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指出,无论是外感伤寒还是内伤杂病,都可能出现眩晕证候。仲景称之为"眩"、"冒"等。张仲景所论述的眩晕多与阳气有关。如阳虚水泛,阳气被郁,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盗汗识辨湖北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盗汗/中医病机,盗汗/中医药疗法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为仲景《伤寒杂病论》汗证辨治精华之一。文中有四处论及盗汗之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分见于《伤寒论》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伤寒杂病论》及相关研究医籍为蓝本,对《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头痛证治条文进行梳理,涉及表证头痛、半表半里证头痛、里证头痛、表里同病头痛。治用解表、清、泻、温里之法,表里同病者,分清主次,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4.
高梓博  赵兵德  李永津 《新中医》2023,55(7):207-210
中医对痹证理论的详细阐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医学经验和医学实践,富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痹证理论。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类、治疗体系等的论述展开探讨,认为两部经典均将痹证归因于正气不足与外感风寒湿邪。《伤寒杂病论》对痹证创新性的辨证分类,为其诸多经方的创制提供了基础,并使其与《黄帝内经》的朴素分类与针药治疗相区别又各具特色。此外,《难经》也发挥了介导痹证理论自《黄帝内经》向《伤寒杂病论》发展的桥梁作用。以上均对后世医家理解和治疗痹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扶阳思想是蕴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这也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五脏之阳气是人体阳气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五脏阳气虚衰可直接或间接引发抑郁的相关表现。《伤寒杂病论》中有多种临床症状符合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综合其治疗方案,张仲景多从扶固阳气着手进行治疗。文章从《伤寒杂病论》的扶阳思想入手,探析五脏阳虚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明杰  黄淑芬 《河南中医》1996,16(5):270-272
对太阳病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探讨,认为太阳病内含杂病。从临床上看,太阳病不仅常见于外感热病初期,而且常见于许多杂病初期,故太阳病应包括太阳热病与太阳杂病两大类。《伤寒论·太阳篇》中多杂病,主要有外邪引发杂病宿疾、外感导致杂病、伤寒兼夹杂病、伤寒变生杂病等几类。伤寒方用治杂病并非是借用、移植和扩大应用,六经既辨伤寒又辨杂病,伤寒方既治伤寒、又治杂病。  相似文献   

7.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8.
《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由于兵火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这种看法一直流传至今,以致后来形成“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辨万病的总纲,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药治疗杂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若将其限定在外感病范畴,是不对的,故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9.
人以阳气为本的阴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宇铭 《光明中医》2008,23(12):1898-1899
阴阳之中是以阳气为主导,在人身之中是以阳气为本。从阴阳发生角度看,阴阳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因为阳气的运动,才能化生阴阳。本文从《易经》《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角度,论述人以阳气为本的阴阳观,以为阴阳的关系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历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之辨证法一直存在歧义的状况,本文首先论述《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法立足于阴阳,是仲景以阴阳为纲,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态进行阴阳分类归纳后,得出的六大疾病总纲。其次阐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属一体,其辨证方法均为三阴三阳之六经辨证。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非外感专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改名《伤寒论》以来,就被认定是与杂病无关的外感病专著,及至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又被认为是单论风寒性质外感病,于是《伤寒论》的范围愈来愈狭,对指导临床的意义愈来愈小,无怪要产生学了无用的错觉.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其六经和八纲结合的辨证体系,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随证治之的治则与因证制定的治法和方药,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指导意义.之所以被长期误作外感病专著,主要因循名失实.《伤寒论》的注释者尽管有数百家之多,但由于囿于书名,绝大多数仍局限于外感病,明明是外感夹杂杂病的条文,仍专就外感解释,无怪理欠圆通,牵强附会.虽然也有一些医家,对《伤寒论》中伤寒与杂病合论之旨  相似文献   

12.
王付  汤国祥 《四川中医》2000,18(6):16-17
通常认为辨太阳病本证即是《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而已。今揆度《金匮要略》中有关论太阳病本证内容,则知《伤寒论》中论太阳病本证仅是仲景论太阳病本证四大方面之一。所谓太阳病本证,即指太阳统摄营卫及筋脉受邪而发病的证候。果能从《伤寒杂病论》角度全面认识太阳病本证,方可免于偏失。于此试将仲景所论探析于次。1太阳营卫肌表证太阳营卫肌表证主要指太阳受邪,营卫与邪相争,病位在肌表的病理特征,其治重在解表散邪,燮理营卫。1.1太阳中风证:即感冒属外感风寒表虚证者。《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  相似文献   

13.
孙亚明 《光明中医》2008,23(12):2020-2021
学术界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内容的阐述,过去更多侧重于对病因、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论述,本文则重点从病位、动态诊断及临床拓展应用等方面加以进一步阕述,冀能藉此拓展、加深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理论的认识,为临床治疗黄疸及其他杂病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介绍杨运高教授运用《伤寒杂病论》温法的临床经验.杨师认为温法在《伤寒杂病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张仲景所强调的"扶阳气"精神贯通全书,温法就是其具体体现.《伤寒杂病论》温法包括:回阳救逆法、温阳化水法、温通心阳法、温中散寒法、温肺化饮法、温阳解表法等主要内容,文中附有病案5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桂林古木《伤寒杂病论》的内涵,充实方证内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分别与其他古本《伤寒杂病论》、宋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进行比较。结果:桂林古本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结论:桂林古本对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体系,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通阳祛湿法治疗湿痹、"小便不利"、厥证及痰饮病,叶天士继承仲景思想,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分消走泄法,从三焦给湿邪以出路,恢复阳气的通达与条畅,拓展了通阳祛湿法在外感和杂病治疗中的应用思路。本文对《伤寒杂病论》和《临证指南医案》中通阳祛湿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梳理,以资同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伤寒、温病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伤寒论》是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规律传变的,而《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阳"的层次,《温疫论》和《湿热论》邪入中焦的传变规律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阴"传变规律层次。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是经典著作,其对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转归、治疗皆有论述,但相对杂乱,易造成对风湿骨病相关治疗认识不足,不利于提高临床治疗风湿骨病的效果。基于此,先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出发,对现代风湿骨病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进而指出了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接着介绍了风湿骨病发展传变,为随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对风湿骨病发展传变的分析,引出了风湿骨病的治疗原则。最后,论述了风湿骨病的治法和方药,详细论述了《伤寒杂病论》中六经治疗风湿骨病各有专用药物,并对各专有药物的现代药理学做了相关描述,从而对后世诊疗风湿骨病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指导。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血瘀是发病的病理基础。发病传变过程中,正邪不争,邪随虚传,临证时应先辨阴阳;邪正交争,虚因邪生,临证时要考虑虚实变化;外感邪气,表里传变,治疗要预防表里传变;伏气反复,随时换气,治疗时要考虑截断伏气传变,结合四季气候灵活用药。治疗采用扶正祛邪、表里缓急以防止邪气深入的原则,用药攻补兼施,重视扶正。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界,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外感病,《金匮要略》是论内伤杂病,此观点已被多数医家所接受。但细读《伤寒论》全文,探究《伤寒论》方证治法,似觉此说法不妥,甚或是错误的。误导了医家对《伤寒论》的正确学习、全面理解和临证应用。有必要对《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正视听,准确辨证,灵活运用,提高疗效。1《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1.1脾胃虚寒的小建中汤方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腹中急痛,心中…  相似文献   

20.
三、《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的关系《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这两部书都是张仲景所著,同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是论述治外感疾患的,以三阳三阴,分六经为辨证提纲,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