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秀献  王伟  邵一 《四川中医》2009,27(6):75-76
化疗后血细胞减少,尤其是白细胞减少在肿瘤内科极其常见。根据临床表现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等,亦有合并热毒内盛者。临床以升血方为主辨证施治,确能收到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它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而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增加而引起,发病机制未明。西医主要以皮质激素和脾切除为治疗手段,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但均未能使ITP的疗效有较大的提高。祖国医学无此病名,多数学者将其归人“血证”、“发斑”。“虚劳”范畴。现将近年来ITP的中药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对以后的治疗有所裨益。1病因病机ITP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血热妄行、气不摄血、阴虚内热、脾肾阳虚、气血两虚、瘀…  相似文献   

3.
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虚阴虚为发病之本,热、毒、瘀为发病之标,并作为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互为因果,贯穿整个病理过程。基于对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扶正补虚、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法,辨证运用仲景“大方”的独特治疗理念和思路,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 cytopenicpurpura ,ITP)是一种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阐明 ,一般认为与免疫有关 ,同祖国医学书籍中记载的“肌衄、“发斑”相似 ,属于中医“血证”的范畴。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医中药治疗ITP有较好的疗效 ,现就临床治疗该病的现状作一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治疗ITP提供思路和方法。1 病因病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主要是热、虚、瘀。热包括热、火、毒 ;虚包括肝肾不足、脾虚不摄、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瘀包…  相似文献   

5.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是临床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本病病程长、难治疗、易复发,西医治疗短期疗效显著,但副作用较多,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本文将该病归纳为气血亏虚、阴虚内热和脾肾阳虚等主要证型,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孙广仁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781-1782
讨论了精虚、血虚、津亏、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主症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此“六虚”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有相对独立的临床表现。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都属气虚范畴:阴虚实为阴气不足,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不足;阳虚实为阳气亏虚,而非气虚;阴阳两虚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若阴阳两虚是对等的,即是气虚;气阴两虚和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7.
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为消渴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中医“肾消”、“尿浊”、“虚劳”等范畴。对其病机认识多倾向于本虚标实之说,早期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随病程进展多阴损及阳、瘀血浊湿为患。基于长期跟师实践,笔者认为“消渴肾病”不论其病处何阶段,均存在“阴虚为本”格局,  相似文献   

8.
王缘  潘涛 《河南中医》2013,33(6):838-840
高血压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瘀、虚等,病位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常见“阴虚”与“阳亢”并存,可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四型.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RAAS系统、血管内皮功能、靶器官损害等皆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滋阴潜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水生 《江苏中医药》2004,25(11):53-54
阴虚阳亢证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理类型,阴液亏虚、亢阳上扰是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既有亢阳上扰“上实”的症状、又有阴液亏虚“下虚”的症状,滋补阴液、平肝潜阳是其基本治法,天麻钩藤饮、三甲复脉汤、建瓴汤是其常用的方药。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消渴”范畴,是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多种因素所致。发病隐匿,缠绵难愈,病情多变,其病机过程通常表现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辨证施治对于改善症状、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证治法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上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血热、脾虚、阴虚、气血两虚 4型 ,以《血证论》治血 4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和“存得一分血 ,便保得一分命”之说为准则。以凉血止血之四生丸为主方 ,再根据其证型分别以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阴清热、益气补血等治之 ,在临床上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阴虚证作为慢性难治病的常见证候,常以复合证形式存在,是疾病迁延难愈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对阴虚火旺、阴虚阳亢、阴虚动风、阴虚夹湿、阴虚痰阻、阴虚血瘀、阴虚水停、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阴虚复合证的形成机理、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表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挖掘周郁鸿教授辨证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症-药规律。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17例,共1 102诊次临床资料,对包括主要症状、中医证候、中医治则治法、舌象、脉象及患者症-药关联几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结果周郁鸿辨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证候依次是气阴亏虚、气血失和、肝旺脾虚、阴虚火旺、血热动血、气血两虚、阴虚血热证等,主要治则依次为益气滋阴、和血宁络、调肝扶脾、滋阴降火、清热凉血、补益气血、滋阴凉血等。结论周郁鸿教授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主要为虚(气阴亏虚、气血两虚)、郁、热(虚火灼络,热毒伤络)及瘀为主,治疗上以益气滋阴、补益气血、调肝扶脾、和血宁络、滋阴凉血及清热凉血为主。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其发病多由糖尿病神经病变累及支配膀胱及尿道括约肌神经引起的并发症,占糖尿病患者的40%~80%。其主要表现为:排尿间隔逐渐延长,随着病变进行性加重。最终发生逼尿肌失代偿,逼尿肌收缩无力,可出现排尿用力,尿线无力,排尿不净,尿潴留及溢出性尿失禁,伴腰痛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属“淋证”、“癃闭”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进一步发展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简称ITP) ,是由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常见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衄、血尿、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属中医血证、紫斑范畴。近年来 ,ITP的治疗中医、西医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就有关ITP的治疗情况作一概述。1 发病机理1 1 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个方面 ,各种原因所致血证 ,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归为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杨宇飞[1]等认为 ,本病的病机特点以肝脾肾三脏虚…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其产生的直接病因是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气机郁结;素体阴虚,劳欲过度。气阴两虚、燥热内盛是致病的关键,以气阴两虚、精气亏耗终致阴阳两虚为本,燥热内盛、痰瘀阻络、血滞脉内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阴虚为本,脉络瘀阻为标,二者互为因果;其病变主要在肺、脾、肾三脏,且三脏常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个以血小板减少和出血为特点的常见出血性疾病。本病属于中医“血证”、“肌衄”、“发斑”、“葡萄疫”的范畴。中医治疗本病有独到之处,不仅具有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可靠的特点,而且对西医西药治疗无效的病例也有较好疗效。近年来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报告颇多,现将部分疗效肯定的文献综述如下。一、辨证施法以往,用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治疗本病,其分型常只限于火热炽盛、阴虚内热和脾气虚衰等三个证型,多年来无明显进展。这种分型治疗方法,虽  相似文献   

18.
阴虚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阴虚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上海200032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戴豪良陈德明,周月明,陶福兴陈泽霖,华德懋,朱顺娟主题词肺肾两虚/血液,氨基酸/分析中医认为阴虚体内缺少某些“精微物质”,患者又多见消瘦和舌苔剥脱。因此。研究阴虚患者体内的...  相似文献   

19.
任莉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3):214-215
以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造血系统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临床常见皮肤瘀斑、乏力头晕、耳鸣目眩等症状.虽然其西医发病机制各异,但中医学多归属“虚劳”或“血证”范畴,辨证以“脾肾亏虚”为主,治疗大法不离补脾益肾,兹撷验案二则,佐证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虚火"浅析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07,27(2):10-11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虚火论》将虚火分为“阴虚有热”和“阳虚有热”两类。诸多医家分别从理论上对“阴虚之虚火”、“阳(气)虚之虚火”进行探讨,认为:阴虚之火是阴虚失敛,阳无所附,妄动而成,为“阴虚火旺”;阳(气)虚之火是因阳气亏虚至一定程度,阴盛格阳,阳气虚散而成,属“阳虚失位”。并就其临床表现逐一鉴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