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时温病,虽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大头瘟、烂喉痧等多种疾病的区分,但就这些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外燥热、湿热、温毒三类。据此分类,可易于掌握这些疾病间的共性、执简驭繁地辨治四时温璃。现予以分别论述。燥热类温病燥热类温病,亦可称为温热类温病,就是指不挟湿邪的温病,包  相似文献   

2.
以近代病理学观点探讨温病传变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所谓的温病是很多热病的总称,它包括春温、风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等。它们除在发病季节、病机及证候上有其特殊性外,在病理传变上则具有共同性。清·叶天士倡言卫气营血,吴鞠通创立了三焦分证之说,两者纵横交织,形成了温病辩证施治的特有体系——温病学说。近代医家大多赞同以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  相似文献   

3.
9 关于春温的病因问题关于春温的病因,教材提出了“春季温热病邪”的概念,并与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并列为四时温病的致病主因,认为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据此则春温应属新感温病,而不是伏邪温病了。然而教材在总论部分,多次提到春温为伏邪温病,在有关章节中论述春温的发病时又以“冬伤于寒”、  相似文献   

4.
正温病是指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温病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性分为瘟疫和温病,前人有"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的说法。例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临床特征来看传染性强,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属于中医温病的"瘟疫"范畴,但究其致病性质,仍不出风暑湿燥等病邪的范围。温病根据发病季节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根据发病类型不同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相似文献   

5.
四时温病是指发生在四季中的各种温病.一年四季,由于气侯的变异,产生的致病因素不同,加之人体随着季节的变换,机能状态和反应性也有所变化,因而产生的温病各不相同.根据古代医家的论述、主要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等,这些温病包涵了所有辨证属于温热性质的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以及其它有发热主证的疾病.本文从温病学角度,对各种温病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金元,日趋完善于明清。近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各有创建,可谓温病之大师。温病内容浩瀚,病发多见,类型繁多,有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除此尚有春温、伏温、寒湿、湿疟、湿痢、暑风、暑厥、大头瘟、蛤蚂瘟等,概括起来不下20余种,温病名称繁多而杂,对辨证和治疗均有不利。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执简驭繁,温病可以概括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其中近而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4种,对辨证施治均简单明了,凡属四时温病,均可包函其中。  相似文献   

7.
暑温与风温、春温、温热、冬温、温毒、温疫等诸证同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但由于暑温发病季节和特有的病征,又可与上述诸温病相区别。  相似文献   

8.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本章叙述内容有两方面:①温病的病因;②温病的发病。其中重点内容一是各类温邪的致病特点,二是温病的发病类型。一、温病的病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邪。这类病邪除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外,还包括“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而疠气、温毒实质也  相似文献   

9.
三、温病所包含的疾病从温病的內容进行分析,我們知道它包含了若干种急性热病。这在古人也已經有所叙述,如吳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第一条說:“温病者:有風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瘧。”吳氏指出温病有九种,而王孟英在“温热經緯”中又增加了若干种,如在“仲景湿温篇”中收入“湿家之为病”等条文;在“仲景疫病篇”中增入陽毒、陰毒、百合病、狐惑等疾病。  相似文献   

10.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金元,日趋完善于明清。近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各有创建,可谓温病之大师。温病内容浩瀚,病发多见,类型繁多,有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除此尚有春温、伏温、寒湿、湿疟、湿痢、暑风、暑厥、大头瘟、蛤蚂瘟等,概括起来不下二十余种,温病名称繁多而杂,对辨证和治疗均有不利。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执简驭繁,温病可以概括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其中近而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四种,对辨证施治均简单明了,凡属四时温病,均可包函其中。  相似文献   

11.
温指温病,瘟指温疫,都是温病学的名词概念。尽管温病学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如何认识二者关系,确定其性质、地位,至今仍存在分歧。从历史文献中看,争论主要有下面3种观点。一、以吴又可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温病即是温疫,温疫即是温病;从病性角度而言...  相似文献   

12.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传染病--温病的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明代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对温病的致病因素有了进一步认识,认为温疫的病因是非风、非暑、非寒、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致,对温病的治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笔者对温病学派探研甚勤,并有所心得,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中辨证论治温病的方法、特色及贡献.即温病初期,治宜疏利透达;温病中期,善用汗吐下三法;温病后期,注重养阴复液.  相似文献   

14.
《吴承忠老中医治温病经验》(刊于《新中医》1978年第2期)一文,简介吴老中医对温病的治疗经验,颇饶新义。今略谈我们的一些见解,愿与同志们共商,以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关于风温、春温、冬温的见解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别,吴鞠通《温病条辨》首卷即列:“温病者,有风温、有温  相似文献   

15.
试探《温病条辨》寒温合用治湿热病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按其性质有温热、湿热之分,温病中属湿热者固然多见,如风温(冬温)、春温、暑温、秋燥、温毒等;属湿热者亦不少,如湿温、暑湿、伏暑以及其他温病之挟湿者,均可归于湿热之类。尤其是在南方,湿热为患更多于单纯温热病。难怪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热性质的温病论述得颇为详尽,对其治法更是灵活多变,高人一筹,方法之广,是其他温病专著无以媲美的。细观其治法,大抵不越清温合用,寒(凉)温(热)药并举,一以清热,一以祛湿,从而达到湿祛热除的目的。兹就其配伍规律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整理古文献对瘟疫与温病的概念进行辨析,对现今瘟疫即为温病的观点提出质疑探究,明确了温病中具有传染性的部分——温疫,只是瘟疫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岭南医家认为岭南温病有不同于岭北温病的特点,提出温病为岭南多发病,岭南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导致岭南温病多湿多热,且较岭北为甚,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开发岭南草药治疗岭南温病。这种将温病经典理论与岭南地域特点相结合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温病经典理论的临床普适性,也有利于构建岭南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蒲辅周老师(1888~1975年)学识渊博,擅长治外感热病,对“伤寒”、“温病”、“温疫”各家学说有精深的研究,积累了六十余年的丰富临床经验。他既善于融会贯通“伤寒”和“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病和温疫各家之长,而对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辩》甚为推崇。蒲师常说:“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辩》”。  相似文献   

19.
"温",指疾病的属性具有温热性质;"疫",指疾病的流行."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疫学派即是以温疫立论,研究温病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术流派,其理论与经验对于温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且对后世温病学家影响甚巨,并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焕发出其活力.现就温疫学派的理论及辨治思路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学派形成于清代中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温病,其中也包括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温病——温疫。因为温病学派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且有温疫学派的研究可资借鉴,所以最终总结出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而形成了中医学领域内的新学科——温病学。其代表人物有叶桂(天士)、薛雪(生白)、吴瑭(鞠通)、王世雄(孟英)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