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梅  张运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0,21(6):531-533,553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及评价介入性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41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介入性治疗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 血管内超声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测量血管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血管内超声对斑块检出的敏感性高于冠脉影检查。血管造影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后血管腔面积和血管面积增加(P〈0.05)。结论 血管内超声为定性和定量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和介入性治疗效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有关冠状动脉CT,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大规模随机的临床试验已经较多,但是将各种病变用明确的图像逐一进行比较的研究少见,从临床诊治和教学的角度这样的对比可能更为有益。笔者选取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典型病例,对其进行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一支动脉影像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有些冠状动脉疾病(如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桥、冠脉微血管性心绞痛等)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正常。有资料显示临床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有10%~30%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近年来随着血管内超声(IVUS)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进展。现就这一问题总结了几种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目的是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利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自然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冠脉重构(coronary artery remodeling)的现象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它在粥样病变的形成和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冠状动脉总的横截面积(CSA)增加以适应斑块变化而不造成血管腔的任何减少,这一过程称之为冠状动脉的代偿性扩张。此现象最早由病理学家Glagov等[1]于1987年在尸体标本研究中首先发现,故称之为Glagov现象。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与冠状动脉肌桥的关系。方法肥厚型心肌病患者60例,均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初步筛查和血管内超声检查最后确诊,以血管内超声作为确定肌桥存在的证据。结果6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20例(33%)并发冠状动脉肌桥,肌桥位于前降支近段1例(5%),前降支中远段18例(90%),右冠后降支1例(5%)。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冠状动脉肌桥为常见征象,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明确此种关系有益于两种疾病的协同诊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临床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的性状,较冠状动脉造影更准确评估血管病变程度,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保证安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超声检查后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m  C.  -  W.  Hur  S.  -  H.  Han  S.  -  W.  郭俊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8):58-58
血管内超声的并发症较少,大多数只是短暂的冠状动脉痉挛。然而,作者经历了1例在血管内超声检查后发生急性左前降支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并通过心肺复苏和支架置入得以成功救治。血管内超声检查后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Nam C.-W. @Hur S.-H.$Division of Cardiology, College of  相似文献   

8.
介入性的心脏导管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 ,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达 91%~ 97%[1]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正在不断扩大 ,但随着手术的扩展 ,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却显得愈加突出 ,并成为护理的重点 ,因此 ,做为专科护士应掌握其临床表现及识别各种并发症 ,并能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将各种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 ,减少病死率。现本文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予以综述。1 血管并发症血管并发症在介入治疗中较为常见 ,总发生率为 6 %,冠状动脉内支架为 16 .6 %,PTCA为 2 %~ …  相似文献   

9.
三、介入治疗再狭窄机理及防治研究 1.对再狭窄机理的认识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EA)后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是介入性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介入性心脏病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再狭窄的机理主要为:①血管弹性回缩。②血管负性重塑(remodeling)。血管内超声研  相似文献   

10.
张旸  李利平 《黑龙江医学》2010,34(8):632-633
目的总结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8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后,进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均效果满意,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狭窄冠脉,对冠心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合理的护理干预,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超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能够对冠心病的血管病变进行精确的定性和定量评价,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相比,能更加可靠地指导临床决策。尤其对于冠状动脉的临界病变,可以精确地测量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评价病变的性质、斑块的易损情况,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的关系,从而决定是否置入支架,以及评价支架置入的效果。总之,其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补充,对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功能与血清胱抑素C(CysC)的变化。方法入选我院住院20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其介入前及介入后6个月的左心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检验介入前及介入后6个月CysC浓度变化情况。结果介入治疗后WMSI及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LVEDD及LVESD均较术前缩小,CysC较术前降低(P〈0.01)。结论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降低CysC浓度。CysC可以作为心衰患者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3.
李厚荣  杜国伟  殷波  李倩 《医学综述》2012,18(3):451-454
目的探讨脉搏波速度(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PWV测量、血液生化检查、病史采集等,分析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年龄、PWV是显著性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最大狭窄程度分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间PWV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PWV值≤1400 cm/s和>1400 cm/s分组,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V>1400 cm/s组的患者既往多数有高血压病史,3支血管病变在PWV>1400 cm/s组中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无病变者在PWV≤1400 cm/s组中显著性增多。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与未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的PWV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V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性,它可作为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的评估和冠状动脉严重程度识别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冠脉造影是诊断及治疗冠心病最有价值的方法。由于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冠脉病变的多样性,冠脉造影检查对于冠脉病变的评估已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随着冠脉支架植入技术的发展及成熟,随之出现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使患者再次面临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概率增加。因此,在冠脉造影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查已成为冠脉介入手术的热点,其能充分评估冠脉管壁、管腔及病变性质,有利于病情的充分评估及支架选择、支架释放的应用。该文就血管内超声在冠脉介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探讨冠脉复杂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表现,为类似疾病的介入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4例冠脉复杂病变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分析其对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病例1(冠脉穿孔病变),IVUS可准确评价穿孔位置,缺口大小及周边管腔情况,为下一步处理提供参考;病例2、3(冠脉慢性闭塞病变),通过IVUS评估,借助指引导丝,找到真腔位置;病例4(严重钙化病变或偏心斑块病变),IVUS确定钙化斑块的存在、范围、分布及偏心指数,为介入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结论血管内超声对冠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VUS)对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对125名有典型心绞痛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按心绞痛性质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和性质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血管及狭窄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是血管内超声显示,UA组病变以脂质斑块多见,SA组病变则以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多见,UA组病变自发性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SA组。结论:IVUS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特点的诊断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刘锐  郭涛  曹晶茗 《医学综述》2012,18(10):1570-1572
尽管多种无创性冠状动脉影像诊断方法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已经成为现代冠心病诊疗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决定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程度、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以及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和准确评价支架植入即刻和远期效果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争议。血管内超声可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并能指导临床治疗。现就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影像诊断进展予以综述,以有助于危险评估,治疗决策,最终促进介入治疗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at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3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324例,成功率为100%;桡动脉插管成功1320例,成功率为99.70%,其中623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21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前臂肿胀7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不仅创伤小,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钙化(CAC)在很多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中都有所涉及,使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难度大大增加,给心脏介入临床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预先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的钙化病变对于后续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中可以通过许多其他针对冠脉的检查,来帮助完成对钙化病变的预先评估,从而规避了介入治疗的风险,改善了介入治疗的预后。本文分别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及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4种临床常用辅助检查的角度,详细分析各种技术手段所存在优势与不足,并强调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将无创手段与冠状动脉造影相结合完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尤其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倍增。随着多项研究的开展,对其致病因素、特点、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手段有了深入的了解。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能清晰显示血管的组织形态、内膜下各层结构、血管的横断面形态、血管腔内径、动脉壁的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分布、组织学特征等,可提供异常血管壁形态学的详细信息。所以IVUS既能解释介入治疗方法的机制,也可用来选择最佳的介入方法。本文就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发病机制、血管内超声影像特点、支架植入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