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罗莘 《医学综述》2014,20(21):3994-399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株洲市恺德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03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白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白细胞计数<8.0×109L-1)45例,B组(白细胞计数8.0×109L-116.0×109L-1)109例,C组(白细胞计数>16.0×109L-1)49例。分析上述三组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以及各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C组患者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患者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且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多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临床应重视AMI患者白细胞升高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ACH)患者急性期血白细胞计数与心律失常的相互关系,探讨白细胞计数对ACH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未行手术治疗的115例ACH患者,根据血白细胞计数分为3组:A1组(〈10.0×10^9/L)35例,A2组(10.0×10^9~15.0×10^9/L)43例,A3组(〉15.0×10^9/L)37例,测定各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水平,统计各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析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cTnI及CK-MB水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2、A3组显著高于A1(P〈0.01)。血白细胞计数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r=0.869,P〈0.01)。结论 ACH患者血白细胞计数越高,肌钙蛋白含量越高,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李娜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19-1021
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电图QRS波与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ASTEMI患者,均行心电图监测,根据患者心电图QRS波宽度(QRSw)分为Ⅰ组38例(60 ms≤QRSw<80 ms)、Ⅱ组34例(80 ms≤QRSw≤100 ms)、Ⅲ组24例(QRSw>100 ms)。对比3组血清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及MACE发生情况、发生MACE患者与未发生MACE患者QRSw值,并分析心电图QRS波与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3组血清BNP、cTnI、CK-MB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血清BNP、cTnI、CK-MB水平较Ⅰ组、Ⅱ组高,Ⅱ组血清cTnI水平较Ⅰ组高,Ⅲ组MACE发生率(54.17%)较Ⅰ组(18.42%)、Ⅱ组(26.47%)高(均P<0.05)。心电图QRSw与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ASTEMI患者心电图QRSw与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心电图QRS波越宽,血清BNP、cTnI、CK-MB水平越高,发生MACE的风险越大,ASTEMI患者PCI术后需密切关注心电图QRS波变化,预防MACE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g)]及心肌梗死标志物[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8月徐州市康复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9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CAS程度分为Ⅰ组(n=98)、Ⅱ组、Ⅲ组、Ⅳ组,各98例;同期选取9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cTnI、D-D、CK-MB、ATⅢ、Fg、Mb水平。结果:研究组cTnI、D-D、CK-MB、Fg、M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MI患者CAS程度升高,其cTnI、D-D、CK-MB、Fg、Mb水平逐渐升高,ATⅢ水平逐渐下降,Ⅰ、Ⅱ、Ⅲ、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及心肌梗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预测AMI及评估其CAS程度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薛铮  吕吉元  范春雨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793-1794,179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484例,按入院时的不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分为三组.组1:WBC≤10.0×109/L;组2:10.0×109/L0.05).组1单部位AMI发生率较组2、组3显著增高,而组3多部位或广泛前壁AMI发生率较组1、组2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心脏事件的发生差异显著,组3明显高于组2、组1.多元相关分析显示白细胞与以下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梗死范围(r=0.186, P<0.05);CK(r=0.334, P<0.01);CK-MB(r=0.23, P<0.05);心脏事件(r=0.332, P<0.01),而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TC、TG、LDL等因素无明显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明显相关,可作为危险分层的一个简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徐博 《当代医学》2021,27(31):93-9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0例AMI介入治疗患者中,14例发生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5.56%;纳入全部可能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及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梗死相关动脉数量≥2支、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长、血清WBC、hs-CRP、cTnI水平高均为AMI介入治疗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梗死相关动脉数量多、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疾病,以及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长、血清WBC、hs-CRP及cTnI水平高均是AMI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需在介入治疗前对有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疾病的患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减少心肌损伤,同时,需密切关注患者血清WBC、hs-CRP、cTnI水平,早期给予合理干预,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即刻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对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404例,按急诊PCI前WBC水平分为3组:≤10×109/L为A组,>10×109/L~≤15×109/L为B组,>15×109/L为C组.以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评估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并观察住院期间发生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 B、C组较A组年轻,B组吸烟率高于A组,C组CK-MB峰值高于A、B组,C组EF值低于A组,TMP灌注不良及住院死亡,MACE事件发生率高于A、B两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MP和前壁心梗、年龄、胸痛、发作至PCI时间、术前CK-MB 峰值、WBC升高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WBC 水平的升高与介入治疗后TMP不良及院内病死率的升高明显相关,是预测院内生存率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82例AMI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cTnI、Mb、CK-MB水平,并动态分析其在AMI患者血清中的变化.结果 AMI组cTnI、Mb、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TnI于AMI发病后0~2小时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72小时仍维持较高水平,7天后达到基线水平;Mb于0~2小时水平明显升高,12小时到达高峰,24小时出现明显下降,48小时到达基线水平;CK-MB于0~2小时水平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48小时水平明显下降,72小时达到基线水平.结论 cTnI、Mb、CK-MB心肌标志物在AMI检测中各具有其不同的临床价值,三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于AMI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鹏川  朱成朔  孟庆红 《广州医药》2023,(2):105-107+111
目的 观察超声心动图(UCG)+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65例疑似AMI患者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UCG检测,并对比入院后0~2 h、2~12 h、12~24 h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cTnI)、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与AMI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及UCG+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检测对AMI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UCG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阳性率86.79%高于对照组9.23%(P<0.001);对照组入院后各时间段CK-MB、NT-proBNP、cTnI、H-FA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后各时间段CK-MB、NT-proBNP、cTnI、H-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可知,血清CK-MB、NT-proBNP、cTnI、H-FABP水平与AMI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左心功能不全的情况。方法 :选择AMI 2 2 5例 ,其中有 10例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为Ⅰ组 ,AMI无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为Ⅱ组。对两组病例左心功能不全 (NYHA分级Ⅲ~Ⅳ级 )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Ⅰ组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60 % (6/10 ) ,Ⅱ组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17.2 1% (3 6/2 15 )。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MI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易发生左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急诊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胸痛患者135例采血测定H-FABP,并同时检测cTnI,CK-MB,联合评价其灵敏度。结果AMI组H-FABP,cTnI,CK-MB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ABP灵敏度均高于cTnI,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cTnI、CK-MB联合检测更能提高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及酶速率法测定5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41例非心肌炎患儿和45例健康体检小儿的血清cTnI及CK—MB阳性率。结果3组间血清cTnI比较和CK—MB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Х^2=72.21,P〈0.05;Х^2=35.24,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CK—MB阳性率较cTnI阳性率低(Х^2=4.32,P〈0.05);非心肌炎组cTnI阳性率低于CK-MB阳性率(Х^2=21.09,P〈0.05);对照组血清cTnI和CK—MB阳性率均为0。血清CK—MB阳性率随病程延长下降,病程在1周内血清cTnI阳性率高于血清CK—MB阳性率(Х^2=4.50,P〈0.05)。结论测定cTnI对于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面积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Sham)组、手术(R/I)组和缺血后适应(IPC)组,每组各10只,制备AMI再灌注和缺血后适应的模型。采用心肌病理染色确定缺血区、无复流区及梗死区面积;分别于结扎冠脉前5min、1h末及再灌注2h末,于颈动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结果 IPC组的无复流范围及梗死范围明显小于R/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前5min各组血清中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1h末及再灌注2h末R/I组、IPC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扎1h末IPC组与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再灌注2h末IPC组与R/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可以减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肌钙蛋白I(cTnI)水平轻度升高伴CK-MB-mass正常冠心病(CHD)患者的冠脉影像特点。方法 cTnI水平轻度升高伴CK-MB-mass正常的CHD患者62例为研究组,在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同时以cTnI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76例和cTnI、CK-MB-mass均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78例为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冠脉影像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冠脉影像多表现为严重狭窄病变、复杂病变、多支病变,累及的LAD、RCA、LCX、LM病变率与AMI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UAP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史多于UAP组患者(P<0.05),而与AMI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水平轻度升高伴CK-MB-mass正常的CHD患者冠脉影像特点多为严重狭窄病变、复杂性病变、多支病变及慢性闭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与活性的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与酶免疫抑制法分别测定36例AMI患者、38例心绞痛患者(angina pectoris,AP)及30例正常对照组CK-MB的质量与活性。结果 AMI组患者CK-MB质量与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完全相同,但CK-MB质量的升高倍数(18倍)明显高于CK-MB活性(7倍);AMI组患者CK-MB的质量与活性均明显高于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组的CK-MB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P组CK-MB质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都较敏感,但CK-MB质量的测定在对抗干扰因素方面明显好于CK-MB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宗秀兰  杜爱芬  赵良梅 《海南医学》2014,(19):2822-2824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心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阿司匹林、吗啡、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溶栓效果、心功能、缺血修饰性蛋白(IM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其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值提前、再通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组内IMA、CK-MB、BNP、SOD、MDA进行比较,观察组的IMA、CK-MB、BNP、SOD、MDA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IMA、CK-MB、BNP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BNP、SOD、MDA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心力衰竭、休克、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绞痛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溶栓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有利于减少溶栓治疗后的并发症,改善心肌酶指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及干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应用罗格列酮进行干预治疗,探讨罗格列酮的血管保护作用。方法:75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4mg/d治疗,共12周,治疗前、后与55例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血糖相关指标、血压、血脂谱、vWF及WBC。结果:治疗前糖尿病组WBC(6.58±1.64)×10^9高于对照组WBC(5.34±0.95)×10^9,(P〈0.05)。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vWF及WBC计数均下降(P〈0.05)。以WBC计数中位数(6.4×10^9)分组进行相关分析,WBC计数与腰围、BMI呈正相关,WBC计数高于中位数组的腰围、BMI、tic、vWF也高于WBC低于中位数组(P〈0.05)。结论:慢性亚临床炎症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罗格列酮除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脂、降压外,还发挥抗炎、抗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SU)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8例,白细胞计数采集入院24 h内的外周静脉血,根据白细胞计数,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白细胞增高组( WBC>10×10^9 L^-1),即实验组和白细胞降低组( WBC<10×10^9 L^-1)即对照组。经统一方法治疗7d后比较两组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WBC增高组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例数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 P<0.05)。 WBC水平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呈正相关( P<0.05)。结论:白细胞增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议早期预防应激性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