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治疗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葡萄糖酸锌片,对照组患儿仅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大便次数以及腹泻持续时间。结果治疗后第4天观察组平均大便次数(3.02±0.71)次,对照组(3.85±1.14)次;观察组腹泻持续时间(2.6±1.2)d,对照组(4.2±2.2)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改善情况也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糖酸锌治疗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减轻和控制腹泻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锌片(ZGT)对当地轮状病毒肠炎(RVE)患儿血锌含量及腹泻程度的影响。方法:测取健康儿童(30例)的血锌作为参考值;将48例RVE患儿随机分为补锌组(28例)及常规组(20例),均以常规治疗为基础;补锌组患儿按照WHO推荐补锌方案加用ZGT(10~20mg,共14d)治疗,常规组患儿不加用ZGT;比较患儿血锌的水平及腹泻程度的差异。结果:RVE患儿血锌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儿童(70.15±17.3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治疗后补锌组血锌水平回升至(68.34±15.19)μmol/L,和健康儿童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常规组患儿血锌为(60.14±13.25)μmol/L,显著低于补锌组(P=0.021)。腹泻程度比较:住院期间补锌组患儿日均腹泻次数及稀便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分别为0.037、0.041),且平均止泻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46)。结论: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ZGT有助于增加血锌的水平,促进RVE的恢复;WHO推荐的补锌方案适用于本地区RVE患儿。  相似文献   

3.
孙吉萍  赵惠欣  方鹤松 《北京医学》2008,30(11):654-656
目的 探讨肺炎、腹泻患儿血清维生索A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微量荧光法测定60例肺炎85例腹泻患儿和100例健康儿童血清维生素A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肺炎、腹泻患儿的血清维生素A值分别为(1.0±0.4)μmol/L、(0.7±0.4)μmol/L,均明显低于健康儿童的(1.9±0.6)μmol/L(P<0.01).两组亚健康维生素A缺乏(SVAD)发病率分别为28.3%、54.1%,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的1.0%(P<0.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肺炎组血清维生素A低的危险冈素为发热、病情重、家居农村,腹泻组血清维生素A低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小、高热、脱水、日大便次数多.结论 肺炎、腹泻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低于健康儿童.年龄小、农村患儿、发热和脱水与体内维生素A状况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急性腹泻患儿血锌水平变化情况及补锌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就诊于本院的急性腹泻患儿作为腹泻组,将同时期内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患儿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锌水平;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再将腹泻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补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腹泻组各个年龄阶段的患儿的血锌水平分别为(54.58±3.06)μmmol/L、(56.84±2.87)μmmol/L、(59.84±3.08)μmmol/L,健康组则为(71.63±2.46)μmmol/L、(75.64±3.26)μmmol/L、(82.73±3.20)μmmol/L,各个年龄段的急性腹泻组患儿的血锌水平低于健康组幼儿,接受补锌辅助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2.86%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儿的76.19%,止泻时间(3.27±0.85)d少于对照组的(4.63±0.7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锌水平变化可反映出急性腹泻患儿的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给予患儿补锌辅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马张杰  韦蓉  蒙丹华 《海南医学》2016,(15):2444-2446
目的:探讨腹泻儿童血清锌水平与腹泻病程、免疫水平的相关性,为有效控制儿童腹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儿科住院接受治疗的330例腹泻儿童纳入研究。通过医院HIS系统查询400例健康儿童查体数据,比较腹泻儿童与健康儿童血清锌和免疫蛋白含量。将3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164例和对照组166例,分别接受常规治疗联合锌制剂疗法和单纯常规疗法治疗2周,随访时间至少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锌、免疫蛋白含量、粪便性状复常时间、有效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健康儿童血锌为(101.75±9.33)μmol/L,明显高于腹泻儿童的(50.19±1.77)μ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蛋白含量方面,健康儿童IgA、IgM和IgG均明显高于腹泻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腹泻儿童进行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儿童的血锌为(96.75±8.59)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55±9.48)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蛋白方面,观察组儿童治疗后的IgA、IgM和Ig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粪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为(6.8±2.1)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14±1.9)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6%和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和14%,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血清锌水平与其腹泻病程和免疫水平密切相关,锌制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儿童腹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变化,探讨血清TB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4~8月我院儿科接收的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观察组)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当天检测观察组血清TBA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病情轻重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n=48)、中度组(n=35)、重度组(n=17),比较其血清TBA水平差异。根据血清TBA水将观察组分为两组,≤10μmol/L组(32例)及>10μmol/L组(6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TBA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BA水平为(17.5±6.04)μmol/L,对照组为(4.41±1.65)μmol/L,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轻度组血清TBA检测结果为(6.52±3.63)μmol/L,中度组为(16.6±4.88)μmol/L,重度组为(29.8±10.7)μmol/L,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着病情的加重,其血清TBA水平呈现进行性升高(P<0.05);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体重指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TBA水平>10μmol/L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TBA实施动态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肝损伤及疾病严重程度,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鲁映雪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4):2629-2631
目的分析小儿腹泻宁联合葡萄糖酸锌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症状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永城市中心医院轮状病毒肠炎患儿(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依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葡萄糖酸锌治疗,观察组接受葡萄糖酸锌联合小儿腹泻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44%)高于对照组(79.4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TNF-α水平,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小儿腹泻宁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效果显著,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8.
对西安市及咸阳市8个托儿所中确诊为佝倭病的130例不同病期患儿作血清锌测定,并与同龄健康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佝偻病组血清锌(9.71±1.82μmol/L)非常显著地低于健康组(11.06±1.73μmol/L),P<0.01,佝偻病活动期血清锌含量(6.10±1.73μmol/L)明显低于恢复期(10.97±1.36μmol/L)和后遗症期(11.38±1.42μmol/L),P<0.01;血清锌含量越低,佝偻病的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泻患儿血中锌含量的变化。方法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124例腹泻患儿和145例健康儿童血锌(Zn)含量。结果腹泻患儿血锌含量为(51.75±14.54)μmol/L,健康儿童血锌含量为(69.67±18.47)μmol/L,腹泻患儿童血锌(Zn)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泻患儿血锌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儿童,应对腹泻患儿进行血锌含量的测定,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葡萄糖酸锌联合蜡样芽孢杆菌活菌片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来北京丰台医院就诊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112例,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应用蒙脱石散等常规止泻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口服葡萄糖酸锌(10 m L/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葡萄糖酸锌(10 m L/d)及蜡样芽孢杆菌活菌片(每次0.25 g,每日3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锌水平、粪检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白细胞阳性、潜血阳性、脱水率,大便次数、腹泻时间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及肌肉酸痛)情况。结果治疗24、72 h后,观察组血锌、粪便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各时点血锌、粪便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24 h血锌及治疗24、72 h粪便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观察组白细胞阳性率、潜血阳性率低于对照组[3.6%(2/56)比17.9%(10/56),1.8%(1/56)比14.3%(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观察组脱水率低于对照组[8.9%(5/56)比25.0%(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观察组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2.9±0.8)次比(3.6±1.1)次],腹泻时间短于对照组[(3.2±0.8)d比(5.1±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恶心、呕吐及肌肉酸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糖酸锌联合蜡样芽孢杆菌活菌片可明显促进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肠道正常菌群比例的恢复,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减少腹泻时间及腹泻次数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增加,HP感染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但HP感染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目前仍不明确。为了探讨HP感染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本文对比分析了HP阳性与阴性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方法 解放军第四五七医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624例中,HP阳性者298例为HP阳性组,HP阴性者326例为HP阴性组。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HP阳性患者采用标准“四联”疗法抗HP治疗,比较126例HP转阴患者与未转阴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及CRP、HCY水平。 结果 随访患者中3年内脑梗死复发HP阳性组(29.4%)显著高于HP阴性组(19.6%),χ2=7.833,P=0.005。HP阳性患者中根除HP后脑梗死复发率(20.8%)较未根除患者(35.5%)显著降低(χ2=7.264,P=0.007)。血清CRP及HCY水平在HP阳性组[(8.12±2.86) mg/L,(16.86±6.83) μmol/L)]均分别显著高于HP阴性组[(6.82±2.18) mg/L,(14.76±6.21) μmol/L](P<0.01);HP阳性组根除HP后CRP(7.23±2.16) mg/L及HCY水平(15.22±5.68) μmol/L较未根除者[(8.64±3.26) mg/L,(17.32±7.38) μmol/L]显著降低(P<0.01)。 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提高血清CRP及HCY水平,从而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喜炎平联合葡萄糖酸锌片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月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78例,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采用喜炎平+葡萄糖酸锌片治疗,对照组采用液体疗法等综合性治疗及对症处理。结果治疗组发热、呕吐、腹泻、住院时间分别为(2.02±1.06)d、(1.01±0.46)d、(3.02±1.26)d、(5.61±1.39)d,对照组分别为(3.36±1.27)d、(1.52±0.78)d、(4.47±1.38)d、(7.25±1.3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喜炎平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培菲康联合葡萄糖酸锌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整群选择84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所有人员均为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间入院治疗的人员,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采用培菲康、葡萄糖酸锌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痊愈的20例,病情明显改善的18例,评价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痊愈的14例,病情明显改善的17例,评价有效率为7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锌离子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周锌离子浓度为(86.5±14.8)μmol/L,治疗后4周锌离子浓度为(94.3±12.7)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疾病复发率为7.1%,对照组患者治疗1年后疾病复发率为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腹部无痛感的有34例,轻度疼痛的7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上腹部无疼痛感的20例,轻度疼痛的1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菲康联合葡萄糖酸锌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中的干预效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在预测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29例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骨折组),根据病人预后分为2个亚组,有效组104例,无效组25例;另选6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3组的血清标本,检测GS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水平,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GSP与炎症介质的相关性。以GSP ≥ 400 μmol/L为临界值,将129例病人分为2个亚组,其中GSP ≥ 400 μmol/L组45例,GSP<400 μmol/L组84例,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骨折组GSP水平为(451.4±12.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9.7±10.8)μmol/L (P<0.01),3项血糖指标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无效组GSP水平为(673.2±24.8)μmol/L,有效组为(299.0±7.1)μmol/L,有效组GSP水平显著低于无效组(P<0.01),HbA1c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但FPG和2h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病人炎症介质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无效组病人炎症介质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P<0.01)。骨折病人GSP与hs-CRP、TNF-α、IL-6、PCT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GSP ≥ 400 μmol/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44%,明显高于GSP<400 μmol/L组的4.76%(P<0.01)。结论: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存在GSP水平的改变,且其改变与IL-6、TNF-α等炎症因子及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对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病毒感染类型的手足口病(HFMD)患儿红细胞锌浓度及免疫球蛋白IgG亚类的表达变化及相互关系,为患儿病情进展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7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病情分为3组,普通病例组(普通组)、病情加重组(加重组)及重型病例组(重症组),检测红细胞锌浓度、血免疫球蛋白IgG亚类浓度及所感染病毒类型,分析红细胞锌浓度、血免疫球蛋白IgG亚类浓度在预测不同病毒感染类型的手足口病(HFMD)患儿病情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普通组、加重组与重型组的红细胞锌浓度分别为(117.9±61.7)/μmol/L、(93.2±40.6)μmol/L与(85.2±41.7)μmol/L,IgGl浓度分别为(5.81±1.54)g/L、(4.16±1.27)g/L与(4.02±1.13)g/L,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组患儿,EV71组在入院时的红细胞锌、IgG1浓度分别为(113.5±51.5)μmol/L、(5.73±1.52)g/L,而病情转变为重症后,浓度分别为(85.0±36.5)μmo//L、(3.78±1.23)g/L,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红细胞锌浓度和免疫球蛋白IgGl联合检测可以对EV71型病毒引起的HFMD患儿病情的进展起一定预测作用,及时检测可以发现不良预后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迁延性腹泻患儿血清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对迁延性腹泻的疗效。方法收集2007~2010年因迁延性腹泻在我院住院的患儿76例及同期在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儿童213例的末梢血,按年龄分组测定血锌,比较两组的血锌水平;并将迁延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补锌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36例,常规治疗组患儿给予蒙脱石散、微生态制剂及补液等治疗;补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葡萄糖酸锌片20mg/d(6个月以下者10mg/d),连续治疗14d,治疗后检测血锌水平。对腹泻组患儿于出院后随访3个月,观察其腹泻再发生次数、体重增长等情况。结果(1)迁延性腹泻患儿血锌水平明显低于本地区同龄健康儿童血锌水平(P〈0.01);(2)治疗总有效率补锌治疗组为95.0%,常规治疗组为77.8%,补锌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3)疗程补锌治疗组为(8.3±2.8)d,常规治疗组为(11.6±3.1)d,补锌组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4)补锌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血锌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5)出院后3个月内,补锌组患儿再发生腹泻(2.3±1.1)人次,常规治疗组再发生腹泻(4.6±2.3)人次,补锌组少于常规治疗组(P〈0.01);(6)合并营养不良者,补锌能增加其体重。结论迁延性腹泻患儿血锌水平降低,补锌可提高其临床疗效及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赖氨葡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患儿分为3组,每组40例。3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复方嗜酸乳杆菌组采取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赖氨葡锌颗粒组采取赖氨葡锌颗粒治疗,联合组采取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赖氨葡锌颗粒治疗,7 d后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复方嗜酸乳杆菌组的90.00%和赖氨葡锌颗粒组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嗜酸乳杆菌组和赖氨葡锌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7.50%、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症状恢复时间短于嗜酸乳杆菌组和赖氨葡锌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嗜酸乳杆菌组和赖氨葡锌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3组血锌、免疫功能、炎性细胞因子、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于复方嗜酸乳杆菌组和赖氨葡锌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嗜酸乳杆菌组和赖氨葡锌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赖氨葡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钟朝霞 《当代医学》2012,(26):130-131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因急性腹泻入院的患儿,大便轮状病毒检查均为阳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和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葡萄糖酸锌片,以10d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的止泻时间、疗效。结果两组止泻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治疗组明显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使用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能够修复肠上皮细胞,提高免疫功能,补充营养物质,能够促进小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