038
目的探讨母体乙肝病毒感染与不同类型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385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患者根据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与否分为肝炎组与非肝炎组,比较两组患儿溶血性黄疸与G-6PD缺乏症黄疸比例,并比较不同黄疸类型情况下,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差异。结果(1)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者52例,乙型肝炎抗原阴性者333例。肝炎组与非肝炎组乙型新生儿溶血病,G6PD缺乏症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溶血发生率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0:385.000,P〈0.001)。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G6PD缺乏症阳性率为34.6%,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G6PD缺乏症阳性率为22.5%。两组患儿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差异相对比较小,分别为50.5%与42.3%。(2)G6PD缺乏症患儿中,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最高总胆红素水平与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2,P〈0、01)。非G6PD缺乏症溶血,如新生儿溶血病与其他类型黄疸,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患儿组最高总胆红素水平与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中,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者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生率高,并与G-6PD缺乏症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联合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新生儿黄疸患儿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2组均给予蓝光光疗、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口服的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0.5 g温水冲服,3次/d,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0.5 g,温水冲服,3次/d,茵栀黄口服液5 mL,口服,3次/d。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光疗总时间、光疗总费用、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前2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为(118.78±23.43)μmol/L,间接胆红素为(106.89±22.39)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35.41±28.66)μmol/L、(123.31±27.77)μmol/L,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1/25),对照组为24.00%(6/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光疗总时间、光疗总费用、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新生儿黄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茵栀黄口服液,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光疗费用,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