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非瓣膜病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及其抗凝治疗情况.方法 对2002~2007年我院收治的非瓣膜心房纤颤120例及其中合并脑卒中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瓣膜病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发生率25.8%,高血压、冠心病为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最常见原因,约占60%,抗凝治疗率仅为38%.120例中规律口服阿司匹林100~300 mg/d 42例,4例口服华法林,用药者中6例合并脑卒中,与未用药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基层医院应重视和加强对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丁怀然 《中外医疗》2016,(22):108-109
目的:评价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康复结果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7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康复情况。患者分为2组,心房纤颤组和非心房纤颤组。评估2组患者人口特征、疾病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各组入院及出院时的功能状态。结果心房纤颤组20例(22.9%),非心房纤颤组67例(77.1%)。人口统计学特征、并发症、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和大脑病灶无组间差异。多元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与心房纤颤显著正相关。非心房纤颤组患者康复情况显著优于心房纤颤组。结论心房纤颤与脑梗死康复显著负相关。因此,早期识别和适当治疗心房纤颤可帮助患者实现更有效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的病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0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既往史、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MRI进行分析。结果:心房纤颤84例,占8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21例,占21%;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63例,占63%;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大面积脑梗死76例占76%,合并出血性梗死23例,占23%。结论:心房纤颤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其中大多数为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心源性脑栓塞约76%为大面积梗死,而且病灶累及多叶,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迷宫术与射频消融结合,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对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行人工机械瓣二尖瓣置换的同时,在体外循环下右房按迷宫手术方法,左房则按迷宫手术设计用射频消融方法进行心房纤颤的治疗.[结果]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心房纤颤消失.[结论]迷宫术与射频消融联合应用对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迷宫术与射频消融结合,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对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行人工机械瓣二尖瓣置换的同时,在体外循环下右房按迷宫手术方法,左房则按迷宫手术设计用射频消融方法进行心房纤颤的治疗。[结果]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心房纤颤消失。[结论]迷宫术与射频消融联合应用对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心房纤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慢性心房纤颤经复律与维持窦律治疗无效者又称为永久性房颤.其治疗原则是控制心室率及抗栓治疗.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纤颤的抗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非瓣膜性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华法林2.5mg/日,另一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1年后统计其发生卒中及栓塞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5.0%,阿司匹林组25%,两组差异显著,两组病例不良反应为出血,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华法林在慢性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能有效减少卒中及栓塞风险,价格便宜,掌握好药理特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心房纤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药物转复多采用 胺碘酮,但临床上经常遇到缓慢型心房纤颤,胺碘酮转复有困 难,本院近3年来采用胺碘酮合博利康尼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予以总结。 对象和方法 1.病例选择:45例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男性30例,女 性15例,年龄30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8,(1):47-49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并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结构特点。方法:入选心脏外科因老年退行性瓣膜病住院并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32例(房颤组16例、窦性心率组16例)。收集、整理入选患者临床资料,于术中取右心房组织标本,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结果:Masson染色结果提示:AF患者心房组织叫SR组患者存在明显纤维化。AF组心房组织CVF显著高于SR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36,P<0.05),心房组织CVF与右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心房纤维化可能参与了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纤颤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9.
心房纤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其慢性心力衰竭、栓塞、脑卒中等并发症多,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心房纤颤的发病和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老年心房纤颤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老年心房纤颤临床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作一综述。1老年心房纤颤的流行病学人群中总的心房纤颤发病率为0.15%~1%,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40岁为0.1%,〉65岁达6%,〉75岁者发病率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外科治疗风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了孙衍庆教授设计的窦性心律重建手术,为10例风湿性心脏病和1例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施行了手术,通过心房区域化减少心房损伤的范围;采用电热凝加缝合法以消除或减少并发症;同时通过对左房底部操作消除局部纤颤。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术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无心房麻痹发生,无心房出血并发症。结论:窦性心律失建手术对于治疗风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具有疗效满意、手术操作简化、并发症少的优点,是适合于在基层医院开展相对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继忠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591-592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脏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发病类型多样,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是心脏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是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0例,按是否存在心房纤颤分为心房纤颤组(n=56)和非心房纤颤组(n=64)。分别检测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并作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缺血性心肌病心房纤颤组血浆NT—proBNP水平、LAD和LVD高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组,而LVEF值低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心房纤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患者年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较之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NT—proBNP水平与年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瓣膜置换加改良Cox迷宫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致心房纤颤朱家光,何忠良,罗尉,董爱强,单江,马烈,徐世伟,陈芳,何启才,张昌铭,冼棠超,程海峰我们于1994年3月~5月为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施行瓣膜置换加改良的Cox迷宫...  相似文献   

14.
当今运气学说在临床运用广泛,效果显著。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因临床发现从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心房纤颤患者比以往显著增多,故此篇以心房纤颤为例,浅议运气理论对于临床心房纤颤疾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爽 《开卷有益》2010,(1):14-14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据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调查,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心房纤颤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纤颤的患病率还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之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28-3928
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方法:把AMI合并心房纤颤的23例患者与不合并心房纤颤的130例患者作比较,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合并心房纤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结论:AMI合并心房纤颤预后较差,应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杜敬文 《北京医学》2010,32(5):340-340,344
心房纤颤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房颤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应用最多的手段,其中抗凝治疗是减少房颤患者栓塞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人们对此认识尚不充分。因此,我们对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100例门诊非瓣膜病持续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心房纤颤是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最多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它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年龄、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及糖尿病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其在心脏手术后常见.甲状腺机能亢进,酒精中毒、冠状动脉病、心肌病、房间隔缺损,肺栓塞及心包炎可以引起心房纤颤.超声心动图下的左室肥厚、左室扩大以及左室功能不全常常伴有心房纤颤.最广泛接受的提出的心房纤颤的机制是所谓多个折返波的机制.据信,除极波阵(Wavefront)有秩序地进行已不可能,而且引起波阵在心房不应激区域周围变成碎裂的.当心房纤颤发生在其它方面正常的心脏或者缺乏明确的原因,便称为孤立性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19.
刘兵  杨杰孚 《中国医刊》2006,41(4):27-29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多项研究均提示老年人(≥65岁)心房纤颤发病率显著升高。55岁后每增加10岁心房纤颇的发病率增加1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普通人群心房纤颇发病率0.6%,65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约1.9%,年龄超过65岁,其发病率约5%,当年龄超过80岁时,房颤的发病率则可达10%。而且Framingham心脏研究报告经年龄校正后,房颤发病率从1968年到1989年至少升高了3倍,心房纤颤发病率的增长可能与老年人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二尖瓣前叶构型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Aeuson128xp/10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520例非瓣膜病二尖瓣结构。结果:520例中检出二尖瓣前叶构型异常42例(8.1%),其中成角移位4例,平直移位26例,弧形移位12例,Ⅰ°移位26例,Ⅱ°移位16例。Ⅰ°移位多不伴瓣周结构及心电异常。Ⅱ°移位常有心脏扩大、心房纤颤等。结论:非膜病二尖瓣前叶构型Ⅰ°改变多为生理性,Ⅱ°改变与瓣周结构异常或心房纤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