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许生  黄笛  夏娟娟  谭颖颖 《中医学报》2020,35(6):1162-1165
《伤寒论》"缓治法"主要体现在立法以图缓、剂型以谋缓两个方面。治虚者,若证属阴液亏虚,以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柔肝缓急止痛;若属阳虚阴盛,以甘草附子汤缓温经脉散邪。治实者,若见阳明腑实之证,可依据腑实津伤之程度选用调胃承气汤和麻子仁丸缓泻热结;若见瘀血化热之证,桃核承气汤和抵挡丸均可缓以逐瘀;若见饮停胸胁、腰下有水气之证,十枣汤和牡蛎泽泻散分别有益气补中和急药缓用之意。治虚实错杂者,气虚甚则以甘草泻心汤缓补脾胃消痞;热邪甚则以大黄黄连泻心汤缓泻心下热结。《伤寒论》"缓治法"的使用不拘于病证之虚实寒热,选方用药多以炙甘草、大枣等甘味药物或补虚和中,或制约峻药。此外,根据病因病势等不同,应用丸、散剂,更突显缓势。  相似文献   

2.
阳明下法是指用苦寒攻下之品,通过泻热导滞,通腑降浊的作用,治疗胃肠积热,燥实内结的一种袪邪方法。由于阳明燥结有轻重,证情有缓急,邪正有盛衰,因而有峻下、缓下、和下、润下之不同,张仲景《伤寒论》创诸承气汤方,实开下法之先河。 阳明燥实证的症候表现较为复杂,故辨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派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张仲景《伤寒论》攻下剂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运用于温病,组创了新加黄龙汤、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5个承气汤。本文通过对此5个承气汤的主治、组成、方论的分别阐述及对比,明确了五个承气汤各自的治疗适应证及侧重点。《温病条辨》5承气汤的创立,为下法在腑实证所致的急性热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以虚型及虚实夹杂型为主要证型。魏志军认为便秘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治疗应以"调和阴阳"为原则,运用调节气机、攻补兼施、调和气血、健补脾阳等方法,使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肠腑通畅。  相似文献   

5.
对<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攻补兼施及润下等下法方剂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吴又可运用于疫病治疗的下法理论内容丰富,体现了对先世医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仲景应用大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黄始载于《本经》,谓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历代医家都十分推崇大黄,而妙用大黄者当推仲景为第一人。细察《金匮要略》、《伤寒论》方剂,大黄入方30首,其中《伤寒论》15方,《金匮要略》15方。仲景用大黄,所蕴法度,寓意颇深,证之于临床,疗效颇验。今不揣冒昧,对仲景应用大黄探析如下。 1 用途 1.1 泻下攻积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攻积作用,仲景治疗阳明腑实证,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中,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厚朴、枳实破气导滞,为泻下峻剂,适用于肠腑燥实重证,患者日晡潮热,手足氵戢然汗出,谵语烦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喘冒不得卧,舌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迟实。小承气汤用大黄、厚朴、枳实,以宣通气机,轻泻实邪,和降胃气,为泻下和剂,适用于肠腑燥实较轻,患者不大便或大便硬,谵语潮热,腹部胀满或痛而不甚,舌苔黄垢,脉沉实而滑。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甘缓养胃,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为泻下之缓剂,适用于邪热初传阳明,肠中燥热,胃气不和,患者不大便,腹胀满,或热结旁流,蒸蒸发热,心烦,谵语等。另外,麻子仁丸以麻仁润肠燥,芍药滋脾阴,大黄、厚朴、枳实行气泻实,杏仁降肺气,为下法润剂,适用于脾约证,患者胃中有热,脾阴不足,脾的输布津液功能被约束,以致肠中干燥,大便秘结,患者无潮热腹满疼痛等证,仅有大便秘结,不宜承气汤攻伐,而宜麻子仁丸润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热厥的本质应为现代医学中脓毒症休克,二者皆由外界致病因素引起,均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急危重症。"厥应下之"论述了热厥的治疗应以清热或攻下为主。脓毒症休克病因病机复杂,临证应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若伴见阳明腑实证,治宜攻下,方以小承气汤内泄肠腑热结、外解厥阴气滞;若腑实未见,而是无形邪热内郁,阳气郁遏不能通达四肢,治以白虎汤甘寒清热,则里热得清、阳气得通,厥证可愈。  相似文献   

8.
略谈下法     
下法为“八法”之一。“下”有泻下、攻下之意。下就是运用泻下方药以攻逐里实的治法。泻下是手段,攻逐里实是目的,所以下法有时又称攻里。肠胃积结,水血壅滞,均须用下法以荡涤之,此为其共通点。但这些证候的病机各不相同,故下法的应用亦随之而异。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原则,适应证1.肠胃热结,当用寒下;2.肠胃冷积,当用温下;3.肠燥便秘,宜用润下;4.腹水(包括  相似文献   

9.
《金匮》泻下之方,可分为通腑泄闭、通腑泄热、通腑导滞、通腑逐水、破血逐瘀、润肠通便等6类,分别用治闭证、实热、积滞、水饮停聚、瘀血内结、脾约证。腑闭,不只是大肠传道失职,而是“六腑之气不行”,与脾约证有别。腑闭与肺闭、窍闭有内在联系,故通腑可以泄肺、开窍。"痞满燥实"概括了承气汤证的某些特征,但较笼统,若从病机着眼,用“热实闭结”来概括,应更胜一筹。一般方书把下法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5类,似有逻辑混乱之嫌,若按功用分类,则较妥善。  相似文献   

10.
浅谈《伤寒论》三种治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伤寒论》寒热并举、攻补兼施、表里同治法的运用和组方原则 ,为临床上正确处理表里虚实寒热错杂之证候提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虚不受补”作为临床疑难问题散在述评,却欠理法,通过张伯礼教授轻量使用温燥、渗利药即出现口腔溃疡及心悸的病案一则探究“虚不受补”类病证的病因病机、体质特点及治疗策略。此类病证病机多因脏腑虚实夹杂,或兼寒热错杂、气机失调,体质迥异而补不得效,甚则有过,临证治当慎重把握药物偏性,轻量缓图,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制性纠偏,润燥合宜,厘然有度。  相似文献   

12.
李亚飞 《中医学报》2020,35(9):1812-1816
《温疫论》认为瘟疫以疫气化热为主,热邪与正气交争于内,使身体出现一片热象。疫气虽有半表半里、传表或传里、表里分传等传变,但治法皆以驱邪外出为本,分别用疏利法、散法、吐法、泻下法、表中里三消等法,邪去则诸兼症自然平复。针对虚实夹杂者,灵活采用攻补兼施法,鼓舞正气祛邪。达原饮、白虎汤、托里举斑汤、大承气汤、三消饮是最常用的方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既有表证发热、浑身酸痛,又有里证腹胀便秘、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重症则"化热、变燥、伤阴、致瘀、闭脱",这符合《温疫论》中疫邪多表里分传,邪气郁结化热、伤阴、致瘀、表里之气阻隔的进程。汗法、下法作为"导引其邪打门户而出"的治本法也被一线普遍使用。《温疫论》强调忌用大剂量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寒凉药,一则妄伐脾胃之生气,二则犹"扬汤止沸"。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不可过用苦寒性滞之药。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首载三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然同一病证,由于个人体质、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治疗不尽相同。阳明腑实,每多累及阴津,损伤正气,津亏肠渐燥,肠燥津更亏,迁延日久,虚实夹杂,病难速愈,治当攻补兼施,养阴增液与通腑泻实并用。肠燥津亏虽为一证,然病证浅深不一,立法侧重不同,从而导致用药相异。该文选取五首肠燥津亏所致便秘的代表性承气汤类方进行分析,以期根据病症浅深,辨证施治,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凡用通利攻逐的药物为主药,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的方剂,叫做泻下剂,由于病有寒热虚实的不同,证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与虚实并见之异,故本类方剂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在选用泻下剂时,应注意的几点是:凡表证未解,里实未形成者,不宜过早采用;年老体弱、孕妇、新产血亏、失血过多、胃肠溃疡等均应慎用,若必要时,可采用攻补兼施,或攻后即补的方法。一、寒下寒下法是以寒性泻下药为主,佐以行气破结药组成的方剂,适用于内有燥屎、宿食、水结等,症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中载有三个承气汤方,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张方都是针对“阳明腑实证”而设。阳明包括胃和大肠两腑,阳明证则包括经证和腑证。阳明经证是指无形的热邪盛于经(脉),热多散漫,主要症状是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一般称为“四大”;阳明腑证则是指有形的燥屎与热邪相结于腑,热实集结,其主要症状是腹满痛、不大便、潮热、谵语、脉沉实等。也可以说:经证偏重于热,有热无结;腑证偏重于燥,有热有结。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阳明腑实证的病机主要是热邪与燥实结聚于肠,致使腑气不通,…  相似文献   

16.
1通腑法治疗重症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br〉 通腑法是以“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1]为理论依据的。医圣张仲景对此论述颇多,涉及“下法”之治,就有50余方。金元时期,攻下派医家张从正认为“下药乃补药也”,对“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均给予下法,使通腑法在医林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温病学派吴鞠通把“下法”运用于温病之中,制定了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及导赤承气汤等5个承气汤,从而更加丰富了“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吴鞠通《温病条辨》运用承气类方的规律,并与《伤寒论》辨别其异同。[方法]对《温病条辨》诸承气汤方条文进行分类和分析,并与仲景《阳明病篇》所论作出比较。[结果]除了仲景泻下腑实、急下存阴之大法外,吴氏更进一步关注了扶正袪邪和阳明兼证的一面,发展出增液汤、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及增液承气汤,大大发展了三承气,丰富了下法的内容。[结论]吴鞠通继承并发扬了仲景《伤寒论》中阳明病篇的治法,丰富了热病辨治体系的内容,《温病条辨》和《伤寒论》的比较这一研究专题值得学者们继续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伤寒论》中呕吐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中对呕吐的论述共计60余条,约占全文的20%。确立了十二种治则,如发汗解表法、清宣郁热法、和解少阳法、攻下通腑法、温中散寒法、辛开苦降法、清上温下法、温肾回阳法、攻逐水饮法、化气利水法、温阳利水法、育阴利水法等,独具匠心.确有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承气汤属下法的要方,临床运用多以便秘为主症,前人甚至认为大承气汤的适应证需"痞,满,燥,实,坚全俱者"。为纠正大承气汤的运用必伴有大便秘结的线性思维,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涉及到大承气汤的原文进行梳理,总结张仲景运用大承气汤的常法辨证思维与变法辨证思维。同时,全面搜集仲景已降的古今医案,对大承气汤的非典型运用进行分析,探索大承气汤的内在病机。该方属清剂、降剂、泻火之剂,有通腑、泄热、逐湿之功,大承气汤之峻下热结,应突出热结中的"热",即以通腑的手段达到泄热的目的,阳明实热证即可作为大承气汤活用的指征,不必凿求于便秘之一端。  相似文献   

20.
夏永良认为治病当以辨证为先。瘾疹、尿浊、小儿上感、不寐、耳鸣、妇女痛经等内外妇儿疾病,皆由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而生。谨遵异病同治之法,予调畅气机之方。升降散,以调畅气机为首要功能。气机畅,五脏和,则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正能胜邪,其病乃愈。根据临床实际病情变化,兼以凉血、疏风、退热等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临证用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