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东垣对脾胃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补土派"的创始人,著有<脾胃论>.<脾胃论>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因此深入探讨李东垣脾胃学说对于指导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7):485-488
脾与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书中皆有论述.到了南宋时代,医学名家李东垣深研 <内经>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写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医学论著棗<脾胃论>, 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为中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今遵<内经>和李东垣关于脾胃的论述,结合后世诸家之说,谈谈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脾胃学说的肤浅体会,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3.
冷治文  王鹏 《河北中医》2009,31(12):1884-1885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受法家革新思想影响,李东垣根据<黄帝内经>阴阳升降和生长收藏等理论,在继承洁古(张元素,字洁古)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内伤病之脾胃学说,"人以胃气为本"和"火与元气不两立"是<脾胃论>的主要学术观点,而"升降浮沉"是贯穿于<脾胃论>全书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4.
<脾胃论>曰:"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脉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临床上重视脾胃、调理脾胃是非常重要的,李东垣认为调理脾胃应从脾胃本身的升降、纳化、利湿等方面入手,凡是使脾胃升降协调、纳化健运、燥湿相济的方法属调理脾胃范畴,并非仅指"补益"而言."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调理之法不是直补,而是消除病因.保护脾胃助其运化,可以达到不治脾即可治脾,不补脾即可以补脾的目的,具体遣方用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5.
健脾胃法在治疗植物状态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之"惟益脾胃之药为切",这一见解对目前治疗植物状态的患者仍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医家李东垣所著<脾胃论>是其脾胃学说的代表作,其中"升清降浊"理论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理论至今对我们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宇锋 《中医杂志》2005,46(2):100-101
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是其为长夏湿热困胃而创的一首方剂,对夏月湿困脾胃和暑伤元气者用之尤宜,多用治暑邪干卫,身热、自汗、胸闷、便溏等症.  相似文献   

8.
<兰室秘藏>是李东垣的重要著作,在理论上与<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一脉相承,内容上则侧重于将脾胃学说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四库全书提要>日:"其治病分二十一门,以饮食劳倦居首,他如中满腹胀,如心腹痞,如胃脘痛诸门,皆谆谆于脾胃,盖其所独重也."因此,后世医家多从脾胃学说方面整理研究,虽然也认为"此书载所自制诸方,动至一二十味,而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但对其中某些独到的用药规律尚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研读<兰室秘藏>多遍,每有心得,今从当归及活血药在该书中的应用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李蒂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1917
"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东垣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定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等.  相似文献   

10.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临床上调理脾胃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关于脾胃学说,有耳熟能详的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等数种学说.但若追本溯源仍当首推仲景对脾胃的认识,如<古今医统>中说:"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张仲景著作中的脾胃学说,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有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本文拟从发病学、治疗学、疾病传变学以及护理学等方面对仲景学说中的脾胃理论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揭示仲景脾胃学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是补土派创始人,对脾胃学说独有发挥,影响深远.东垣认为多种致病因子导致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是脾胃病发生的常见病理,在此基础上还容易产生湿热和影响气机升降,使肾和膀胱受邪,导致小便不利.在<脾胃论>中提出"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  相似文献   

12.
自<内经>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脾胃的重要性在中医治疗思想体系中已得以建立,经后世张仲景承气在胃,李东垣升阳在脾、甘寒益胃、甘温健脾、苦寒降逆在胃、诸虚皆由脾胃等诸说的进一步的发展充实,使"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深入医者之心,调补后天安五脏法也为广大医者所青睐,但是不详查病机,妄用补腻药物造成气、痰、湿、食、瘀等病理因素滞留的情况在临床中也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13.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代表作,其学术思想重视脾胃,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而元气是一身之本.同时提出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把脾胃的升发之气喻为自然界的春夏之令,认为脾胃的升发正常,则精气才能上输心肺,滋养全身后转而下行肝肾,行秋冬之潜藏之令.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重视脾胃功能的同时还从脏腑整体观出发,扩充了中医理论的内容,并对中医心病也多有阐发。探讨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具体包括心痛、心胃痛、心腹痞及心神病变等,提出相关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为治疗中医心病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脾胃论>,是李东垣所创立的名方,主要用于气虚发热证,被公认为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故其退热机制一般只被单纯认为是补益脾胃,甘温而除热,然就其方药组成配伍及其临床应用分析,补中益气汤之除热机制也并非独有补益脾胃,甘温而除热,还可能通过影响其他机制而解热.以下再探其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人以胃气为本"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的主要学术思想,后世称他是"脾胃派"的创始人.李东垣认为脾胃为阴阳气血之根缔.现将其学术思想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主消化吸收,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称之为"后天之本".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在整个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李东垣在他的代表作<脾胃论>中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说明脾胃功能强则正气充足,脾胃功能弱则气血不足,正气受损.正气不足则不能抵抗外邪而致病.因此,在临床卜,调理脾胃、维护正气,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土生万物"、"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等理论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认识,历史性的创立了中医脾胃学说,被尊称为中医补土派的一代宗师。明代医家王纶曾评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将李东垣与张仲景相提并论,足资说明其重要历史地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的补中益气汤可谓李东垣的代表方剂,赵献可曾评价该方说:"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  相似文献   

19.
探讨金元著名医家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总结出"脾胃元气论""脾胃内伤,百病弗生论""脾胃为升降枢纽论"的理论,概括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理论思想。同时对李东垣用药规律予以了分析、归纳,总结其"善用甘温,注重升阳""屡用风药""祛湿化浊散阴火"的用药特点,对指导后世医家临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万全<幼科发挥>、<片玉心书>、<育婴秘诀>,总结大师小儿脾胃理论,阐述其"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义"之学术思想,便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