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细胞凋亡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i carcinosa)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为此,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子宫内膜从正常一不典型增生一癌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炳春 《医学综述》2004,10(9):536-538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成为癌研究的重点之一。子宫内膜癌可分成两种主要的临床病理类型,Ⅰ型为子宫内膜样的子宫内膜癌(EEC),属于激素依赖型,占子宫内膜癌的80%;Ⅱ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的子宫内膜癌(NEEC),属于非激素依赖型。已确认多数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关,这从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中均已证实。下面就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陈芳 《医学综述》2012,18(7):1037-1039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20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现研究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两个过程共同作用导致肿瘤。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促凋亡因子人程序化死亡因子5(PDCD5)共同作用,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Livin和PDCD5的关系,能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子宫内膜癌包括两种类型,I型是雌激素依赖型,约占子宫内膜癌的90%;Ⅱ型是非膜雌激素依赖型,这类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属少见类型,如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黏性腺癌.子宫内膜黏液性腺癌临床上较为少见,约占子宫内膜癌的5%[1],目前国内尚无相关报道,国外对其诊断、预后报道亦很少.现将本院1例反复阴道流液,多次漏诊的子宫内膜黏液型腺癌病例报道如下,同时通过对国外相关报道的学习,希望对子宫内膜黏液腺癌的诊断手段及认识能更深一步.  相似文献   

5.
激素替代治疗与妇科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妇女及绝经后妇女应用激素替代治疗 (HRT)能改善围绝经期症状 ,减少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与早老性痴呆 (AD)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其应用日益广泛[1] 。但人们担心HRT是否会增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 ?而对于HRT是否能够诱发妇科恶性肿瘤以及治疗后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能否应用HRT的研究尚少 ,观点不一 ,本文就此进行简要综述。HRT与子宫内膜癌一、HRT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在 90年代以前 ,绝经后妇女的HRT多为长期口服单一雌激素 ,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性。近年来 ,联合应用雌、孕激素 ,防止了…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发生的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 ~30%[1].以绝经后女性发病者居多.近年来由于保健品和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增多、女性平均寿命的延长,子宫内膜癌有年轻化和明显上升的趋势[2],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子宫内膜癌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是超声、CT、MRI等.而超声作为一种快捷、经济、无创、可重复、非侵入性的筛查手段,不仅能准确测定内膜厚度,详细显示内膜图像,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排液的妇女及围绝经期不规则流血的妇女是最佳和首选的检查方法.本文就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及其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而且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以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多见,且近年来据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出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而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子宫内膜癌的存活率及治愈率无明显提高。子宫内膜癌的发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中的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等属于非激素依赖型内膜癌,虽然在子宫内膜癌中所占比例不到10%,但其侵袭性强、预后差.为提高对UPSC的认识,本文就笔者在临床中接触到的11例UPSC的临床病理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中的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等属于非激素依赖型内膜癌,虽然在子宫内膜癌中所占比例不到10%,但其侵袭性强、预后差。为提高对UPSC的认识,本文就笔者在临床中接触到的11例UPSC的临床病理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妇科肿瘤之一,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最常见,约占 80%。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endometrial clear cell carcinoma, ECCC) 是子宫内膜癌特殊而少见的病理类型,仅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 1%~6%[1-4]。 它通常发生在绝经后的非肥胖妇女(平均年龄 65 岁),与雌激素使用无关。 按既往提出的“二元论”的分类方法,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被归为 II 型子宫内膜癌,侵袭性高,复发率及死亡率高,预后较差[5]。 目前女性生殖系统病变的首选影像检查为超声,对于子宫病变临床常使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典型子宫内膜癌的超声图像有宫腔内不均质回声,或宫腔线消失、肌层内有不均质回声区。 超色多普勒显像可显示丰富血流信号。MRI 是女性生殖系统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子宫内膜癌患者常规 MRI、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 MRI图像均优于经阴道超声检查[6]。 不同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诊刮准确率低[7-8]。 分段诊刮容易导致漏刮、漏诊。 与低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透明细胞癌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也较低[9]。 因此,子宫透明细胞癌的 5 年总生存率仅为 60%,明显低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 80%。 根据分期,五年生存率如下:I 期约 79%;II 期约 77%;III 期约 47%;IV 期约21%[10]。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与不断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技术相结合,越来越深入对子宫内膜癌在分子水平致癌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中细胞凋亡和p53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细胞凋亡与抑癌基因p53表达产物的关系。以及p53蛋白表达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TUNEL技术,对子宫内膜腺癌癌变过程中各种病变组织中p53蛋白和细胞凋亡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有偶发凋亡,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2%和3.86%,p53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率分别为8.31%,38.9%和57.1%。p53蛋白阴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p53蛋白阳性组。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受p53基因调控,p53蛋白可能成为评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吴培英 《中外医疗》2010,29(34):133-133,137
子宫内膜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近些年发病率不断上升。晚期和复发患者以激素及化疗等姑息治疗为主,激素治疗包括孕激素、他莫昔芬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GnRH-a)等。针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长期刺激有关,近年来激素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MC)又称子宫体癌(carcinoma of uterinecorpus)。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最为常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的表达缺失。现就MDM2基因和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WNT(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基因是重要的细胞信号分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参与决定细胞命运、细胞增殖、分化、运动及凋亡,其靶基因包括参与细胞发育、细胞增殖及细胞迁移的相关因子,信号转导过程发生异常会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及生物学异常,引起多种疾病发生。 WNT通路可能参与了子宫发育及维持子宫内膜的功能,与雌激素诱导的子宫内膜增殖有关,本文对WNT信号通路与子宫内膜发育、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内膜癌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EC)是妇科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症总数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其发病率每年24.6/100,000,在我国近二十年来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内膜癌根据其与雌激素受体关系的不同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与雌激素刺激无关,这种肿瘤常发生在萎缩的内膜基础之上,常为未分化型,预后差,多见于老年绝经后女性.多为浆液性乳头状瘤、透明细胞癌等少见肿瘤;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知其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累积的复杂过程,但其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作为最近发现的凋亡抑制基因的Survivin以及子宫内膜癌中突变率最高的抑癌基因PTEN/MMAC1/Tep1(简称PTEN),二者均参与其中,但二者生物学效应却是相反的。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和PTEN基因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对照进行初步探讨,以研究二者的作用及关系,以期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等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中细胞凋亡和p53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细胞凋亡与抑癌基因p53表达产物的关系,以及p53蛋白表达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TUNEL技术,对子宫内膜腺癌癌变过程中各种病变组织中p53蛋白和细胞凋亡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有偶发凋亡,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2%和3.86%。p53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率分别为8.31%、38.9%和57.1%。p53蛋白阴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r63蛋白阳性组。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受p53基因调控,p53蛋白可能成为评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老年妇女,发病率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病年龄渐趋年轻化,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故有关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就更具有临床意义。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关于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长期刺激已得到公认。  相似文献   

20.
黄翎 《微创医学》2006,25(4):897-899
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美国每年新发病例约40 880例,死亡约7 310例[1].大约75%的患者为早期(Ⅰ期),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80%~90%[2].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段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对于晚期(即肿瘤病灶超出子宫体)和复发患者,以及合并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需辅助放疗、化疗和(或)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增生及癌变的发生是在高雌激素状态作用下的一个渐进过程,现有的治疗理论认为孕激素与孕激素受体(PR)结合,拮抗雌激素作用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较有争议的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激素辅助治疗的适应证、常用药物及临床疗效等.现就子宫内膜癌激素辅助治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