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鼠肠道寄生蠕虫的区系调查中,发现 LACA系小鼠感染有大量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为此用灭绦灵和丙硫苯咪唑对小鼠短膜壳绦虫进行了驱虫试验。材料与方法1.药物选择灭绦灵(氯硝柳腰,Niclosamide,Yomesan,Cestaid mensonil),系上海第十一制药厂出品,  相似文献   

2.
在开放环境饲养条件下,实验用小鼠所感染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干扰试验结果。某些寄生虫可使人致病,具有公共卫生意义。我们对杭州市5个单位繁殖饲养的3个品系小鼠肠道蠕动感染情况作了调查。现将结果简报如下。材料与方法昆明系小鼠取自浙江医科大学动物室、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动物室和浙江省药品检验所动物室,鼠龄3-7个月,共60只;NIH小鼠取自浙江医学研究院动物所,30只,鼠龄1-2.5个月;BALB/c小鼠取自杭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沈阳市普通级昆明小鼠寄生虫感染情况,对市内不同区5个单位的小鼠肠道内寄生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短膜壳绦虫(小肠及结肠),隐藏管状线虫(盲肠)及四翼无刺线虫(结肠)。感染率在95%~100%,而三种分别的感染率为30%~70%、53%~100%及40%~100%。  相似文献   

4.
用MCMV-Smith株实验感染昆明系和CBA系小鼠,两个品系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死亡率和病理改变。昆明系十分易感,而CBA系有抵抗力。对感染小鼠的领下腺、脾脏和肾脏进行病毒分离发现,颌下腺是MCMV分离的最可靠器官,感染7天后即可分离出MCMV,病毒分离时间达感染后70~105天,分离率约70%,而脾脏和肾脏的病毒分离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5.
鼠三毛滴虫是大、小鼠及地鼠共通的肠道寄生原虫类,在开放条件下饲养的鼠群中,其感染率高达100%。本虫的确切诊断方法是粪检原虫,作为辅助诊断方法,在藤原公策等(1977)编辑的《实验小动物传染病》一书中,曾简要提到本虫与感染小鼠血清混合时,其后鞭毛相互缠绕在一起形成凝块,同时附有反应初期(5')和中期(30')的图片,这意味着凝块现象系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本文就此作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昆明系小鼠在我国饲养数量大,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研究以及生物制品的检定。根据标准化要求,巴斯德氏菌是小鼠微生物学品质控制指标之一。小鼠对巴斯德氏菌都很易感,其中亲肺巴斯德氏菌对小鼠偶尔可引起肺炎和结膜炎,且常以潜伏形式存在,改变小鼠生理功能。据Naoko Kagiyama等报导,在开放饲养的近交系基础群小鼠中亲肺巴斯德氏菌的感染率可达31.6%。我国小鼠中该菌的感染及在体内分布情况未见报道,本研究组以昆明系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良加滕氏法对2352名中小学进行肠道蠕虫感染状况调查,同时对受检学生测查Hb及作相应健康知识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中小学肠道蠕虫感染率为8.54%。且在性别、城乡、不同年龄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蠕虫感染与贫血及相应健康知识之间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生理盐水直涂三片法,对腹泻患儿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腹泻患者肠道蠕虫感染甚为普遍,共检出虫卵5种,总感染率为53.95%,提示肠道蠕虫感染与腹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1988年5月—1990年4月,对鸡泽、大名两县7个自然村自然人群进行人体肠道寄生虫调查,粪检4254人,感染率为71.18%,查出人体寄生虫12种。其中蠕虫5种、原虫7种。蛲虫感染率48.37%、蛔虫32.44%,溶组织内阿米巴、鞭虫钩虫和贾第虫分别为12.06%、0.28%、1.27%和8.13%。蛲虫和蛔虫感染农村高于城镇;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年龄分布中,蠕虫以20岁以下、原虫以20岁以上感染较高。本次与1958年省站在我区的蠕虫调查结果比较,感染率明显下降;原虫调查乃为首次。  相似文献   

10.
在疟疾实验中,需要使用对疟原虫敏感性较高的小鼠。SMMC/C 系小鼠为本校动物所培育由昆明株小鼠近交繁殖的纯系小鼠。本实验以 SMMC/C 系小鼠为实验动物。对约氏疟原虫(Plasmoclium yaelii)。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ANKA 株子孢子感染及输血感染的敏感性分别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正> 肠道蠕虫(蛔虫、钩虫、鞭虫等)感染度高,对少年儿童的危害大。为了系统了解我县肠道蠕虫的感染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9年10月份对我县进行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现况流行病学方法和实验室检测,调查甘肃省武都县7个村庄人群肠道寄生蠕虫的感染状况。方法根据生活水平、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等选择武都县的7个自然村,使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肠道蠕虫虫卵。结果在7个村庄总共调查了673人,其中12岁以下儿童占总调查人数的肠道蠕虫感染率为44.7%,蛔虫感染率为41.2%,鞭虫感染率为10.0%,蛲虫感染率为3.6%,蛔虫和鞭虫混合感染率为6.8%。结论人体肠道寄生性蠕虫在武都县一些农村地区的感染率还比较高,肠道蠕虫感染程度与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卫生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肠道蠕虫感染(Intestinal worms)是学生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幼儿及青少年是肠道蠕虫感染的高发群体。常见的蠕虫感染主要包括蛔虫病、日本血吸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绦虫感染等[1]。肠道蠕虫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器官造成损伤,还较大程度地限制了人体营养的吸收,病情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茂名市农村中小学生肠道蠕虫病流行情况,评价综合防治效果,减少常见肠道蠕虫感染和发病。方法采用定点监测,定期集体服驱虫药驱虫。结果肠道常见三种蠕虫(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由1993年未进行集体驱虫治疗的62.94%、3.95%、11.85%分别降至2004年的9.58%、0.76%、1.62%。结论通过采取以预防为主,定期驱虫相结合,茂名市农村中小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作者观察了CBA系和昆明种小鼠实验感染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Smith株后,其颌下腺细胞内病毒包涵体的出现和病毒分离情况。结果表明,核内包涵体的持续存在时间因品系而异,在昆明种的持续时间较CBA系长;核内包涵体与病毒分离的阳性率不完全一致,两者符合率为69%(33/48)。并以颌下腺出现病毒包涵体为指标,观察10个品系不同鼠龄共231只小鼠的MCMV自然感染情况。发现包涵体的阳性率与品系有关,远交系的高于近交系;且与鼠龄有关;老龄淘汰鼠,21.7%(15/69);5~7周龄鼠,12.0%(9/75);3周龄前乳鼠,5.0%(3/60);尤以孕鼠为最高 (29.6%,8/27)。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成年昆明种小鼠对实验感染人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敏感性。方法在实验条件下,用A组人Wa和恒河猴SA11株RV感染成年昆明种小鼠,观察小鼠的临床反应和排毒情况。结果成年昆明种小鼠感染Wa和SA11RV第二天后出现明显的临床腹泻症状,第四天达到高峰;至少在感染后连续6天的动物大便中可检测到较高滴度的RV抗原。结论成年昆明种小鼠对RV感染有很高的敏感性,可做为动物模型,在RV感染的药物治疗效果评价和疫苗保护性效果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笼群养猕猴肠道蠕虫的多年药物驱治和采取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猴群中肠道蠕虫的感染率从71.52%下降到1%,猴群中寄生蠕虫的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SSB系小鼠系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从封闭群“昆明系小鼠”中培育的白化近交系小鼠。于1984年初,在开放饲养环境中培育至第21代(F_(21))(简称CV-SSB)。在1985年,通过对F_(23)孕鼠剖腹取胎,在塑料薄膜无菌隔离器内培育成功无菌级SSB系小鼠(GF-SSBF_(23+1)),并建立核心群。1987年,在无菌级F_(23+7)的基础上发展了清洁级SSB系小鼠(CL-SSBF_(23+7+1)),并建立核心群和扩大繁殖群。本文对上述3种微生物学级别的SSB系小鼠核心群就其生长和繁殖性能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肠道寄生虫感染是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尤以肠道蠕虫感染率极高,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身体健康。根据“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的通知,海南农垦从1993年起,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集体服药驱虫工作。为了解农垦中小学蠕虫感染率和驱虫效果,1993年对海口和桂林洋农场两地部分中小学生进行肠道蠕虫感染调查。2000年10月又对东平农场、桂林洋农场部分中小学蠕虫感染率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人芽囊原虫(B.hominis)人工感染昆明小鼠后在肠道内寄生、自然病程和治疗情况,观察肠道内环境对其寄生的影响。方法:从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培养人芽囊原虫,昆明小鼠分为接受免疫抑制剂处理组、非免疫抑制剂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经口人工感染不同数量的人芽囊原虫。感染后第2天粪便检查观察感染情况,感染第6天处死各组2/3实验鼠,各肠段分别取肠内容物涂片镜检虫体寄生情况,观察各段肠腔内环境(pH值、肠道菌群)。观察剩余实验鼠的自然病程,2周后对未愈小鼠给予甲硝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粪便检查人芽囊原虫检出率为83.3%(75/90)。剖杀后观察pH值在6.5~7.5的肠段有虫体寄生,回盲部(pH7.04±0.16)和盲肠(pH7.1±0.15)部位多见,主要寄居在肠腔和/或附着在肠粘膜表面。各组实验鼠肠道菌群没有差别。68.4%(13/19)的剩余阳性实验鼠多在7~10天内自愈,2周后仍未愈者甲硝唑治疗100%(6/6)有效。结论:人芽囊原虫主要寄生在小鼠回盲部的肠腔和粘膜表面,肠道pH值对人芽囊原虫寄生有影响,甲硝唑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