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是动病”是指本经脉发生病理变动时所形成的病证。其中阳经的病理变动以外邪为主要原因,阴经的病理变动是在五脏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发生的。经脉变动是经气运行的异常,气机厥逆是其主要形式。经脉病候表现为循经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脏腑病候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是动病”与“是主某所生病”的症候、病机均不同,其作为经络辨证的诊断标准有待于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3.
“是动则病”和“所生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对于《灵枢经》卷三,经脉第十中各经脉所主病证使用的术语“是动则病”和“所生病”的解释不甚统一。由于马王堆帛书和江陵张家山汉简等古医籍重见天日,使我们得以正确理解这两个术语的初义及本义。 笔者认为是动则病,应理解为此条经所主治之病证;所生病为此条经脉所主治病证与派生病证的综合。这种观点主要依据如下。 1.语言文字学的记述 历代对是动则病的动字解释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动字,若读为衝,(衝)也可,以动为之假借字,也可很好地理解原文。(重力),古文作(彳重),(辶重),帛书中也有作(止重)甲、金文中、偏旁彳,行、辵之间常可相通。《博雅》释:动也。()《说文》:通道也。《前汉、郦食其传》:“夫陈留天下之四通八达之效也”。()——动之意相同,做名词为道路之意。在经脉专著中应  相似文献   

4.
经脉病候考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早见于《阴阳十一脉灸经》经脉病候中的“是动”病本为脉诊病候。《素问·厥论》所载两种脉厥病候也是不同医家对相应脉诊病候的总结。“所生”病则是古人对经脉体表循行部位病变及其相关内脏病症的归纳,随着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及其属络脏腑关系的改变,“所生”病也发生相应的变动。  相似文献   

5.
<正> 《灵枢·经脉篇》主要论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和循行的具体部位与走向,从而说明了营气的循行规律。并在所述每经循行径路之后,分别叙述了每经病候及其治法。对论中(以下所引《灵枢·经脉篇》之内容,皆称论中)“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一句,自《难经·二十二难》提出“然,经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三阴者属脏络腑,三阳者属腑络脏”,早就提示人体内有六脏六腑的客观存在。只因《内、难》时期尚无胰脏的记述,所以历代医书相传均以五脏六腑称之。如今,现代解剖生理学已清楚表明,胰脏乃人体内一个十分重要的内脏。为此,本文提出六脏六腑以应十二经脉,现阐述如下: 一、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相关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都是我国人民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灵枢·经脉篇》就把脏腑与手足六经连系在一起,突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经脉为表,脏腑为里;经脉为标,脏腑为本。经脉有病可以传至脏腑,脏腑有病也会反映到经  相似文献   

7.
《内经》“是动病”“所生病”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经脉》篇在叙述完每条经的循行起止后 ,均有两段关于疾病的记载 ,一段前冠以“是动则病” ,一段冠以“是主……所生病者” ,把它们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 ,则是从《难经·二十二难》开始的。原文说 :“经言脉有是动 ,有所生病 ,一脉变为二病者 ,何也 ?然 ,经言是动也 ,气也 ,所生病者 ,血也。邪在气 ,气为是动 ,邪在血 ,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 ,气留而不行者 ,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 ,为血后病也 ,故先为是动 ,后所生也。”就是说 ,“是动病”为气病 ,“所生病”为血病。后世遂把“是动病”、“所生…  相似文献   

8.
《灵枢·经脉》是较早、较完整的阐述十二经脉循行与病候的经典文献,也是现行针灸推拿学专业《经络腧穴学》教材学习十二经脉的原本。然而,对于六阳经"是主所生病",即分别主"津"、"液"、"气"、"血"、"筋"、"骨"所生病,似乎令人费解,使人困惑。有鉴于此,笔者根据历代医家注解,结合个人心得,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医专家张剑秋 ,原系上海长海医院中医科教授、主任医师。他对一些繁杂病症 ,常采用奇经八脉理论加以辨治 ,冠以“奇经病” ,颇有特色 ,往往能执简驭繁 ,取得奇效。现将其学术经验介绍如下。1 奇经辨证的理论依据奇经八脉通过十二经脉与脏腑相联系 ,但它们也有自己的循行路线与特定功能和所主病症。奇经八脉病症的辨识 ,重点在明确各脉生理功能特殊性的基础上 ,分析辨别临床见症的经脉所属。一般生殖机能异常与督、任、冲、带四脉相关 ;机体肌肉运动障碍每与阴、阳跷脉相关 ;经脉之气的阴阳失调每与阴、阳维脉相关。2 病案举例2 .1 更年…  相似文献   

10.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欲通经脉之治用,必谙经脉之病形。《灵枢·经脉》“是动则病”与“所生病”,是对十二经脉症候特点的概括。但“是动则病”与“所生病”究竟所指为何?二者有何关系?历代医家莫衷一是,有“千古悬案”之称。幸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载有“是动则病”、“所产病”之语,产者,生也,“所产病”亦即“所生病”,从而为解开这千古之谜提供了入门向导。兹就二者的实质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初始向心型经脉模式和后期脏腑-经络环型模式下的经络辨证的基本内容。初始的向心型经脉模式相较于脏腑-经络环型模式更加侧重于经气在四肢的变化规律,该模式下的经络辨证意在说明机体远隔部位之间的联系,体现了针灸诊疗的核心与特色;而脏腑-经络环型模式将经脉络属脏腑,使得在该模式指导下的经络辨证,更侧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的探索与总结,意在说明所生病症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用以明确病因病机。认为明辨此两种经脉模式的特点与区别,才能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2.
《灵枢·经脉》谈及"十二经脉"时,描述了五脏的"是主所生病",但没有相应描述六腑的"是主所生病"。通过研究《黄帝内经》原文,认为《灵枢·经脉》篇中六阴经"是主所生病"对应的是五脏及心包,而六阳经的"是主所生病"之所以对应的不是六腑,是因为六阳经的五输穴并不是用来治疗所属六腑疾病的,而治疗六腑疾病的是六腑的"下合穴",这即是《黄帝内经》中"下合穴治腑病"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灵枢、经脉篇》强调:“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见,本篇所阐述的经脉循行各经所主治症候,对指导针灸临床的辨证施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经脉篇》中,继每条经脉循行之后,便叙述了本经所主治的病候。指出有“是动病”“所生病”等两个方面内容。对于“是动病”与“所生病”的含义,秦汉迄今诸家争论纷纭,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是动”、“所生病”相关参数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骨质疏松症(OP)的主症、自觉症状、骨密度(BMD)、5次坐立试验、闭眼单脚站立试验、最大限度前伸试验、双足并立垂直跳高试验等进行观察、检测.根据<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症,以BMD为依据,只有症状而BMD不低者称之为"是动"阶段(即骨质疏松症功能性疾病阶段),既有症状同时BMD降低者称之为"所生病"阶段(即骨质疏松症器质性疾病阶段),分别对"是动"、"所生病"阶段的相关参数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OP以肾经、膀胱经表现为主;OP"是动"、"所生病"阶段BMD有显著差异;并且还发现男女两性在"天癸竭"后仍有2次<内经>尚未记载的骨丢失高峰.  相似文献   

15.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小仅是经络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医病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以脏腑辨证定证型,取本脏腑经脉腧穴组成处方;按经脉辨证命名证型,取本经腧穴组成处方;以气血阴阳为纲,辨证取穴成方;奇经八脉、十五络(穴)各主病侯,配穴广泛;五输穴脏俞相关,取穴有纵行横向之分;根据部位间的特定联系取穴处方等方面阐述<内经>取穴的六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体.《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篇》亦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那么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怎样运行的?其运行是否有一定的次序呢?这就牵涉到十二经脉的流  相似文献   

18.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报》2019,(11):2268-2272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中医典籍中有关引经药记载,认为药物的归经、引经作用是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其实质未必是"引诸药直达病所",而调节有病脏腑经络之功能,以利诸药功用之更好发挥,从而提高疗效,才是其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