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尤建良教授善用中医药治疗大肠癌,运用守中调气、通腑攻下、清热解毒法以及与化疗有机结合,改善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  相似文献   

2.
尤建良教授善用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原则,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尤建良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探索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恶性肿瘤规律.提出先肝缓急,后脾治本;利胆退黄,消瘤散结;降逆化饮,补消并举;配合化疗,减轻毒性等观点,对于临床辨治胆道肿瘤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简介尤建良主任中医治疗鼻咽癌的经验,以期更全面地认识鼻咽癌,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特点及病案举隅等方面,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总结尤建良主任鼻咽癌治疗经验。[结果]尤建良主任认为,鼻咽癌属中医学"鼻渊"、"失荣"、"上石疽"等范畴,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大致可分邪毒肺热、肝郁痰凝、气滞血瘀、阴虚火旺、气血亏虚5型。尤主任根据辨证,从润燥并济、攻补兼施、多管齐下等角度入手,灵活选方用药,随证加减变化,以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缓疾病进。所举病案患者,在鼻咽癌放化疗后,以益气养阴为大法随症加减治疗,现症情平稳。[结论]尤建良主任对鼻咽癌的病因病机认识分析切合中医辨证大法,诊治亦具独到之处,整理尤建良主任治疗鼻咽癌的学术经验,有助于临证实参,值得进一步总结学习。  相似文献   

5.
李志刚教授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医病机(如肾虚髓减、督脉不畅、脑神失常)和西医病机(如血脑屏障损伤、肠道菌群紊乱、自噬功能障碍、神经胶质细胞活化),提出治疗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通督启神”针法,以人中、印堂、百会为主穴,行通督之法,奏启神之效。在此基础上结合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诸多症状与并发症,形成独特的配穴体系,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人总结李志刚教授应用“通督启神”针法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医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两则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6.
秦国政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泌尿男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2 0余年 ,临床经验丰富 ,对前列腺疾病治疗有独到之处 ,其主张治疗应从“瘀”入手 ,临证以“通瘀”为大法。余侍诊左右 ,深受教诲 ,现将其运用“通瘀”法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 淋菌性前列腺炎宋某 ,男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常诱发其他疾病和意外,王敏教授是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贵州省名中医,临床近40年,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时主张调理气机升降,辨证采用“通”之大法.认为通之之法,各有不同,非泻下以为通,舒肝理气、清热化湿、养阴温阳均可使之通.本文王敏教授以枳术丸治疗功能性便秘为例,试论王敏教授以通为用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医“通因通用”源出于《索问——至真要大论》。一般而言中医对通泄的病症采用固涩的方法治疗,但对某些现象是“通”而本质是瘀热的病症不但不能采用温补固涩的方法治疗,相反要用通利泄热的方法,这种治法中医称“通因通用”。“通”可去滞.“通”可泄热.这就是中医的反治法。本人在临床中运用“通因通用”之理论指导,采用方便、快捷的西药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收效甚佳。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整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整理唐旭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通降论,脾胃病,名老中医经验董建华教授的"通降论"学术思想,是其治疗脾胃病证乃至内科杂病经验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在中医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董老临床治疗脾胃病证,尤其是...  相似文献   

10.
笔者分别从病因病机,辨病辨证、遣方用药、内外合治等方面总结丁彩飞名中医治疗痛经经验。丁彩飞教授认为痛经的病机在于“不通则痛”与“不荣则通”,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分别从虚、瘀论治,调和气血冲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蔡慎初教授认为气虚气滞,邪热瘀结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中医病机,故临床以益气理气,清热活血为治法,强调补中求通、疏肝和胃、寒热平调、调气和血,自创“治萎化异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 作者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和“痛随利减”的规律,临床运用“化瘀通腑”法,治疗急性胰腺炎273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医辨证分为三型: ① 肝郁气滞型; ② 脾胃实热型; ③ 肝胆湿热型。  相似文献   

13.
李莲英 《大家健康》2017,(12):90-91
李爱民教授从事中风病研究40多年,十分重视中风病证治规律的研究,早期对数百例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其指出患病原因在于风、瘀、火、虚与痰,外加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病发后表现出“邪实”症状,例如血瘀、阳亢以及痰盛,“本虚表实”为患病根本,疾病急性期“痰”为关键矛盾,恢复期特别强调“瘀”.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中风中成药:通脑鼻剂、脑栓清胶囊及恢复期痰瘀证型自创自拟通脑活络汤,并且在临床中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整理、总结李爱民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对李教授自拟通脑活络汤治疗中风展开有关临床探究,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通过收集医案资料、老师的论文与跟师侍诊等形式,对李爱民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归纳以及阐述.李爱民教授师承名家,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中医功底扎实,因此对其学术思想精髓和经验体会予以总结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导有积极意义.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旨在将老师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下去.由于李爱民教授推崇的经验方剂为自拟通脑活络汤,而本次经临床实验证实此方剂在治疗中风方面存在一定的价值,适用于临床相关病症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心痛”范畴。中医认为“心痛”的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居多;标实以血瘀多见。临证中运用寓通于补,以补为通的原则,以益气养阴活血的中药辨证治疗,较单用活血化瘀中药效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周岱翰教授,在对中医肿瘤学理论体系的发掘和系统认识有一定建树。周岱翰教授革新了中医肿瘤病名,提出肿瘤病因的“癌毒”致病及“伏气”致癌学说,归纳肿瘤病机为虚、瘀、痰、毒;治疗上首倡“带瘤生存”,将辨证与辨病结合,重视“治未病”,提出采用中医疾病预后学指导临床,主张用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指导中医特色疗法及西医手术、放疗、化疗、微创、靶向等具体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以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综合治疗,系统传承、创新中医肿瘤学术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总结与传承中医血液病学领域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创新研究与转化平台已对周霭祥等15位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本文由传承弟子对柯微君、戴锡孟、陈安民、麻柔、李建华、蒋红玉6位教授的临床诊疗经验与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其中,柯微君教授衷中参西治疗血液病,强调辨明邪正关系,掌握病证演变规律;戴锡孟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以肾虚为核心确立治则,率先应用六神丸治疗白血病;陈安民教授提出血液病治疗的“四维生血”“六合共治”理论;麻柔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辨治血液病,率先应用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李建华教授提出再障“酶损伤在先的发病机制”新假说,构建了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蒋红玉教授提出再障中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兼证论治相结合的“三辨论治”及防发变复三级预防治疗新模式。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经验传承与创新的共荣体,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传承与创新体系,培养和提高中医血液病学后备人才的综合诊治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哮喘的反复发作主要责之于“宿痰”伏肺,治疗多从化痰着手.韩新民教授认为,“瘀”亦是哮喘难以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痰瘀互结是哮喘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并于2003年提出了“活血通腑法是治疗哮喘发作期的重要法则”的学术观点.对此学术观点从临床、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痰瘀关联、肺肠相关的机制,证实了“哮喘必当活血通腑”是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有效治疗法则之一.通腑能够急折哮喘危重之病势、化瘀可以去除哮喘之病根,对于控制哮喘发作及反复,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导师徐艳玲教授依据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和"六腑以通为用"理论,运用通腑之法,辨证治疗肺热咳喘症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起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是结合针灸、推拿、药浴、敷贴等多种中医外治技术的极具中医特色的临床诊疗流派,善于使用针灸、推拿等技术诊疗疾病。一代宗师刘冠军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以"外通经络、内调脏腑"为主要的学术思想,形成了流派的理论基础;纪青山教授等推陈出新,完善理论,促进了流派的发展与传承;王之虹教授等拓展手法内涵,丰富诊疗体系,开展机制研究,使流派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创建于建校初期,并于1981年和1991年分别被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为国家教育部“国家理科基础与人才培养基地”中医诊断学名牌课程建设单位,先后为全国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单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证候病理生理三级科研实验室、中医藏象理论研究室单位。2003年度中医诊断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在原学科带头人杨维益教授、季绍良教授的带领下,学科形成了高学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本学科现有教师10人,年龄结构50岁以上1人,40-49岁5人,30-39岁3人,30岁以下1人;职称结构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1人;学位结构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博士在读1人,具有硕士学位者2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教师梯队;二名教师获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荣誉称号,一名教师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本学科有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方面形成特色,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证候动物模型,通过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次,揭示常见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在病证相关性研究方面,对证候在疾病中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及症状与证候相关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整理与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并引入实验室指标,研究常见中医证候的规范化与客观化。“中医证候学”被确定为“十五”“211工程”重点项目,以带动本学科的发展;各研究方向由项目团队成员王天芳、梁嵘、李峰、李宇航、顾立刚等教授牵头并均有相应的科研项目为支撑,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