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肝癌病位在肝,与胆、脾胃、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脏腑气血亏虚,气、血、湿、热、痰、瘀、毒互结。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热血瘀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五型,临证可分别选用逍遥散合四君子汤、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合下瘀血汤、四君子汤合五皮饮以及一贯煎为基础方,并按照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随证灵活加减。同时可联合神农化瘤克癌膏中药巴布制剂外敷,以疏通气血、消散积块,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2.
从肝脾肾辨证治疗眩晕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先 《中原医刊》1996,23(10):43-44
从肝脾肾辨证治疗眩晕的体会赵瑞先眩晕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本病病机复杂,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笔者认为:病机在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脾不外乎气血不足;在肝不外乎肝阳上亢;在肾不外乎肾虚。故治疗上当以调理肝脾肾三脏。1肝阳上亢当平肝潜阳若素体阳盛,肝阳上...  相似文献   

3.
从病因病机、分期与分型以及经验治疗等方面概述桥本甲状腺炎,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涉及气阴两虚及肝、脾、肾三脏,标实为气滞、痰凝、血瘀。治疗上采用疏肝健脾、滋阴降火、活血化痰、温补脾肾等治法,从而显示出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中医辨证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因病机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可在心气、心血、心阴、心阳不足或肝、肾、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变,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气虚血瘀,气虚不足,帅血无力,从而引起血行不畅而致血瘀为患。如张机在《金匮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常用中药及其选配规律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0味中药进行了分析,采用“以药测机”的方法,认为本病病机为肾(脾肝)虚夹瘀,提出了补肾活血是本病用药的基本规律F3。  相似文献   

6.
作者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寒挟滞、肝胃湿热蕴结、肝胃气郁不和、胃阴不足血淤四型,治疗结果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例;认为本病病位在胃,病机涉及肝脾肾;补、消、清三法是本病的基本治法;并强调辨证定型后,应守方服药。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中医称之为偏头风,亦称偏头痛。现将近十年来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概况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1.1 内伤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又“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于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濡养,故内伤头痛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因于肝者主  相似文献   

8.
报道602例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病变,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为钩端螺旋体直接伤神经组织或供血血管引发变态反应,肺、肝、肾和心肌等组织出现间持性炎症。单纯和西药治疗,对钩病神经系统后发症治疗缓慢。采用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以中药清热燥湿,化瘀通同化血管再通。合用庆大霉素,以根治病原其疗效优于和西药。  相似文献   

9.
黄褐斑主要是由于面部气血失和所致的皮肤类疾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通过张娟主任治疗以肝脾不和为主要病机的黄褐斑验案,通过调和肝脾,使气机条畅,血运正常来讨论黄褐斑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理论范畴称为"燥痹",临床症状复杂,患者多系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又遇外邪侵袭,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相互影响,引起机体阴血津液损耗,输布障碍,不能外达四肢百骸及诸窍而致病。本文从五脏角度阐释燥痹病机及诊治特点,指出本病发病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均相关,其中尤以肾、脾、肝最为密切;病机以肾阴肾精亏虚为本,脾失健运、肝失调达为主,治以滋阴补肾、健脾益气、舒肝活血、清肺润燥、养心安神,同时配以养血生津、通络止痛、清热除湿等辨证治疗,其中养阴、益气、活血为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月经性哮喘的发病与月经周期相关,基于调周法的理论指导,探讨月经性哮喘的独特病机与辨治要点。该病发时处于经前后半期或行经期,常见热象,证候类型主要有肝火犯肺、痰热壅肺;平时以肾阴亏虚、肺脾气弱为主。结合经后期、经前期的阴阳消长特点,经后期强调养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经前期治从养血益气助阳、清热降逆化痰。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日久则耗伤人体阴精,"久病必穷肾",且肾又是精气之居所,肾精虚损,"肾藏精"功能失常,无以主津液代谢产生肢体水肿、舌苔厚腻等湿浊内滞之象,无以固摄精微产生蛋白尿、夜尿频多等精不敛固之象,无以化阳助气产生气短乏力、畏寒等阳虚之象,无以充润阴液产生口干、目涩等阴虚之象,故肾不藏精是DKD的核心病机之一。在"肾藏精"理论指导下,补益肾精法为DKD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法。填补肾精是补益肾精之基石,补气生精是在填补肾精基础上的补充治法,固涩敛精是益精治法之藩篱,通补肾精是益精治法之御守,调摄养精则是益精治法之土壤。补益肾精法环环相扣,内恤外护共达填精、生精、固精、养精之功,肾精之耗损方可恢复。  相似文献   

13.
整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人参固本丸的医案,分析叶氏临床应用人参固本丸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加减化裁,认为金水相生、培土生金为此方治法要诀,滋阴益气清热是为方之功效,主治肺肾阴虚、肺脾气虚诸证。其拆方思路可拆分为补阴、补气两大用药方向。以滋补肺肾脾为着力点,兼顾涵肝养心,既固气阴之本又清阳亢之热。归纳方证方机,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加减药味,改变治疗导向,使治疗诸脏气阴为病之虚劳久疟、内热消渴、风火出血等病证更具针对性,是叶氏运用本方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益气补血汤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益气补血汤对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应用,掌握其对各类病症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方法:160例患者均服益气补血汤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细胞变化。结果:益气补血汤对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有效率在90%以上,白细胞提升明显;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慢性型、外伤后失血性贫血、胃大部切除术后因子缺乏引起贫血、食管癌、胃癌化疗后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有效率≥71.9%,白细胞提升较明显;对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急性型疗效较差,以升红细胞作用较大,其次是粒细胞和血小板。结论:益气补血汤对气血两虚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慢性型、粒细胞缺乏症,以及食管癌、胃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均有明显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从病因病机、诊疗思路、治法方药、临证特点等方面探析夏亲华诊治绝经前后诸证的独特经验。夏老师认为绝经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肾阴虚,心火旺,涉及肝郁脾虚,兼夹痰瘀,治疗上注重标本兼顾,以滋补肾阴、清降心火为基本治疗原则,辅以疏肝解郁、化瘀祛痰。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文献,探讨中医治疗该病的用药组方规律。中医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以使用补气药为主,同时有针对性地配伍滋阴药、理气药、活血药、温阳药。组方以补气安神、补气理气、补气养阴、补气活血为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祛瘀法辨治干燥综合征(SS)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非随机、前后自身对照临床验证的方法 ,对12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基于益气养阴祛瘀法分四型辨证论治。连续观察12周,对比服药前与服药12周后中医症状评分、实验室指标、生存质量评估和激素的使用量。结果:治疗后12周,中医主症口干、眼干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20项次症的评分明显下降(P0.05),IgG阳性率由58.5%下降到43.4%(P0.05),平均值由18.61 g/L下降到15.87 g/L(P0.05),血沉阳性率由63.9%降至36.4%(P0.05),生存质量评估(SF-36量表)的评分显示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P=0.039),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SSDAI)评分显示治疗后能明显降低SS疾病活动度(P=0.041),还可帮助患者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P=0.038)。结论:益气养阴祛瘀法能有效缓解SS患者病情,改善其生存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量。  相似文献   

18.
高雅  黄起了  林雪娟 《中医学报》2020,35(5):964-967
胚胎的生长发育与肾、肝、脾三脏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脏腑的功能又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郁往往会引起气机不畅,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影响肝气疏泄、肾精藏泄和脾的运化功能,导致冲任不调、宗筋失荣、胎元失养,引起胚胎停育;另一方面,郁致气血运行受阻,可在胞宫内形成瘀血而致胚胎停育。治疗上,应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为大法,注重恢复肝肾、肝脾的功能,不能单纯地补肾、补脾,更要注重肝肾、肝脾之间的相互调达,要疏补兼顾;重视备孕期补肾与活血化瘀相结合;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收集《国医大师验案良方·脾胃卷》中关于国医大师治疗胃脘胀痛的医案,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共纳入胃脘胀痛医案70个,涉及184味中药。四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胃脘胀痛的基本病机可分为肝胃失和及脾虚挟湿两类,治法以养胃阴、补益脾气、活血化瘀、理气、疏肝为主。治疗胃脘胀痛的高频药物为白芍、炙甘草、黄连、延胡索、半夏、甘草、白术、香附、厚朴、太子参等,性味以甘、温为主,主要入脾、胃、肝经。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国医大师论治胃脘胀痛,虚则补之,采用养胃阴、补益脾气以治其本;实则泻之,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治其标。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方药组成为半夏、白术、黄连、白芍、延胡索、香附、甘草(炙甘草)。分析结果提示国医大师治疗胃脘胀痛多用入脾、胃二经之甘温药,采用养胃阴、补益脾气治法的同时不忘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虚实兼顾,标本同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