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甘建玲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202-1203
目的探讨对骨盆骨折外固定术前进行介入髂内动脉栓塞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骨盆骨折患者术前行髂内动脉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10例患者均于次日或48h后在全麻下顺利完成骨盆骨折切复内固定术。结论做好髂内动脉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减少患者术前焦虑和恐惧、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的必要手段,能有效的减少和预防手术并发症发生,使患者能顺利进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56例胸腰椎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内固定术治疗,围手术期给予精心护理,加强支持治疗和并发症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仅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经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术后1~7 d,有41例患者机体感觉运动功能明显恢复.术后6周,43例患者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地练习站市和行走,5例完全截瘫患者术后3月坐轮椅户外活动.经6月~2年随访,除5例完全截瘫者恢复较差之外,45例患者恢复简单的日常工作,6例患者部分恢复简单的日常工作.53例患者于术后1~2年手术取出内固定,本组患者未发生内固定松动、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加强围术期护理,同时注意心理护理,术后监测及康复指导,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65例腰椎骨折行内固定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及必要的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体位支持、预防并发症及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结果 配合精心及时的护理,65例腰椎骨折行内固定术患者术后伤口均甲级愈合出院,无任何相关并发症.结论 腰椎骨折行内固定术配合有效护理,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很有帮助,可有效预防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冯永生 《中外医疗》2011,30(25):39-39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靠手术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股骨近端打入螺纹钉对48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术后观察骨折恢复情况.结果 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方法可靠,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使之功能恢复正常是关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5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对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围术期护理要点及关键措施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患者均达骨折愈合预期标准,愈合时间为5个月~11个月,平均时间8个月,功能活动恢复良好,无并发症。结论正确的围术期精心护理:术前全面评估,完善术前准备,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对常规疼痛、患肢及外固定支架护理,早期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和促进患者痊愈的关键。早期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41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均采用该法进行围术期处理,其中行前路内固定25例,后路内固定16例。结果本组41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7个月。35例骨盆骨折3个月达骨性愈合,6例4个月达骨性愈合。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恢复骨盆的稳定性。早期功能锻炼,可减少病残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尚益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218-1220
目的观察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将其分为钢板组和螺钉组,每组30例。给予钢板组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给予螺钉组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治疗情况(手术与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螺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钢板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两组骨折复位优良率、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效果较好,在手术用时、手术创伤、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 imal femoralnail antirotat ion,PFNA)内固定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方法对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PFNA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配合医师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观察及术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预防;依靠坚强内固定术后加强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本组病例通过手术治疗,术后积极有效的护理,手术效果满意,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术后无心脑血管、肺部、泌尿系感染发生。结论PFNA内固定手术创伤及出血少,固定牢固,能使病人尽早离床活动,早期加强功能锻炼指导,能减少并发症,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急救中外固定架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根据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的Tile创伤分类,对从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6例进行分类并采用外固定架治疗。结果:本组36例,术后3d死亡1例,失访2例,33例获得3月-24月随访,总优良率为84.8%(28/33)。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特别是合并循环不稳定者,必须在伤后早期妥善固定这一概念和做法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部分骨盆骨折大出血得不到控制,以至休克程度加重,引发脂肪栓塞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强调在急诊科救治时及早固定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至关重要。同时,外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便于护理早期离床,并发症少等优点,易于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造成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因素,以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更可靠的参照.方法:采集2013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择期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逐一分析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 Garden分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前牵引治疗及内固定是否取出等因素对术后股骨头坏死产生的影响.结果:术后进行为期12 -36个月的随访观察,22例(18. 3% )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了股骨头坏死,发生时间为(17. 4 ± 1. 7)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高骨折分型、术前牵引、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内固定物取出是造成患者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P<0. 05);Logistic回归直线分析表明,骨折分型、术前牵引、受伤至手术时间、内固定物取出是诱发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后,股骨头坏死的风险较高,影响因素相对较多,临床应加强预防,以不断优化疾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建钢板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 1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2年,16例均获复位,优11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骨折愈合,无感染,疗效优良。结论 重建钢板可有效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环,达到恢复骨盆环的解剖和稳定,控制出血和疼痛,降低骨盆容量,允许患者早期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呼吸道和全身并发症。术前要特别注意合并症的处理和骨盆骨折内出血。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38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B1型5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8例,C2型9例,C3型5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B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固定,C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骶骨棒和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结果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9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功能评分:优占83.4%;良占8.9%,可6.7%,优良率达到占93.3%。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建钢板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存移位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  1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存移位髋臼骨折患者 ,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 2年 ,10例均获复位 ,骨折愈合 ,无感染 ,疗效优良。结论 重建钢板可有效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存移位髋臼骨折 ,矫正畸形 ,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 ,恢复髋臼关节面的平整和正常头臼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4例保守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与38例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方法优越性.结果:24例保守治疗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0.83%(17/24);内固定治疗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9.47%(34/38),内固定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手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更好的疗效,是临床治疗的首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骨盆环骨折及手术内固定治疗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骨盆环骨折内固定的疗效,探讨此类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手术治疗30例骨盆骨折。B型17例,C型13例。分别采用前方耻骨联合、髂腹股沟入路,应用钢板、螺钉固定髂骨、耻骨骨折或脱位,应用双骶骨棒固定骶骨。结果随访6—54个月,平均18个月。30例均达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0周。X线评价:28例良,2例略差。结论根据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不同类型的骨折应用相应的坚强内固定,重建骨盆稳定性是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手术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3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采用肉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其中车祸交通伤81例,高处坠落伤34例,塌方挤压伤22例。根据Tile’s分型,本组中B型89例,C型4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结果本组中125例术后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疼痛缓解,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采用Matta评定标准进行评估,术后优良率达91.3%。结论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能够重建骨盆稳定性,是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对B1型骨折患者行骶髂关节前方入路,应用钢板固定;对B2、B3、C1、C2型患者行骶髂关节后方入路,应用加压螺钉固定;对C3型患者行双侧连成一体的骶髂关节前方入路,应用钢板加空心钉固定。结果:本组56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4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60 mL;根据Matta判定标准,优秀34例,良好17例,尚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1%。结论: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和固定方式,以使患者尽可能地进行早期活动,促进骨折的愈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护理方法,减少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总结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2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急救和护理经验。结果27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康复,恢复劳动力;1例就诊时合并全身多处损伤,因重度失血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及时的病情观察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防止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提高疗效,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骨盆前环、后环骨折均采用MIPO内固定技术,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后复位质量、术后5~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7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前环分别为:(55.65±10.50)min、(110.50±50.41)mL,后环分别为:(45.83±6.62)min、(135.50±45.10)mL,术中透视时间平均为(1.25±0.81)min,术后第3天复查骨盆X线片及CT三维重建,优良率为88.94%;术后有1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经过2次清洗、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1个月后痊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且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经5~12个月随访,27例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双下肢及骨盆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良率为100.00%。结论 MIPO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固定牢靠等优势,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郭正峰 《中外医疗》2014,(11):61-6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上颌骨骨折15例,下颌骨骨折34例,上下颌骨骨折5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伴发脑脊液鼻漏耳漏4例,年龄28~55岁。下颌骨骨折及上颌骨单线骨折采用内固定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其余病例采用坚固内固定术术后3~5d附加牙弓夹板颌间弹性牵引复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恢复咬颌关系的良好治疗效果,术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及咀嚼功能良好,X 线复查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内固定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骨断端固定牢靠,术后病人口腔功能恢复良好及口腔卫生易于护理等优点。对于上颌骨多线骨折及合并有颅脑损伤不宜采用经鼻气管插管病人,需术后辅助牙弓夹板颌间弹性牵引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