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68-1069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508例按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34例及非出血转化组474例,对比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脑栓塞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40.7%;大面积脑梗死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3.3%;Rt-pa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0%;508例患者HT发生率为6.7%。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是两个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脑栓塞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Rt-pa溶栓治疗并未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与其对预后存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40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0例心源性脑梗死HT患者为观察组,未合并HT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分别从溶栓、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及梗死灶大小等进行心源性脑梗死HT影响因素分析,对比组间不同时间组中评分改变情况。结果:基础疾病、病灶范围大、尿蛋白阳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与HAS-BLED评分高为HT发病危险因素;观察组入院时、发病后1个月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改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疾病、梗死灶大、NIHSS与HA-BLED评分高为HT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两周内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幼林  郑华 《西部医学》2014,(6):748-750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94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2周内影像学资料,将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定性分类,并行单因素x2检验,将有阳性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941例病人中,HT共45例(4.78%).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0岁、冠心病、房颤、非腔隙脑梗死、高尿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症等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非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后HT呈正相关,而高-LDL血症与HT呈负相关,证实房颤、非腔隙性脑梗死可以增加脑梗死后HT发生的机会,而高-LDL血症对HT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非腔隙性脑梗死、伴房颤者梗死后HT风险极大,而高-LDL血症可以减少HT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脑梗死HT高危的病人予以及时识别,并常规复查头颅CT或MRI,而在急性期或二级预防中没有必要过分降低LDL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脑梗死出血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3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录患者入院后的各种变化以及临床指标,并使用美国国立卒中研究所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平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对入院时的患者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实验分析,脑梗死出血性并发症与大面积的脑梗死、重型神经功能缺损、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尿蛋白阳性密切相关。结论脑梗死出血性并发症与大面积的脑梗死、重型神经功能缺损、心房颤动、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关系密切。且合理的护理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HT病例的临床资料,并按照1:1配对方法,随机抽取同期96例非HT病例做对照组.列入包括梗死面积、栓塞性脑梗死、应用抗凝、溶栓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尿蛋白阳性等20项可能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可能与HT有关的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资料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5项,根据OR值的大小排列为:梗死面积(OR=3.47,95%CI:1.39~8.70,P=0.008)、栓塞性脑梗死(OR=3.43,95%CI:2.42~4.88,P=0.000)、抗凝及溶栓治疗(OR=2.97,95%CI:1.84~4.79,P=0.000)、高胆同醇血症(OR=2.71,95%CI:1.31~5.59,P=0.007)、尿蛋白阳性(OR=2.10,95%CI:1.47~3.00,P=0.000).结论 梗死面积、栓塞性脑梗死、应用抗凝、溶栓治疗、高胆同醇血症以及尿蛋白阳性是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发生HT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心源性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抗凝药物、年龄>70岁与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呈独立相关(均<0.01)。结论心源性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抗凝药物、年龄>70岁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梗死(CE)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560例(其中CE组186例,LAA组374例),按是否发生HT分为HT亚组和非HT亚组。收集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心房颤动病史,入院24 h内的血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影像学检测到的梗死面积,入院后的抗凝、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情况。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出两种类型脑梗死HT的危险因素。结果:LAA组与CE组患者间HT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OR=1.946,95%CI:1.224~3.0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LAA组,他汀类药物治疗(OR=0.212,95%CI:0.067~0.672)、抗血小板治疗(OR=0.170,95%CI:0.074~0.388)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OR=1.088,95%CI:1.02~1.16)与HT显著相关,而在CE组,FBG(OR=2.168,95%CI:1.131~4.155)和抗血小板治疗(OR=2.224,95%CI:1.142~4.330)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E患者较LAA患者HT发生率高。抗血小板治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为LAA患者HT的保护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与LAA患者HT相关,而FBG高及抗血小板治疗为CE患者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雪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1):1291-1292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与梗死面积、溶栓、抗凝和血管扩张剂应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梗死患者31例)根据梗死面积、有无抗凝、溶栓及血管扩张剂应用、是否为心源性梗死分组,并将各组不同HT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发生HT率为29.4%,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T率为0.94%(P<0.01);非心源性栓塞患者HT发生率明显低于心源性栓塞患者;抗凝、溶栓治疗及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增加了HT的发生率。结论:梗死面积越大、使用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比分析6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大脑皮质梗死、糖尿病、年龄(大于65岁)有关。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大脑皮质梗死、糖尿病、年龄(大于65岁)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防治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方法.方法:对89例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为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38.20%),其次为心脏瓣膜病(35.96%).68.54%的病人有房颤等心律失常,口服过华法令的患者仅21.31%.69.66%的病例为大面积脑梗死,78.65%的梗死在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后出血率26.67%,全组死亡率20.22%.结论:各种原因所致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多为大面积梗死.口服华法令用量不足可能是抗凝治疗患者发生脑栓塞的原因之一.治疗房颤是预防脑栓塞的重要措施,应加大华法令的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18例,分为出血性转化组(HT)53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NHT)65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与出血性转化的关系。结果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增加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P<0.05);年龄、性别、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与出血性转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患有糖尿病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具有增高的出血性转化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状况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出血转化( HT)的影响,为临床早期HT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2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于入院次日空腹测定血脂水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后1周应用头部MRI或CT复查HT情况,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HT发生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245例脑梗死中合并HT 43例(17.55%)(HT组),非HT 202例(88.45%)(非HT组)。与非HT组比较,HT组房颤、尿激酶溶栓、糖尿病史发生率高( P<0.05),脑微出血、脑蛋白疏松发生率较低( P<0.05),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蛋白胆固醇较低,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空腹血糖水平较高(P<0.05)。两组脑梗死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溶栓时间窗较长(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心源性脑栓塞、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为缺血性脑卒中HT的独立影响因素,而LDL-C为保护因子。其中糖尿病史、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是影响HT患者溶栓预后的独立因素,而LDL-C则是HT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低水平LDL-C与HT相关。糖尿病史、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LDL-C是影响HT患者溶栓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栓子(MES)阳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MES监测阳性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88例MES监测阴性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差异。结果微栓子阳性与心房颤动、高血脂、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显著相关(P0.05);改良TOAST分型显示,微栓子阳性脑梗死患者心源性栓塞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比例明显高于微栓子阴性脑梗死患者。结论房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异常的血流及血液成分是微栓子形成的主要因素,易发生或易再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造成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ACI)短期不良结局的相关性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脑微出血(CMB)和出血性转化(HT)的发病率、腹围、糖代谢情况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观察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ACI后HT在不同亚型脑梗死中发病率不同,心源性脑栓塞中HT发病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的危险因素为心源性脑栓塞、不明病因脑梗死及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为HT的保护性因素,CMB与HT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早期有效预测ACI发生的指标,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防止病情加重,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T)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总结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CT、MRI。结果HT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高血糖、高血压。发现出血时间16小时至30天,非血肿型(HI)29例(90.6%),血肿型(pH)3例(9.38%)。梗死后出血17例临床症状加重,15例无症状加重,5例死于脑疝或肺部感染。结论HT危险因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CT是HT检测的主要手段,MRI对腔隙性与陈旧性出血更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HT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良好组22例和不良组18例,比较两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HT临床特征:HT患者中,脑叶梗死占52.50%,大面积梗死占65.00%,心源性脑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占62.50%;HT发生在发病后8~14 d占57.50%;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占90.00%,脑实质内血肿(parenchyma haematoma,PH)占10.00%;HT发生后症状加重占42.50%。良好组和不良组性别、吸烟史、卒中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服用抗凝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12分、服用抗凝药物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叶梗死、大面积梗死和CE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HT,HT多发于急性脑梗死后8~14 d内,多数为HI型,大部分患者不会发生症状加重。NIHSS评分>12分、服用抗凝药物是影响H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将出血转化者分为HT组,非HT组按照1∶1比例入选与HT组性别、年龄配对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HT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和非HT组患者各52例。(1)两组患者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使用抗凝药物、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溶栓治疗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248(1.420~19.399)、21.652(2.606~179.885)、5.434(1.609~18.350)、5.260(1.792~15.440)、6.906(1.544~30.891),P均<0.05]。结论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后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为出血性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3 d内复查CT/MRI,将出血转化患者纳入到出血转化组,同期条件相似的非出血转化患者为非出血转化组.收集患者既往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饮酒、TIA等病史,是否rtPA溶栓后,影像学检测到的脑梗死面积等资料,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急性HT的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130例,其中伴有出血转化128例(6.0%,出血转化组),未出血转化组患者128例.HT组的患者高血压史、饮酒史、溶栓治疗、病灶为大面积脑梗死与非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死、高血压史、饮酒史是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高血压史、饮酒史为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28例,非大面积梗死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病情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6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在发病21d内复查头部CT或MRI,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21例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15例。将这二种分为四型,HI1、HI2、PH1和PH2,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于病初及出院时各评分1次,以第二次评分减少作为脑功能改善的指标。结果 HI1、HI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1、PH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溶栓、抗凝、降纤及抗聚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