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下法儿科临床应用举隅刘秀英(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050011)下法,温病称通下法。是泻下邪热,通导积滞的一种方法。凡有形实邪内结,如燥屎、积滞、瘀血、积聚等都可用下法下其实邪,则正气自安。前辈名医柳宝信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  相似文献   

2.
通下法儿科临床应用举隅河北省元氏县医院(051130)王永吉关键词通下法,儿料,食积,惊风,喘嗽通下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之功效,在儿科临床上颇为常用。盖因小儿为稚阳之体,智力未开,情志病极少,而食积肺热等实热证则为多见,故而用通下法...  相似文献   

3.
通下法为主治疗急重症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不通则病丛生,特别是胃肠通降失常,邪毒积滞壅塞为患,临床上多表现为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或呕吐,或腹胀满疼痛。按辨证皆属里证、实证,大多为热证;治疗急须以通下法清除积滞邪毒,恢复胃肠的通降功能。人是一个整体,其他脏腑病变亦可导致胃肠的通降功能失常;反之,胃肠道积滞邪毒不清除,亦可促使其他脏腑病变增剧,或引起其他脏腑发生新的病变。在临床上不少急重病症均可见到这种互相影响或互为因果的病理现象。而通下类方药能将胃肠道的积滞邪毒迅速清除、病情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兹将以通下法为主治疗急…  相似文献   

4.
李古松 《中医研究》1994,7(3):31-32
通下法在疡科临床中的应用江苏221000盐城市中医院李古松主题词攻下,肠痛/中医药疗法通下法,亦称攻下法。具有除陈、荡积滞,攻里导实的作用。外疡应用本法,主要是通腑泄热、抗菌、消炎,使内结之邪从下而解。达到给邪以出路之目的。笔言在临床应用,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小儿推拿下法的理论来源、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作用机理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小儿推拿下法的理论来源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之“通泄”“消导”“攻逐”等学术思想,以推拿形式应用于临床实践首见于明代《小儿推拿秘诀》,后收录并发展于清代《厘正按摩要术》。小儿推拿下法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胸腹部及手部经络穴位,可疏通气血、通调中焦气机,达到行气导滞、健脾助运的目的。对于临床治疗积滞及以积滞为病机引发的各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八法之一的下法,是以通下肠腑,祛除实热、寒实所致积滞以及宿食、痰饮、水湿、瘀血等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即<黄帝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之意.  相似文献   

7.
<正> 下法为八法之一,邪去则正安,因此在各科疾病的证治中均不乏运用之例。盖小儿饮食多不能自节,若乳食过度积滞于中即能阻碍运化,损害脾胃,导致上下痞塞,或食积郁而化热,上熏心肺,或蕴湿酿痰阻塞气道,因此清除肠胃积热在儿科临床尤为重要,且小儿既为稚阴稚阳之体,又  相似文献   

8.
浅谈下法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泰州市中医院(225300)陈定峰关键词眼科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攻逐水饮法下法是中医治则八法之一,适用于病邪积聚于里而形成的邪实之证。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功效。应用于眼科临床,又当根据眼病的不同症情,...  相似文献   

9.
赵改过 《陕西中医》2005,26(5):466-467
通下法是通过泻下大便,荡涤实邪而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实热积滞内停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痰结等症。笔者根据临证辩证治疗小儿常见病,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通下法"属"八法"中的下法,用于浊邪阻滞,腑气不通,气机不畅引起的腹胀,腹痛,便秘,嗳气,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谢晶日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国家第5批名中医指导教师,黑龙江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业医40余载,学  相似文献   

11.
下法属于中医学传统治法中的八法之一,是通过荡涤肠胃,使停滞于肠胃的有害物质从下窍而出,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以实热证为主要治疗对象,在儿科临床中应用较多。因小儿为"纯阳之体""阳盛"为其生理特点,且过食肥甘厚味,致胃肠积滞脏腑功能失调等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2.
通腑法在中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123-1123
通腑法又称下法,是中医治疗的八法之一,对于燥屎内结、停痰留饮、瘀血内蓄、寒实积滞等邪正俱实之证,有涤荡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研究证实,通腑泻下法具有降低血压、促进血肿吸收,增加脑氧供应的作用,对中风病的抢救、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通腑法可与开窍、息风、化痰、活血、泄热、利湿等诸法合用,使腑气通畅、气机运转、风阳内潜、阳热下降、上焦壅塞之势得缓,具有"釜底抽薪"之功、"治下助上"之妙.兹对其在中风治疗中的具体运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小平 《中医杂志》1993,34(3):145-146
通腑泻热法为儿科主要治病方法之一。由于小儿饮食多不能自节,乳食无度积滞于中,即阻碍运化,损伤脾胃,导致大积大聚、大实大秘,故清肠胃积热在儿科临床尤为重要。且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受邪后易化热入里,若采用单纯清热之剂,常难收显效。儿科临床经常碰到一些急重危证,治疗较为棘手,通过通腑泻热、釜底  相似文献   

14.
泻下法是临床祛除病邪的一种常用治法,尤其适用于急症,其通过"去邪安正,给邪出路"而保证六腑的正常通降功能。通过论述下法的概念、功能及分类,并结合通腑降浊法治疗横纹肌溶解症、温下法治疗晕厥病、通腑泄热法治疗卒中后肺炎、攻补兼施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等4个中医验案,阐述下法在急症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下法达到泻下存阴、逐邪外出、六腑通降等目的。  相似文献   

15.
自拟99灵通丸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草药通下法常用于攻逐积滞,荡除邪热,凡湿热之邪聚结于肠胃所致的各种病证均可以用通法,使体内毒素迅速排出,令邪去而正复。99灵通丸是笔者所研制的一种以通为主的成药,由巴豆、重楼、大黄、生姜、川芎、牛膝、延胡、砂仁、白芍等40余种中药组成,有水丸、蜜丸...  相似文献   

16.
下法,也叫泻下法,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症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和攻逐水饮的作用。在八法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六腑以通为用。如实邪积聚在里,浊气不降,就会发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不思饮食等一系列里热症。这时就要运用下法,排除在里的实邪热结或积滞,使腑气通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所以下法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是驱除积滞。凡宿食、燥屎、虫积、停饮、蓄水、顽痰、淤血等等有害物质,蓄积体内,产生病变,当用下法主之,下之则邪去正复。这就是通常说的“推陈致新”。二是清热泻火。火热之邪,充斥表里,弥漫三焦,邪盛伤阴,势如燎原,当宜  相似文献   

17.
通下法,也称攻下法,是根据《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等理论和《伤寒论》中“随其实而泻之”、“此有燥也,乃可攻之”的理论而制定的一种攻导里实,逐邪下泄的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八法”中的“下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下水饮、瘀血、寒积等作用,常用来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蓄血、蓄  相似文献   

18.
荆宏建  李跃冲 《河北中医》1999,21(6):355-356
下法是温热病治疗中运用较广、作用较强、取效迅速的一种重要祛邪方法,在温热病治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兹就临床所得讨论如下。《伤寒论》云:“阳明为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柯韵伯认为:“阳明为六经之出路。”在热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发热的极期,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阳明,邪正俱实。此时,驱邪退热当急不容缓,治疗当以清热通下法清上泄下。叶天士说:“三焦不得从外解,致成里结。里结在何,在阳明胃与肠也,须用下法。”温病热传气分,不从外解,里结阳明,或伤寒寒邪化热入于阳明,腑实热结,均宜采用下法。温热病运用下法,…  相似文献   

19.
丁艳 《江苏中医药》2011,43(5):77-78
腑以通为用,通腑可以帮助恢复肠道的功能,在治疗大肠肿瘤中有重要意义。有形之积滞需通,无形之气血亦需通,所以通腑包含恢复肠道气机之意。临床中当仔细辨证,灵活运用清下、温下、润下、下瘀四种通法,尤其不能忽视温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正>积滞是小儿常见病,又称食积、积。积有积蓄、堆积之意;滞为停滞不畅之意。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而致的一种脾胃病证。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食而不化,嗳腐呕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临床诊治观察,小儿积滞以热证多见。1先贤对小儿积滞化热的认识中医古籍中不乏对积滞化热的论述。《素问·阳明脉解》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指出足阳明胃经为多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