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何华 《河北医学》2009,15(4):477-47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临床疑有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而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25例,经六排螺旋CT扫描后得到50支颈动脉和椎动脉,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重建(SVR)方法进行重建,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采用北美颈动脉切除术标准及CT值对动脉狭窄程度及硬化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共观察颈动脉和椎动脉各50支(共100支),其中正常54支,异常56支。狭窄血管46支:颈总动脉轻度狭窄3支;颈内动脉轻度狭窄17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1支;椎动脉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3支。显示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斑块27处,钙化斑块12处,非钙化斑块9处,混合型斑块6处。结论:MSCTA可早期发现和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其硬化斑块稳定性作出评估及判断,可有效预防因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的方法及在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50例病人进行了3D DCE-MRA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采用K空间(k-space)中心优先采集技术,3D Flash序列扫描,通过MIP重建图像和减影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树像。结果:①对50例疑怀疑有下肢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行3D DCE-MRA,分析其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优良率达74.66%,显示率达100%;②3D DCE-MRA诊断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5%和99.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和99.8%;③与DSA比较,在〈50%的狭窄中,3D DCE-MRA对狭窄程度过高估计,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腿动脉的完全闭塞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本组研究的3D DCE-MRA与DSA对3段血管狭窄符合率比较,显示下肢动脉第1段两者符合率最好,达到100%,第3段血管显示质量最差,与DSA的符合率为89.29%,明显不如DSA。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虽然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仍然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在颈部动脉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患者应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技术(VRT)以及血管分析(VA)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及分析。结果 45例颈部动脉病变中,3D-CTA显示颈动脉钙化斑块伴狭窄25例,颈动脉体瘤5例,颈内动脉闭塞3例,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颈动脉鞘内神经源性肿瘤伴血管推移2例,椎动脉钙化狭窄5例,椎动脉瘤3例。以上几种重建技术均能显示病变发生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对病变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VRT能三维立体显示病变,MPR、CPR、MIP均能显示血栓、钙化。结论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能够全面清晰地显示颈部动脉病变,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可靠的诊断,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特点,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42例怀疑脑部缺血或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和颅脑扫描。调查样本分为脑梗死组(98例)和非脑梗死组(244例),分析比较两样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性质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颈段最多见,且颈内动脉虹吸段和颈内动脉颈段斑块的出现与脑梗死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动脉膨大最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在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颈部与脑梗死有联系。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劲松 《中外医疗》2010,29(5):174-17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颈动脉狭窄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18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CTA表现,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进行MPR及VR等后处理。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8例共36支颈动脉,CTA均显示病变。颈内动脉狭窄29支,其中轻度狭窄18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3支,闭塞1支。其重建后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钙化和周围骨质的关系。结论MSCTA可以早期发现并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其硬化斑块稳定性作出评估及判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高分辨2D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评价3D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
析的价值。方法4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常规轴位2D-BB-MRI及斜矢状位3D-BB-MRI扫描。对斜矢状位3D-BB-MRI原始图像
进行轴位重建。对于每个测量对象(单侧颈动脉),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2D-BB-MRI图像上共同找出其斑块测量的兴
趣层面,以此进行3D-BB-MRI轴位重建图像与2D-BB-MRI图像的匹配。对该侧颈动脉分别进行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管
腔面积、总血管面积的测量及管壁面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的计算,并分析所有数据。结果在评估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管
腔面积、总血管面积、管壁面积及标准化管壁指数方面,2D-BB-MRI与3D-BB-MRI轴位重建图像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呈较强的相关性(r>0.9)。Bland-Altman 图显示对于测量斑块厚度、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2D-BB-MRI 与
3D-BB-MRI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3D-BB-MRI和2D-BB-MRI对于定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无明显差
异;3D-BB-MRI具有任意角度重建图像、灵活显示管壁及斑块情况的特点,我们认为3D-BB-MRI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成像较
2D-BB-MRI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伍兴友  王维明  温大勇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2):147-148,I0001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的准确性以及影像学价值。方法对20例颈动脉病变的血管成像作回顾性分析,行MPR、CPR、MIP及VRT并综合比对各种重建技术。结果狭窄:颈内、外动脉起始部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3例,呈弧形或半月状。重度狭窄2例。颈动脉分叉处轻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2例。颈内、外动脉远段轻度狭窄5例,中度2例。颈总动脉处轻度狭窄4例,重度1例。粥样硬化斑块:颈内、外动脉起始部10例,其中硬斑块7例,软斑块3例。颈动脉分叉处12例,其中硬斑块9例,软斑块3例。颈内、外动脉远段6例,其中硬斑块4例,软斑块2例。颈总动脉硬斑块3例。闭塞:2例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结论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4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对比剂总量60~70 ml,注射流率4.0~4.5 ml/s;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16例行颈动脉超声(US)检查.结果 48例TIA患者中35例(占72.9%)可见血管狭窄73处,其中轻度狭窄47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6处、血管闭塞4处.共发现斑块62块,其中钙化斑块36块,脂质斑块7块,混合斑块19块.结论 64排CT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颈动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评估能力。方法回顾分析44例患者同期接受MRI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幂CT检查血管平均狭窄率29%,MRI检查3DTOF法血管平均狭窄率35%;黑血法血管平均狭窄率28%。MRI检查发现钙化45处,CT发现81处;CT检查显示的36处小点状钙化MRI未能显示。结论cT与MRI均能判断病变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显示,CT优于MR;综合多序列扫描影像特点,可以提高MR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本研究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和超声(US)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查的价值,并比较MS—CTA不同重建技术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对31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同时作MS-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4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MS-CTA重建方式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三种技术,分别在轴位、MPR、MIP和VR图像上测量颈动脉的狭窄程度。颈总动脉颈膨大和颈内动脉段起始段的狭窄率分别按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标准计算,然后将其分为五个等级:无狭窄、轻度狭窄(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和完全闭塞。结果:31例患者共62条颈动脉,其中23条在MS-CTA和US上同时发现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两种方法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一致性为81%。对颈动脉各段狭窄程度进行分级时,MS-CTA不同重建技术图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与DSA比较,MS—CTA确诊3条颈内动脉闭塞。而其中1条US未能发现。结论:US、MS—CTA等非侵入性检查可较好地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并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方面具有互补作用。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并综合采用多种重建方式,MS—CTA可较好地用于评价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72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顾性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统计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结果及对斑块性质的诊断结果,并统计2种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结果。以DSA诊断颈 动脉狭窄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受试 者中有56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有斑块116处。按发生位置,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占比最高(49.14%);按发生 类型,软斑块占比最高(52.59%);在颈动脉分叉处,软斑块占比最高(35.34%),混合斑块次之(10.34%),钙化斑块最低 (3.45%);72例受检者双侧颈动脉共计576节段,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结果示:无狭窄256节段,轻度狭窄111 节段,中度狭窄162节段,重度狭窄45节段,完全闭塞2节段。有1个节段DSA诊断为无狭窄。但经多层螺旋CT后 处理技术诊断为轻度狭窄;有1个节段DSA诊断为轻度狭窄,但经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为无狭窄,两者符合 率为99.65%,有较好的一致性(κ =0.912,P =0.007)。结论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 术有助于了解斑块数目和性质,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DSA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8例颈部血管未见异常,9例血管有发育变异,104例发现异常血管病变?99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140段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6例合并颅内动脉瘤?5例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3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快速有效去除颈部及颅底骨骼,多方位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以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在颈部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12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和血管狭窄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斑块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88%,斑块总数142块,对照组受检人员颈动脉斑块发生率25%,斑块总数28块,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部血管狭窄发生率为71%,明显高于对照组颈部血管狭窄发生率16%,差异显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准确检查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和血管内斑块形成等情况,同时还能够准确定位患者颈部血管狭窄和阻塞的发生部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A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100~150ml,注射速率为4.5ml/s,采用对比剂智能团注跟踪技术,进行增强扫描并准确控制延迟时间。比较CTA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检测60支颈动脉,其中正常血管18支,狭窄血管42支。CT血管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90±112)HU,纤维斑块(48±19)HU,软斑块(7±28)HU。结论:CTA检查不仅可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且能更直观、确切的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可取代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颈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最佳增强时相的触发技术及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以期提高颅、颈动脉三维显示率及病变的检出率。方法(1)选60例健康自愿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应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当感兴趣区造影剂浓度达阈值(50HU)后触发增强扫描序列,A组扫描间隔为2秒,B组扫描间隔为3秒,C组扫描间隔为4秒,完成数据采集。评价图象质量,确定最佳扫描间隔时间。(2)80例怀疑颅、颈动脉疾病进行颅、颈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扫描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技术(VR),评价三维血管的质量,探讨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1)A、B、C三组均能显示颅、颈动脉,B组图象质量最佳,A、B、C三组图象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在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容积再现技术(VR)三维立体效果好,可以很好的显示血管的走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可以很好的显示血管内部病变。在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曲面重建(CPR)可以很好的显示血管的狭窄、闭塞、钙化、斑块。结论利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技术不受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肘静脉注射途径影响因素颇多)。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技术(VR)相结合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智能追踪触发扫描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并采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技术行头颈MSCTA检查的24例患者的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MSCTA检查中所显示的狭窄段长度、狭窄程度与DSA检查结果一致,MSCTA还可显示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斑块.结论:采用MSCTA智能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可以早期发现并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并能对其硬化斑块稳定性作出判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MSCTA)在颈动脉病变诊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5年7月行颈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3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T)血管仿真内窥镜(CTVE)。结果36例颈动脉MSCTA检查,27例患者有异常血管,其中双侧血管异常11例,单侧血管异常16例,狭窄血管35支,30支血管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15支颈动脉可观察到软斑块。结论颈动脉MSCTA检查可清楚观察颈动脉的血管形态,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且能观察颈动脉壁的钙化及软斑块,对脑梗塞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张惠娟 《中国医疗前沿》2012,(24):57+2-57,2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与钙化斑块的分布、形态及病变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探讨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7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64排冠脉CTA原始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多维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对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及钙化斑块病变分布节段、狭窄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59支血管,176个斑块节段,其中非钙化斑块31处(17.6%),钙化斑块82处(51.5%),混合斑块39处(22.1%)。结论在冠心病人中非钙化斑块总数低于钙化斑块,但非钙化斑块病变节段的阻塞性狭窄比率高于钙化斑块阻塞性狭窄比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4例临床怀疑颈动脉或椎动脉疾病者,行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将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传到工作站,进行多种方法后处理,对颈部血管狭窄进行定量评价,对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准确评估。结果34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9例,管腔轻度狭窄者10例,中度狭窄者12例,重度狭窄者5例,节段闭塞者2例;钙化斑块15例,非钙化斑块1O例,混合斑块9例;CT值范围20-1140Hu,其中钙化斑块CT值220-1140Hu,非钙化斑块CT值20—73Hu;左侧颈总动脉起源异常者1例;颈动脉体瘤2例;椎动脉狭窄者4例。结论16层螺旋CT有艮好的时间和密度分辨率,联合三维成像各种后处理功能,可以直观显示颈部血管的形态,准确评价管腔的狭窄程度和评估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案和诊断信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诊断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A、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DSA)检查。比较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检出情况,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2种方式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CTA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检出情况(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轻度及中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于颈内动脉内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显著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P<0.05),而2种方式在颈总动脉以及颈外动脉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敏感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CTA诊断ACI患者动脉颅外段病变时,其效率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尤其是在对血管狭窄程度及颈内动脉斑块类型诊断上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