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近十年有关艾滋病病因病机的文章进行归纳,发现艾滋病病因病机主要有疫毒说、伏邪说、湿温说、虚劳说、气虚血瘀说等。通过研究认为:艾滋病是由特殊疫毒侵入人体,渐进性消耗人体三焦元气,引起多脏腑虚衰,气血阴阳逆乱,气虚血瘀,湿聚痰凝,日久导致阴阳离决,元气耗竭而亡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病毒性质具有疫、毒、湿、热特性,致病特点具有伤元气损脏腑性、顽固性、复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艾毒伤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长期临床实践、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系统文献为基础,提出了艾滋病艾毒伤元的病因病机假说。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疫病,艾毒是其直接病因。艾毒是一种疫疬之邪,其性质兼有湿、热、毒、疠等病邪特征,以湿热为主;艾毒直接损伤并渐进性地消耗人体元气,最终导致元气耗竭而死亡,伤元是艾滋病的基本病机;培元解毒是艾滋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3.
银翘散为主方治疗艾滋病外感发热之属于卫分证者具有良好疗效.临床此病证具有毒、湿、热、风等病邪的特点,并且常常具有内虚的表现.治疗应内外兼顾,清热解表兼补虚培元,处方宜当随症加减.笔者结合临床论述了艾滋病外感发热卫分证的病因病机.艾滋病外感发热的主因是艾毒,艾毒入侵人体,不断地戕伤元气,元气日衰,则脏腑之气日亏于内,又加...  相似文献   

4.
贾祥罗  何琦 《光明中医》2010,25(4):602-603
艾滋病症状期的病因是艾毒和伏毒,艾毒是导致元气损伤、伏毒入侵的主要原因,伏毒是艾滋病症状期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直接原因,艾毒损伤元气,引动伏毒入侵是艾滋病症状期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5.
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调查表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艾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讨论总结的形式,对长期工作在防治艾滋病一线的15名中医药专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专家认为艾滋病的最常见病因为疫毒、湿毒、湿邪、热邪;临床常见病机为元气亏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病邪侵犯部位出现较多的依次为脾、肾、肺、胃、肝。结论:艾滋病系湿热疫毒之邪为患,艾滋病疫毒为直接致病因素,艾滋病毒邪直伤本元之气为其主要病机特点,病变部位以脾肾为主。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期的艾滋病临床实践经验与国家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重大专项——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项目的实施,项目组提出并验证了"艾毒伤元"的艾滋病发病学说,"艾毒"是致病因素,"伤元"是基本病机,在元气损伤的过程中,湿邪始终贯穿其中,且因于"同气相求"的中医理论演绎出艾滋病更易发于湿邪体质的人体。  相似文献   

7.
刘震  李勇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501-2503
近年,中医治疗在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该文从疫毒是艾滋病主要致病因素以及“疫毒侵袭,正气虚损”是艾滋病的病机关键人手,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治未病”理论和“扶正祛邪”在艾滋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频次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候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疫毒侵袭人体致病及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表明乙肝病毒侵袭人体为病,与人体正气的盛衰及湿热疫毒的强弱关系密切,其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取决于侵袭人体疫毒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正邪交争、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最为合适,属“疫毒”范畴。“艾毒”之“艾”取自艾滋病病名,艾毒之“毒”,包括疫之为毒、邪之甚为毒,邪结化毒、致病特点与“毒邪”相符等内涵。艾滋病的中医病名称为“艾劳”较符合客观实际。“艾劳”归外感类,属“疫病”范畴。“艾”取自艾滋病病名,“劳”为虚劳,明确了艾滋病元气亏虚、五脏气血阴阳俱虚的基本病机,并有病深难治、预后不良之义。  相似文献   

10.
《难经》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在HIV/AIDS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 近 10年艾滋病中医研究概况近 10余年来 ,中医对HIV/AIDS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特别是在用于艾滋病治疗的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有效成分的开发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表明中药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具有很大潜力[1] 。运用中医理论研究HIV/AIDS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 ,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多数学者认为 ,本病系感受疫毒———温毒湿热之邪 ,稽留于三焦或伏于血络 ,而其发病和发展更取决于人体精气或元气的盛衰。一旦人体正不胜邪 ,则潜伏的疫毒萌动鸱张 ,由里而发 ,流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现代医学认识到肠道淋巴结艾滋病毒(HIV)感染在艾滋病(AIDS)的发病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参考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从肠道论治AIDS的思路.认为AIDS的中医病位在肠道;疫毒侵肠为AIDS的病理机制之一;治疗AIDS时,在补益五脏精气的基础上,应重视清理胃肠道内的HIV邪毒,以提高AIDS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肺系病缓解期临床症状轻微或隐匿,但忽视缓解期的治疗,易造成疾病反复发作,最终导致其病理和生理功能难以逆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毒邪理论来研究肺系病缓解期的诊治工作,对于延缓病程进展,减少反复发作次数,改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吕文亮 《世界中医药》2020,15(2):125-128
基于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进行解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NCP)是急性传染病,大部分患者初期以身热不扬、咳嗽、乏力、纳差、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该病属于疫病范畴,主要病性为湿毒,属于中医的疫毒,可称之为湿热疫毒。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本病是时疫流行的疾病,需要与当令的"四时温病"病证相鉴别。立足点要针对"湿热疫毒"的病理表现及特点,离开了"湿热疫毒"就离开了主要病因。因此,早期虽然有寒湿阻滞,但寒湿化热是常态,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住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指南从广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利用中医药促进患者康复几个方面在第一版基础上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特点,为中医干预和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医证候量表收集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4月3日北京市小汤山定点医院收治的北京市境外输入轻型及普通型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中医证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观察不同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其病机演变规律。结果:41例患者中医临床证候表现依次为咳嗽、发热、流涕、咽痛、鼻塞、胸闷、乏力、脘痞、头痛、咳痰。舌质主要见红舌和淡红舌为主;舌苔主要见白腻苔、黄腻苔、薄白苔;脉象主要见滑脉、数脉、濡脉。中医证型依次为疫毒袭肺证、湿邪郁肺证、风热犯卫证、湿阻肺胃证。结论: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疫毒袭肺证最为常见,病邪以湿邪为主体,但易化热。  相似文献   

15.
依据温病学理论,手足口病发病正值夏季,湿热当令,湿热之体,外感邪毒,内外合邪,湿热壅盛,熏蒸肌表,伤及营血,其病乃成。其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病机为湿热瘀毒,熏蒸肌表,病机转变的关键在于瘀毒,治疗当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笔者仅就临床运用温病学说指导手足口病的治疗浅谈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病因为“疫毒”邪气,以燥、热、毒兼湿为病机特点,疑似病例及发病初期的大致病机为燥热伤肺兼湿困于脾。荆门市中医医院专家组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全面考虑本地区天时气候、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拟定了具有良好预防及疾病早期治疗作用的“十味清瘟汤。”本方集治未病、解疫毒、防传变、保胃气四法于一体,熔伤寒治法与温病治则于一炉,具有益气固表、清泻肺热、燥湿健脾、扶正祛邪之功效,在荆门地区疫情前期发挥了重要的预防和部分治疗作用,面对目前依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本方仍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结合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特点探讨湿毒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湿毒具有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特点相似。基于湿毒角度,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肝、脾、肾三脏共同影响着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探讨其辨证论治方法,应针对湿毒所致并密切结合调整三脏功能入手,故健脾利湿化毒疗法应贯穿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始终,以此选药组方,以求治本。  相似文献   

18.
在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的《洞天奥旨》中,记载了疮疡病的阴毒证。陈士铎认为肝肾两脏之阴火耗血伤津,滞涩成肿,是阴毒疮疡发生的主要机制。陈士铎治疗阴毒的原则重在遏制阴火之势,辅以顾护胃气,方能化解阴毒。在临床实践中,陈士铎之遣方具有以人参、黄芪为主,大剂补中的特点;在用药中阐发金银花"纯补"的特点,将其作为治疗阴毒疮疡之要药。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关于疮疡阴毒证的论述,对于当代外科、皮肤科等相关领域的中医治疗均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艾烟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历史,具有祛毒、驱邪避秽、温经驱寒、扶阳升阳等功效。该文通过综述艾烟防疫毒的临床应用、机制以及存在问题,发现艾烟可有效抑制引发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具有杀菌、抗病毒及增强免疫力的药理作用,在防病保健及预防瘟疫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建议后续应重视艾灸诊疗室的空气质量,建立一套完善、统一的空气卫生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同时,应加强艾烟的临床安全浓度范围研究,有效规避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充分发挥艾烟扶正祛邪、回阳防疫的功效,为艾烟合理规范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