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众多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该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将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以及肠道菌群视为一个整体,即脑-肠-菌轴。本文基于脑-肠-菌轴的研究进展对FD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发病与脑-肠轴(brain-gut axis,BGA)的功能失调紧密相关。脑肠 肽(brain gut peptide,BGP)作为脑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是BGA的重要因子。FD在中医学归属“胃脘痛”“痞 满”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脑肠上下相通、互相联系形成脑肠互动,因而肠功能受到脑的调控,与西医的BGA理论相 吻合。中医学者通过实验研究、临床方药治疗和临床非药物疗法证实调节BGP和/或BGA可减缓FD的临床症状。尽管中 医在治疗FD方面具有独特疗效,尚不能验证中医对FD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仍需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验证。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多种因素如:胃肠激素因素、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异常因素、脑一肠轴的作用等引起的异质性疾病,同时FD和IBS重叠发病有着>50%的概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还不完全清楚,而且几乎无单一的发病机制能够完全解释所有FD和IBS的临床症状,随着近年来对FD和IBS两病研究的深入,了解其重叠的发病机制将会对FD和IBS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金波 《医学综述》2011,17(22):3431-343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目前多数认为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但任何一种发病学说都无法概括该病的全部临床表现。目前一致观点认为,此病是多种发病机制共同参与和共同作用的结果,脑-肠轴以及其相关的胃肠激素备受关注。现就近年来有关FD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着重论述胃肠激素在FD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FD)是临床常见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及较好的疗效性。中医辨证肝胃不和型FD与脾、胃、心、肝多脏相关,病机为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发病与情志内伤密不可分。西医发病机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中涉及多种胃肠激素的参与,而精神心理因素常影响病程,加大了治疗难度;部分胃肠激素同时参与精神心理疾病与FD的发病过程,三者之间关联密切,为伴有精神障碍的FD多靶点研究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酒精可诱发大脑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肠-脑轴介导酒精对脑损伤的影响。目前,酒精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介导脑损伤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炎症、内毒素、色氨酸代谢等。探索酒精与微生物-肠-脑轴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酒精对脑部的影响,为探索酒精诱导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与脑、胃肠道密切相关的临床综合征,脑-肠轴被认为参与其发病。本研究立足中医基础理论,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阐述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脑-肠轴在IBS发病中的作用,进而基于脑-肠轴探讨IBS的中医病机变化。研究分析认为IBS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外感六淫密切相关,而以上诸因又影响着脑的生理功能,其具体机制与西医脑-肠轴异常调控理论相通。研究中医学对这一发病机制的认识,实现中医理论的客观化、具体化,以此为基础可以指导下一步药理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消化道动力与内脏感觉异常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伴有多种症状叠加或相互转换,有难治愈、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研究发现,FGIDs的发生与脑-肠轴异常密切相关。脑-肠轴在FGI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主要总结脑-肠轴在FGIDs中的作用,并对脑-肠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该疾病的发病可能与胃肠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遗传因素、精神、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脑肠轴功能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衡、十二指肠屏障受损与微炎症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FD的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综述脑-肠轴与脑-肠互动、orexin、脑-肠互动与肠易激综合征(IBS)三者的密切关系,艾灸调节胃肠动力和镇痛作用机制。认为orexin及脑-肠互动对IBS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脑-肠轴是艾灸治疗IBS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心肾不交证是抑郁症临床中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以心火亢盛、肾精亏虚为重要的病机特点。脑-肠轴是实现大脑和肠道之间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两大系统功能整合的重要通道,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学认为脑-肠轴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媒介,中医学则将抑郁症的病机演变责之于心肾及相应的脏腑。文章从脏腑关系探讨并阐释抑郁症心肾不交证与脑-肠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学术界认为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精神心理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通过影响脑肠轴中央和周边关系进而影响IBS 的发病。IBS 基因多态性包括5-羟色胺(5-HT)能、肾上腺素能、阿片系统以及编码具有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特性蛋白等基因。本文对影响脑肠轴的相关基因多态性与IBS 发病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脑肠轴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形成的双向通路,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方面。胃肠信号经脑肠轴投射到中枢的躯体、情感和认知中枢,对各种胃肠刺激产生反应;相反,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肠轴调节机体的内脏活动功能。脑肠轴中,脑肠肽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兼具有神经递质与内分泌激素的双重身份。机体通过脑-肠轴之间的双向网状环路进行胃肠功能的调节称为"脑肠互动"。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F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基因易感性、脑肠轴功能失调、心理社会因素以及感染等有关。西医采用促进胃动力、抑酸、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等治疗,中医药从整体出发,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UC),是一种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认为可能与患者的机体免疫、遗传、精神因素、肠道微生态环境等因素有关。恼怒、抑郁、悲伤、负性生活事件等因素导致情志因素影响脑肠轴,使得菌群-肠-脑轴稳态遭到破坏,影响肠道功能。由于焦虑、抑郁等心理会导致或加重UC的发生,因此从菌群-肠-脑轴的角度阐述应激导致UC发生与加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杨昌妮 《重庆医学》2015,(15):2129-213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欧美发达国家成年人发病率19%~41%,我国消化不良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0%,占消化内科门诊的50%[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F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治疗 FD的常用药物(如抑酸剂、促动力药物)及治疗方法可一定程度上缓解 FD患者症状,但总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是 F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FD的发生除了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脑‐肠轴等因素有关外,精神心理因素与F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精神心理因素与FD相关性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菌轴(BGMA)在其病理生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脑-肠与肠道菌群交互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影响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等功能,进而引起排便异常。天枢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健脾和胃、调神的功效,为针灸临床治疗FC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天枢穴对该病的影响机制可能与调节BGMA有关,包括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化,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调节脑肠肽的分泌以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过度表达等。该文从BGMA角度探究脑-肠轴、肠道菌群与FC的发病关系,总结探讨天枢穴治疗FC的内在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18.
酒精依赖(Alcohol Dependence, AD)是以精神和躯体依赖为特征的临床慢性脑疾病,脑肠轴是一种通过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将胃肠道与大脑联系起来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本文通过综述酒精依赖的内涵、酒精依赖的发生与脑肠轴的关系、酒精依赖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基于脑肠轴与酒精依赖的发生机制,进而阐述益生菌调控脑肠轴治疗酒精依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多认为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应激等有关。5-羟色胺(5-hydroxytrptamine,5-HT)是一种参与胃肠道活动的脑肠肽,研究表明5-HT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对肠易激综合征与5-HT及其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何屹  余刚  郑鹏  王昊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9):1020-1023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脑黑质致密部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在大脑之外(包括肠神经系统)也有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微生物-肠-脑轴是将大脑和肠道功能整合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肠道与大脑之间主要依靠神经通路、内分泌途径以及免疫途径进行信息交流。肠神经系统可能作为α突触核蛋白播散的渠道,通过迷走神经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有学者认为PD发病最初可能起源于肠道。本文就近年来针对肠脑轴在P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PD的可能发病机制以及解释部分临床表现,并可能为P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