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法儿科临床应用举隅刘秀英(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050011)下法,温病称通下法。是泻下邪热,通导积滞的一种方法。凡有形实邪内结,如燥屎、积滞、瘀血、积聚等都可用下法下其实邪,则正气自安。前辈名医柳宝信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  相似文献   

2.
张凤春  林淑芹 《河南中医》1996,16(6):371-371
下法在儿科临床的运用张凤春林淑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50036)主题词泻下喘证/中医药疗法发热/中医药疗法痢疾/中医药疗法下法属中医“八法”之一,是临床常用治法,有排除燥屎、祛邪热、逐水泻瘀、攻下宿食、痰热、冷积、通导积滞等作用。通过泻下...  相似文献   

3.
正下法,又称"通下法",是泻下邪热、通导积滞的一种方法,属八法中经典大法之一。《内经》载:"其实者,散而泻之"~[1]。因其卓越的临床疗效被历代医家所采用,甚至出现以攻下为特色的攻邪派。通下法被普遍用于实邪内结之症,如燥屎、积滞、积聚、痰饮,可去菀陈,存正气,邪去则正安。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邪气后易于夹痰、夹滞、夹惊,阳热证易见,因此也尤其适用于小儿病,若临床中辨证  相似文献   

4.
下法治验3则     
韩勇 《河北中医》2009,31(6):866-867
下法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以荡涤胃肠、通泻积滞、泻下大便、驱邪外出为主的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内结、邪热相搏于里的疾患,也适用于停痰留饮、宿食冷积、血瘀虫积等证。  相似文献   

5.
下法是荡涤肠胃,逐邪下出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中如能正确运用之,对重危病人及顽痰宿疾确有卓效。但若不知下法的禁忌证,滥用下法就可加重病情,甚至变证迭起。在《伤寒论》中提及下法禁忌证和误下后变证的处理就有60多条,可见仲景对使用下法极其谨慎。为了能准确地运用下法,笔者现对下法的禁忌证进行探讨于下。一、表证未解不可攻下表证理应解表,倘误用下法可使外邪内陷。若邪热与水结可成结胸;若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胃脘)则成痞;若邪热传入大肠可成邪热下痢等等。故《伤寒  相似文献   

6.
陈邦芝 《陕西中医》2004,25(2):179-180
下法为八法之一,具有泻下邪热,通导积滞,逐瘀散结的作用。随着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下法对治疗急性热病,特别是在危重病症的抢救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笔者在临证之际,运用下法治疗温热病,使火热之邪藉阳明为出路,泄热以存阴,疗效颇为满意。兹就临床所得,略举案例,简述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7.
下法在急腹症中的应用江苏省中医院外科(210029)施裕新下法属中医八法之一、其方剂具有荡涤肠胃邪热积滞、攻逐水饮邪毒作用。六十年代以来,各地医务工作者,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胃肠以通为顺的理论,采用下法治愈了很多本应手术的急腹症病例。今温故知...  相似文献   

8.
自拟99灵通丸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草药通下法常用于攻逐积滞,荡除邪热,凡湿热之邪聚结于肠胃所致的各种病证均可以用通法,使体内毒素迅速排出,令邪去而正复。99灵通丸是笔者所研制的一种以通为主的成药,由巴豆、重楼、大黄、生姜、川芎、牛膝、延胡、砂仁、白芍等40余种中药组成,有水丸、蜜丸...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小儿推拿下法的理论来源、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作用机理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小儿推拿下法的理论来源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之“通泄”“消导”“攻逐”等学术思想,以推拿形式应用于临床实践首见于明代《小儿推拿秘诀》,后收录并发展于清代《厘正按摩要术》。小儿推拿下法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胸腹部及手部经络穴位,可疏通气血、通调中焦气机,达到行气导滞、健脾助运的目的。对于临床治疗积滞及以积滞为病机引发的各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下法     
下法是中医八大治法之一。有关下法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发挥了《内经》有关下法的理论,具体地提出了应用下法的辨证论治法则。后世,特别是温病学说崛起,对下法之应用又有了新的发展,从而使下法逐步趋于比较完整。现从《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外感热病的下法。一、对下法的认识下法,是祛邪的一种方法。具有通利大便,调畅气机,攻逐邪热,保津存阴,荡涤肠胃,驱除积滞等作用。外感热病,就伤寒而言,邪在三阳经,由于患者津液素亏,或阳气素盛,或胃有宿食,或治不如法,  相似文献   

11.
下法,也叫泻下法,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症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和攻逐水饮的作用。在八法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六腑以通为用。如实邪积聚在里,浊气不降,就会发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不思饮食等一系列里热症。这时就要运用下法,排除在里的实邪热结或积滞,使腑气通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所以下法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是驱除积滞。凡宿食、燥屎、虫积、停饮、蓄水、顽痰、淤血等等有害物质,蓄积体内,产生病变,当用下法主之,下之则邪去正复。这就是通常说的“推陈致新”。二是清热泻火。火热之邪,充斥表里,弥漫三焦,邪盛伤阴,势如燎原,当宜  相似文献   

12.
下法在内科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法属八法之一,是以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或荡涤实热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笔者将下法辨证的应用于内科急症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孟澍江学承清代江浙医家,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大家尤有深研,推崇叶天士诊治温病和杂病之说,尤其擅长把温病方用于杂病的治疗中,创立现代温病学体系,补充和完善了温病预防内容.孟澍江强调指出对邪热的治疗,首先应区分其发生原因及其性质,下法故不能滥用,但也不能延误使用时机,下法是针对有形实邪.  相似文献   

14.
李刚 《光明中医》2006,21(8):3-4
下法是中医重要治法之一.既运用泻下方法,使机体排便作用增强,达到通腑泻热、消除积滞、攻逐水饮、解毒祛瘀的目的.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用之得当,疗效甚佳.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下法治疗某些疾病,效果满意,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通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之一。临床上通下法主要用以通积滞,逐邪热,常用于里实积聚、邪火、热毒等病症,具有攻下导滞、引热下行、“釜底抽薪”等作用。我们在跟随上海中医学院张赞臣教授学习期间,曾用过多种不同的通下法。治疗不少耳鼻咽喉病症,深感张老在辨证施治原则下对通下法的运用能谨守病机,效如桴鼓。现将他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治疗经验,整理归纳如下,以供参考。一、通下泄热法:主要适用于多种急、慢性咽喉疾病以及内耳性眩晕症、鼻衄等。今以鼻衄为例加以说明。在临床上,可以见到有些缠绵不愈的鼻衄患者,往往兼有大便干结不  相似文献   

16.
冯万志 《新中医》2005,37(5):78-79
寒下法是中医治法中常用治法,用于治疗里热积滞互结之实证。以攻下积滞,荡涤实热为目的。笔者临床运用寒下法治疗精神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下法为主治疗急重症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不通则病丛生,特别是胃肠通降失常,邪毒积滞壅塞为患,临床上多表现为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或呕吐,或腹胀满疼痛。按辨证皆属里证、实证,大多为热证;治疗急须以通下法清除积滞邪毒,恢复胃肠的通降功能。人是一个整体,其他脏腑病变亦可导致胃肠的通降功能失常;反之,胃肠道积滞邪毒不清除,亦可促使其他脏腑病变增剧,或引起其他脏腑发生新的病变。在临床上不少急重病症均可见到这种互相影响或互为因果的病理现象。而通下类方药能将胃肠道的积滞邪毒迅速清除、病情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兹将以通下法为主治疗急…  相似文献   

18.
三阳合病者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症状皆具,有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综合症状.治疗时不能用汗法,亦不能用下法.邪热内陷的深浅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故临床辨证论治中, 应综合分析,审察病机,,辨其虚实,针对主要矛盾治疗,才能得心应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荆宏建  李跃冲 《河北中医》1999,21(6):355-356
下法是温热病治疗中运用较广、作用较强、取效迅速的一种重要祛邪方法,在温热病治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兹就临床所得讨论如下。《伤寒论》云:“阳明为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柯韵伯认为:“阳明为六经之出路。”在热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发热的极期,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阳明,邪正俱实。此时,驱邪退热当急不容缓,治疗当以清热通下法清上泄下。叶天士说:“三焦不得从外解,致成里结。里结在何,在阳明胃与肠也,须用下法。”温病热传气分,不从外解,里结阳明,或伤寒寒邪化热入于阳明,腑实热结,均宜采用下法。温热病运用下法,…  相似文献   

20.
温病治疗运用通下法,具有“祛邪存正”的意义,目的在于逐邪热、下燥屎、保津液,是病邪入里、里结阳明阶段祛邪外达的重要治疗方法,也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对下法的运用,温病学派诸家论说甚详,均宗仲景之法,师仲景之方,并有很大发展,其用药之精当,辨证之细致,确能发前人所未发,从而扩充了下法的应用范围。一、里结阳明必用下法里结阳明即指热病过程中,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足阳明胃及手阳明大肠的病理变化,也是运用通下法的辨证依据及病机所在。《伤寒论》中下法甚多,尤详于承气之运用,为治疗阳明腑实必备之方。温病学说亦宗其说,吴又可认为“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