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多将西医学的“炎症”与中医学的“热毒”“湿热”相等同,所以对炎症性疾病常以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利湿等论治。这种机械化的对等治疗方式有悖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故从温法治疗炎症机理的探讨和临证体会分析温法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
湿热体质与湿热证多与代谢性疾病有关,而胰岛素抵抗是代谢性疾病重要的发病机制,本文分析湿热体质、湿热证与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对发掘有效干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坤霞 《中医研究》2013,(12):71-72
细胞因子作为机体激活免疫细胞或某些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内源性多肽物质,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的各个环节,对感染性及免疫性疾病恢复及预后有着显著影响.清热解毒疗法在细胞因子参与相关疾病过程中,可显著抑制细胞因子对宿主的损伤,并降低死亡率,对中医辨证治疗感染性及免疫性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胆湿热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取证病结合,方证对应的方法对肝胆湿热证进行多指标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肝胆湿热证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炎症、缺血较重,脂质过氧化病理产物自由基释放增加,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李燕 《山西中医》2007,23(2):31-32
笔者在临床上从湿热病机入手调治妇科多种炎症性疾病,取得了较为确切的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CRC)是以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CRC的发病机制与异常免疫反应及慢性炎症、肠道微生物失调及致癌代谢产物产生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和机体免疫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不仅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且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异常的免疫反应通过产生炎症因子、引起机体慢性炎症,破坏肠黏膜屏障及增加黏膜通透性,造成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调,大量致病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加速疾病进程;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失调,通过抑制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紊乱,影响肠道内外应激反应,诱导炎症发生,从而产生疾病。故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之间复杂的串扰机制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饮食因素是CRC发病的重要诱因,正气不足是其致病之本,湿热蕴结是关键病机。通过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认为异常的免疫反应是湿热内蕴的微观表现,而肠道微生物失调是毒注大肠生物学基础,并且在CRC的发病中,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失衡与中医湿热蕴结相契合。从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探讨CRC湿热...  相似文献   

7.
血管炎是一类以血管壁炎症和坏死为基本特征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热毒流注”范畴,病因多为机体内有蕴热,外受风寒湿及热毒之邪侵袭,导致营卫失和,寒湿人里化热,湿热蕴蒸,痹阻脉络,气滞血瘀而发病。陈柏楠教授从事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20余年,临床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血管炎,疗效显著,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湿热性疾病,不当用养阴之品而用之,易致疾病缠绵或加重;当用之时不用,也可影响疗效。因此把握好湿热性疾病养阴药的使用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清代名医薛生白佳作《湿热病篇》运用养阴药之规律,揭示了湿热性疾病养阴药应用的指征及择药特点。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湿热病机再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认为湿热体质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发病基础,并以清热化湿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良好疗效为佐证,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认为湿热内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易患因素,湿热化瘀是其主要病理环节,清热化湿消瘀法理应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治则,不可拘泥血瘀证的框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冯露  王琪 《四川中医》2012,(10):4-5
王琪主任中医师认为,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时,如果将"炎症"等同于"湿热",一味地使用清热化湿解毒之品,往往疗效不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多兼有阳气受损,故主张以寒热并用为治疗本病之大法,方用乌梅丸加减,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沈康  吴锋 《四川中医》2010,(11):36-37
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CKD)常见的并发症。在CKD患者中,慢性炎症反应及营养不良普遍存在,肾性贫血与炎症-营养不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湿浊或湿热标实证对肾性贫血起着重要作用,湿浊或湿热标实证与炎症-营养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神经内分泌信号对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应答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内啡肽生长激素、催乳素对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应答起刺激性或增强性调节作用,而生长抑素起抑制性调节作用。躯体感觉神经可将刺激信号传导到脑干,然后激活传出迷走神经,抑制炎症反应。肠道神经元通过反射性调节肠道巨噬细胞功能调节炎症反应。血脑屏障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通透性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通过电针穴位刺激连接大脑与肾上腺的迷走神经可以减轻机体炎症。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疾病,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印会河教授将本病大致分为湿热积滞、湿渍肠道、脾胃虚弱3型。现将印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整理如下。1湿热积滞证见:腹部胀痛拒按,泻前痛甚,泻后痛减,泄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当归芍药汤口服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湿热瘀结证炎症细胞因子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80例SPID湿热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头孢呋辛酯片及替硝唑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当归芍药汤口服治疗,3周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3周后,治疗组在炎症细胞因子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当归芍药汤辅助治疗SPID湿热瘀结证可下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改善盆腔血液微循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风湿病科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所用健脾中药对患者免疫炎症的影响,探讨从脾论治RA的科学性。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17.0和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健脾中药对患者免疫炎症的影响。结果湿热痹阻型RA患者所用健脾中药频次80%以上有茯苓、薏苡仁、陈皮,茯苓、薏苡仁、陈皮与RF、ESR、SOD、CCP-AB等指标存在明显关联关系,其中薏苡仁与各指标关联置信度居高,且和祛风除湿药、清热解毒药合用与各指标关联置信度提高,对照组治疗后RF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RF、Hs-CRP、ESR、CCP-AB、PLT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治疗组治疗后RF、Hs-CRP、ESR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薏苡仁等健脾中药可有效调节湿热痹阻型RA患者免疫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亦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2011年5月-2012年5月,笔者采用清肠汤合中药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UC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系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笔者采用健脾化浊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气虚弱证合并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42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炎是指病程在半年以上,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多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能及时清除肝炎病毒,以至迁延不愈。此病病情较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目前中、西医对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医认为UC发病之本为脾胃虚弱,病理产物包括湿热、瘀血、热毒等,日久则脾肾渐损,肠腑湿热,终成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病,临证时当以寒热并用法治之,可取得较好疗效。该文主要论述寒热并用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具有共同免疫抑制活性的未成熟髓系来源细胞,在肿瘤、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干预MDSCs的数量和功能直接或间接参与机体免疫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就中药调节肿瘤、炎症、自身免疫性等疾病中MDSCs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