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陈玮  刘平 《陕西医学杂志》1999,28(11):654-655
对144例临床资料完整,经CT扫描证实的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44例均有颅内出血,CT表现有两大特征:①颅内广泛性出血,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134/144),脑实质出血次之(49/144);②缺血缺氧性脑病(54/144)多与出血并存。提示CT在本病诊断中具有特征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客观指征。从临床与CT分析中,对本病预后探讨,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时治疗者预后好,幕下出血25ml左右危及生命,脑实质出血可形成脑软化灶,预后差,有偏瘫、脑积水、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T和MRI对脑微小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06~2013-09收治的97例脑微小挫伤患者分别进行CT、MRI检查,总结其诊治效果并分析其诊断技术特点,比较两种方法诊治的效度。结果:97例病例经过CT诊断脑微小挫伤31例,MRI诊断脑微小挫伤66例。结论:MRI对颅内脑非出血灶或脑微小出血灶较CT敏感,MRI对部分脑外伤较轻的病例微小出血灶的显示明显优于CT。因此,在轻度脑外伤时MRI可作为诊断脑微小挫伤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进一步探讨脑CT检查在脑出血诊治中的价值,尤其在临床表现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 回顾292例脑出血CT结果分析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形态、脑移动情况、出血破入脑室等与其临床表现、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脑CT可直接显示脑出血部位、大小、数量、形态、是否破入脑室及有无脑移位情况,并能动态观察血肿的演变过程,可以早期综合评估病情、临床表现及预后.结论 脑出血CT表现与临床表现高度一致,可作为评估病情程度以及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脑电地形图与脑CT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脑电地形图检查及CT检查,如病情进展至高峰复查脑CT。结果脑电地形图与脑CT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定位结果及诊断结果一致。其中脑电地形图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及水肿带、血肿周围脑组织功能。CT没有显示血肿与周围组织功能情况。脑电地形图与脑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定位及诊断结果一致,其中脑地形图检出了10 mm微小病灶。脑电地形图检出24例脑梗塞,且符合临床诊断结果。CT未检出10 mm微小病灶。脑电地形图与脑CT对双重脑卒检查诊断结果一致。高血压性急性脑血管病的脑电地形图改变主要表现为DeIta频段改变,病灶呈现高功率阴影,12级以上恢阶,以红色改变为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转变特点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部分特点一致。双重脑卒中脑实质内有脑梗塞及出血病灶存在,所以其影像学是脑梗塞及脑出血双重影像学特点。结论脑电地形图与脑CT在诊断急性脑血管病中均有一定价值,其中脑电地形图价值较高,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5.
脑叶出血的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 CT 的普遍应用,使得临床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脑叶出血得以及时诊断。1年来。本科收治以 SAH 表现为主,经 CT 证实为脑叶出血患者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分析51例自发性脑叶出血,原因中脑血管畸形占62.7%,据CT及SDSA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强调隐匿型血管畸形在脑叶出血中的重要意义。手术清除血肿的同时去除病因,以免再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7例经临床证实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和大脑深部灰白质交界处及胼胝体区小点状或小片状出血,可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室内出血。结论头颅CT扫描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表现、脑CT征象及其与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CT证实原发性脑室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果多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征表现,无脑局灶受损体征,脑CT均示原发脑室出血;结论原发性脑室出血的诊断依靠脑CT,Ⅰ型脑室出血宜行侧脑室外引流术,预后较差,Ⅱ、Ⅵ型可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进型Unet网络技术对脑CT图像出血区域识别与分割的性能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476份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的脑CT图像,采用基于改进型Unet网络对患者脑CT图像出血区域进行识别和分割,由临床医生手动标注出血区域的影像...  相似文献   

10.
脑叶出血是指皮质下发生的出血。我院自2006年8月-2007年4月经CT诊断为脑叶出血的共10例,现就其临床表现和CT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30例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脑出血的发生率仅次于壳核出血,通常占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第二位。由于CT脑扫描的应用,对丘脑出血容易诊断,现将我院经CT脑扫描确诊30例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报告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卓丽华  龙拥军  刘剑  邓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350-4351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CT表现并和临床症状相结合,评价CT在DAI诊断中的价值,进一步加强对DAI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175例DAI病例的CT资料,并与临床症状相对照。结果:151例脑质中见到一个或数个点状出血灶,其中大脑半球69例,胼胝体17例,脑干41例,小脑13例,脑室11例;24例未见明确出血灶;153例出现弥漫性脑肿胀。结论:脑CT扫描是临床诊断DAI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脑叶出血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放鸣  周斌 《四川医学》2007,28(8):848-849
目的分析脑叶出血的病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18例CT证实的脑叶出血病因、临床表现、CT所见及发病情况。结果国外文献脑叶出血发生率占脑出血的5%~10%,本组观察发生率为16%。脑叶出血的病因依次为高血压、血管淀粉样变、血管畸形和动脉瘤。结论CT对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关系.方法:分析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并与临床表现相对照,其中男62例,女24例,69例治疗后CT复查.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生在脑基底池,脑裂及脑沟内,CT表现为高密度影.结论:CT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其复查有助于观察疗效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53例临床符合诊断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CT分析,进一步认识NIE的CT表现及其意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脑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脑质出血。脑水肿为其基本改变。CT表现中,脑水肿为脑实质片状或弥漫低密度区或脑沟、脑裂、脑室等变窄或消失。脑出血为脑实质、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纵裂池密变增高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而可靠的征象。CT检查对HIE的诊断、病变范围、病变性质的确定有重要帮助,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覃柳生  左仁杰  韦文华 《右江医学》2012,40(4):553-554,6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85例患者,分析CT表现特点。结果 TSAH位于脑池(纵裂池、侧裂池、环池、枕大池)90例,位于脑表面沟50例,脑池、脑沟同时有出血45例,大部分患者合并有其它的颅脑损伤及有多处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CT检查是诊断TSAH较为可靠的依据及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志刚 《吉林医学》2011,(35):7527-7528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方法:对1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脑肿胀15例,脑实质出血12例,斑点状,直径<2 cm,多位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区、脑干及基底节内囊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室出血9例,合并硬膜下血肿3例,硬膜外血肿1例,颅骨骨折6例。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及临床症状具有某些特征性,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不成比例性,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的CT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并在我科作CT检查的患儿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据病变范围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型.轻度28例,脑白质呈片状低密度,分布1-2个脑叶,低密度区CT值16-19HU,脑室脑池脑沟正常;中度8例,脑白质低密度超过2个脑叶,低密度区CT值14-17HU,脑灰白质分界模糊,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室管膜下出血1例,基底节、小脑密度正常;重度10例,脑白质呈弥漫性低密度,脑灰白质分界消失,低密度区CT值14HU以下,基底节、小脑密度略低,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内出血6例、室管膜下出血1例,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变窄.结论 CT扫描可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密度与并发症,是确诊HI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的CT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并在我科作CT检查的患儿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据病变范围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型.轻度28例,脑白质呈片状低密度,分布1-2个脑叶,低密度区CT值16-19HU,脑室脑池脑沟正常;中度8例,脑白质低密度超过2个脑叶,低密度区CT值14-17HU,脑灰白质分界模糊,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室管膜下出血1例,基底节、小脑密度正常;重度10例,脑白质呈弥漫性低密度,脑灰白质分界消失,低密度区CT值14HU以下,基底节、小脑密度略低,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内出血6例、室管膜下出血1例,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变窄.结论 CT扫描可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密度与并发症,是确诊HI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脑叶出血是指发生于大脑皮层下白质出血, 在人群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据国外资料统计,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发病率为8.4/10万,约占全部脑出血的1/3[1],我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共收治经脑CT证实的脑叶出血患者8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