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20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随访2a。随机抽取母婴乙肝病毒(HBV)传播阻断成功的64例、失败的29例,用斑点杂交测定孕妇临产时血清HBV-DNA水平。结果表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成功组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失败组,提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高可能是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失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量乙肝疫苗(总剂量为6μg)对HBV高流行区居民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免疫Ⅰ组(疫苗<8℃保存)T12抗体阳转率和保护率分别为90.8%和87.0%,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均<0.001);和常规剂量(总剂量90μg)比,其抗体阳转率和保护率基本相同。提示HBV高流行区可用微量乙肝苗代替常量乙肝苗进行预防接种。免疫Ⅰ组和免疫Ⅱ组(乙肝疫苗室温保藏28℃±)免疫效果和保护率基本相同,认为室温条件下乙肝疫苗6个月内效价不变。  相似文献   

3.
将HBV复制指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不同治疗的82例随机分3组:单一药物组:应用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联合药物组: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联合口服阿昔洛韦;对照组:肝泰乐。分别治疗慢乙肝并对血清HBV进行了对比观察。治疗结束后半年,联合药物组HBsAg、HBeAg、抗HBc-IgM、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6.3%、52.6%、63.6%、64.4%及抗-HBs、抗-HBe阳转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合并胸腺肽,猪苓多糖合并乙肝疫苗进行了治疗,疗程为三个月,二组药物均有较好的降ALT和SB的作用,同时均有一定的抗病毒抑制HBV复制的作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猪苓多糖二组对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8.6%,25%,对HBeAg的阴转率分别为46.2%,26.7%,对抗HBc-IgM转阴分别为50%,26.7%,说明二组药均不能达  相似文献   

5.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佘会元  邬祥惠 《宁波医学》2000,12(9):409-410
目的 观察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6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CHB患者,用苦参素注射液600mg,肌肉注射,1次/天,共6月;另选择36例CHB患者。采用一般保肝降酶药治疗6个月作为对照。结果 两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和恢复肝功能方面效果明显(P〉0.05)。苦参素组HBeAg与HBV DNA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阴转率分别是41.7%、39.6%和60.4%、58.3%,比对照组16.7%、13.9%和22.2%、16.7%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6个月时HBeAg与HBV DNA阴转率无较3个月时高(P〈0.05)。治疗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达58.6%。除注射部位的疼痛、硬结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CHB有确切疗效,如剂量大(600mg)、疗程长(6个  相似文献   

6.
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第六年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年前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注射的疫苗组126名、安慰剂组135名5-9岁儿童,经6年观察,随访率控制在90%或以上。第6年疫苗组抗-HBs阳性率和GMT明显高于安慰剂组,与第4年相比,无明显差别。T12抗体峰值高低和自然加强对维持抗体滴度均起一作用。疫苗保护率针对HBV感染为78.2%,针对HBsAg阳转为77.4%。说明疫苗接种后6年其免疫原性和保护率基本完好,6年内无需复种。但对疫苗效果及抗-H  相似文献   

7.
甲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研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甲肝减毒活疫苗(以下简称甲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机制。方法 140例CHB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采用甲肝疫苗治疗,对照组用一般保肝疗法,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CD3^3,CD4^+,CD4^+/CD8^+,α-干扰素(IFN-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治疗组HBeAg转阴率(42.9%),HBV DNA转阴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剂量干扰素与猪苓多糖注射液分别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例和32例,观察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血清HBV标志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变化,结果干扰素组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9.2%、37.5%和33.3%,猪苓多糖组分别为6.3%、26.7%、18.7%,上述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两组HBeAg阴转率和干扰素组HBVDNA阴转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大剂量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较肯定,而猪苓多糖抗病毒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研制的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近期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u H  Ma J  Meng Z  Zhang Y  Han C  Zhang Y  Zhao H  Liu Y  Xing Z  Chen J  Jia Z  Xia G  Cao H  Liu C  Li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3-46
目的 考察新生儿接种国产乙型肝炎(乙肝)中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基因重组疫苗的近期免疫效果。方法 1997年1月1日至1999年8月31日,在河北省正定县选择7个乡,对2969名新生儿按现生后24h及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剂乙肝CHO疫苗,每剂10μg。每季度对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核实。2000年4月对完成全程免疫的观察对象采集血清,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乙肝病毒标志。结果 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3.74%(2783/2969),第1剂在出生24h内接种的及时接种率为95.42%(2833/2969)。2000年4月采血率为68.4%(1906/2783)。新生儿乙肝CHO疫苗全程免疫后第1年内抗-HBs阳性率[样本值/阴性对照值(S/N)≥2.1]为98.25%,有效抗-HBs阳性率(S/N≥10.0)为94.2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77.64;其后抗体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第3年时抗-HBs阳性率为92.31%,有效抗-HBs阳转率为68.96%,GMT为22.86,3年中HBsAg阳性率均小于1%,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在1%-3%之间,未见随年限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 国产乙肝CHO疫苗的免疫原性和近期保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我国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母婴传播机率大,刘克洲报道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出生6个月内,243%~45%HBsAg阳性。因而加强对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阻断围产期HBV的传播是预防乙肝的一种有效手段。1996年...  相似文献   

11.
封秀红  殷毅峥 《河南医学研究》1999,8(3):270-271,277
目的: 探讨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免疫持久性。方法:应用反向间接血凝反应( RPHA) 法从1500 名孕妇中筛查出82 名HBsAg ≥1∶64 的滴度阳性携带者的新生儿,分为疫苗组和对照组( 人数比例为3∶1) 。疫苗组在新生儿出生24 h 内注射第1 针,1 月、6 月龄分别注射第2 针、3 针乙肝疫苗,对照组按同样程序注射安慰剂。结果: 在第13 年时疫苗组抗 HBs 阳性率仍高达5932 % (35/59) ;对照组13 年中有2353 % (4/17) 受到自然感染后变为抗 HBs 阳性,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疫苗组的抗 HBs阳性者中,抗 HBsGMT 峰值也在第12 个月,S/N 值为6884 ,到13 年时已下降到1782 ,相当于高峰的1/4 ,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除了出生时疫苗组与对照组HBsAg 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外,疫苗组HBsAg 阳性率一直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第13 年时疫苗组和对照组的HBsAg 阳性率分别为677 % 、4706 % ,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结论: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13 年时,大部分仍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12.
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20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随访2a。随机抽取母婴乙肝病毒(HBV)传播阻断成功的64例、失败的29例。用斑点杂交测定孕妇临产时血清HBV-DNA水平。结果表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成功组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失败组提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高可能是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失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比较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与无环岛苷联合胸腺肽抗乙肝病毒疗效。采用ELISA和PCR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结束以后治疗后6mon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BHs、HBeAg、抗-HBe以及HBV DNA。治疗结束时,干扰灵组HBsAg转阴率20%(6/30)、HBeAg转阴率66.7%(18/24)、HBV DNA转阴率60%(18/30),随访6mon 2例HBsAg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为预防HBV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 ,但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抗 -HBs阳转率只能达到 90 %左右 ,并且在 7个月以后才能产生有效的抗体水平。为寻找更为理想的方法 ,更好地保护母婴免受HBV感染 ,我们对碾子山区华安厂妇女孕前及孕期接种乙肝疫苗的作用进行了观察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1998年~ 2 0 0 0年陆续给碾子山区华安厂70名青年女工接种乙肝疫苗 ,一组在婚前接种疫苗 ,另一组在孕期妊娠 3个月以后接种疫苗。1.2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方法 接种对象在种苗前检验HBV感染指标均为阴性 ,疫苗…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肝重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感染之后,乙肝血清学标志(HBVM)阴转明显。在此基础上,应用EHFV灭活疫苗治疗慢性乙肝54例,在疫苗治疗3,6,12个月时,HBeAg阴转率为35.19%,45.45%,41.38%。表明疫苗治疗对HBV有明显仰制作用,且疗效平稳。  相似文献   

16.
1991年8月~1993年6月我们对结核合并HBV感染的病人经雷米封治疗后半年之内HBV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共95例,结果HBsAg及HBeAg的阴转率分别为26.32%和39.13%,抗原阴转率(两项中一项以上阴转者)为32.63%,肝功能未显示毒性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NFα及IL-6)水平与HBV前C区变异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及3′-碱基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对43例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TNFα、IL-6含量及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的检测。结果:HBV前C区突变株,检出率为48.8%(21/43),突变株感染组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野生株感染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及IL-6水平与HBV前C区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机体免疫压力的增高可能是导致HBV前C区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华雨  朱白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6,16(2):213-213,220
应用猪苓多糖注射液合并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200例,并以同期常规治疗的200例作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59.3%,65.2%,抗-HBe阳转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猪苓多糖并用乙肝疫苗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 (HBV)传染性强 ,传播广泛 ,危害严重。估计全世界约有 4亿HBV患者及带毒者 ,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 5 8% ,乙肝病毒携带者已高达 1亿 3千多万 ,同时 ,HBV感染后易发展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乙肝 (HB) ,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大多数不能彻底清除HBV ,故特异性的预防则是有效控制HBV感染的重要措施[1,2 ] 。自 80年代初期问世的HBV疫苗应用以来 ,无疑取得了较大成功 ,在接种HBV疫苗的人群中 ,HB发病率已显著下降。近年随着免疫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 ,HBV疫苗的研制与开…  相似文献   

20.
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联合玄驹口服液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病人28例;另单用抗惭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同样病情者27例为对照照,半年之内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影响,结果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8.6%,42.8%;对照组分别为16.4%,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