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朝和 《河南中医》1997,17(6):326-332
《伤寒论》全书首重胃气,阳明为三阳之本,为三阴之外薮,三阴受邪与否,全凭胃气之盛衰,文中分段叙述了六经病变与胃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胃气"泛指脾胃之气,代表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生理功能。胃气盛衰,关系到人体正气强弱,关系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预后转归,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后世称之为"六经辨证"。三阳病属阳,属热,属实,邪实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三个方面,即:"攻"邪之法,免伤胃气;处方用药,护胃为先;药后调理,米粥为护胃佳品。论述《伤寒论》中固护胃气的学术思想。指出:甘草、生姜、大枣祛邪不伤正,又无恋邪之弊,集驱邪与扶正为一体。认为粥是健补脾胃、护养胃气的良剂。  相似文献   

4.
水湿为水肿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水湿为阴邪,故水肿病性属阴。遵阴阳学说,需治阴以阳。胃气升发理论滥觞于《内经》,发扬于《脾胃论》。《脾胃论》中多次提及胃气升发的观点,如“胃者行清气而上”“升发胃气”以及“胃气既病则下溜”。胃气升发,升发为阳,阳气行则阴水行,故可以胃气升发之阳治水肿之阴病。且《脾胃论》中关于胃气升发理论的阐释以及所提的遣方用药,对水肿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基于阴阳学说,结合胃气升发理论探讨水肿的治疗,以期为其提供另一思路。  相似文献   

5.
一阴阳辨阴阳两纲为八纲之首,它概括了表里、寒热、虚实。如病属表、热、实归在阳的范围;病属里、寒、虚归在阴的范围。仲景《伤寒论》分为六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所谓阳,指外邪侵犯肌表或涉犯某腑经络;所谓阴,指外邪深入五脏。从施治而论,一般邪在阳经是以祛邪为主,邪入阴经则当扶正驱邪。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因邪在阳经尚有虚实之分,邪在阴经亦有寒热之辨。即使在三阴往往也有三阳证;在三阳里亦有三阴证。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一些阴证似阳,阳证似阴的情况,倘不留神,就会由毫厘之差成千里之谬。但只要我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的方法,阴阳为辨证论治的纲要。阴阳二气源于肾,但须赖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不断滋养和补充。张仲景在六经病证论治的始末十分重视对后天脾胃之气的顾护,因为有了胃气的正常运化,阴阳二气才能泉源不竭。胃气乃人生存之根本,故《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是脾胃、大小肠等功能的综合体现,是饮食经过消化吸收所产生的能源。《伤寒论》112方中,用顾护胃气之药甘草、生姜、大枣之其中一味、二味或三味配伍的方剂就有69方,约占61.6%;用甘草、生姜、大枣配伍组成的方剂有28方,约占25%。从确立治法、组方、药后宜忌到病后调养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维护。 1 攻邪祛病 免损胃气 攻邪祛病,《伤寒论》中应用汗、吐、下三法。即邪在表者,宜汗解之;邪在胸膈胃脘者,宜吐解之;邪在里者,宜下解之。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发汗太过和滥施吐下均可损伤胃气。在《伤寒论》中,严禁发汗和滥施吐下的条文俯拾即是,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说汗不得法,损伤胃津胃气。“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是说胃中素寒之人,虽得表证,不宜过汗,过汗则损伤胃气,...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的方法,阴阳为辨证论治的纲要。阴阳二气源于肾,但须赖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不断滋养和补充。张仲景在六经病证论治的始末十分重视对后天脾胃之气的顾护,因为有了胃气的正常运化,阴阳二气才能泉源不竭。胃气乃人生存之根本,故《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是脾胃、大小肠等功能的综合体现,是饮食经过消化吸收所产生的能源。《伤寒论》112方中,用顾护胃气之药甘草、生姜、大枣之其中一味、二味或三味配伍的方剂就有69方,约占61.6%;用甘草、生姜、大枣配伍组成的方剂有28方,约占25%。从确立治法、组方、药后宜忌到病后调养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维护。 1 攻邪祛病 免损胃气 攻邪祛病,《伤寒论》中应用汗、吐、下三法。即邪在表者,宜汗解之;邪在胸膈胃脘者,宜吐解之;邪在里者,宜下解之。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发汗太过和滥施吐下均可损伤胃气。在《伤寒论》中,严禁发汗和滥施吐下的条文俯拾即是,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说汗不得法,损伤胃津胃气。“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是说胃中素寒之人,虽得表证,不宜过汗,过汗则损伤胃气,...  相似文献   

8.
胃气乃人之本,《温疫论》中吴又可护胃气思想贯穿疫病治疗始终.吴又可主张初期邪盛,当速逐邪气以承胃气;传变入里邪亦盛,不可妄用下法,以防苦寒伤胃;末期胃气已虚,以温药养胃气,瘥后更以复胃气为主.《温病条辨》为明清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所著,亦为温病学形成之标志性著作,吴又可对其影响在书中可见一斑.吴鞠通继承吴又可护胃气思想...  相似文献   

9.
周英信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1275-1276
《伤寒论》下利病证以下利不止,或呕吐而利为急,伴有邪热炽盛者,或寒热错杂,胃气不和者为重,阳亡阴竭者为危,当辨生死顺逆之象;对下利危急重症可按邪实热盛之热利、阴盛阳微之寒利、寒热错杂之痞下利进行辨证救治。  相似文献   

10.
方玲 《天津中医药》2004,21(3):225-226
归纳分析古今医家对《伤寒论》“阳去入阴”一语的不同认识,即“表邪传里说”、“邪传阳明说”、“邪传少阴说”及“入传三阴说”。结合该条该句的所处环境,经过综合归纳,层层剖析,提出“阳去入阴”应理解为“离开少阳,传人少阴或厥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运用胃气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胃气理论,以之具体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从病人的能食、不能食与脉象的变化,审察胃气的强弱虚实,以辨病机的进退与预后的吉凶。养胃扶正以祛邪,攻邪和胃以护正两个方面,是仲景制订治法方药的重要学术思想。论中既立治法,又定禁例,以胃气之存亡为根本,把除邪而不伤正,邪去而得正复作为治病的准则。  相似文献   

12.
关于《伤寒论》理论研究,其辨证体系争论颇多,但终归不离三阴三阳。近代有倡导"寒温统一"者,在伤寒、温病辨证体系的贯通上难以融汇,可见统一之难。另外,湿热病邪致病复杂,多以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但多有辨证不明状况。本文通过整理湿热病与《伤寒论》三阴三阳在证候方面的相关研究,参考"寒温统一"的思想,以"三部""六病""十二单证""合病""并病"等理论将湿热病重新解析,将其方证重新归类,旨在使其辨证论治更加明晰,也是力图使2个辨证体系可以统一。  相似文献   

13.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2):233-235
<正>三阴三阳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在《黄帝内经》中已成熟并灵活运用。仲景《伤寒论》是对《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1《伤寒论》三阴三阳源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撰写本文时,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参考文献,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几无异议,且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明确交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  相似文献   

14.
邹雯 《江西中医药》2006,37(1):13-14
三承气汤皆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吴瑭云:“承气者,承顺胃气也。”即承顺其失降的胃气,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乃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因其能攻下腑实、泄热救阴、承顺胃气,使塞者通、闭者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易经》对三阴三阳理论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阴三阳理论的发源,应以《易经》为嗃矢,虽其文中未明言三阴三阳,但三阴三阳的思想已隐含其中。仲景以降,治伤寒之学者,无不致力于三阴三阳的实质,其学说已达三十余种,但大都自《内经》断代,唯求其医家之三阴三阳,故虽穷经皓首,亦未必能发其真谛。医家的三阴三阳理论,是对远古哲学家之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和继承,它保存了《易经》中宏观宇宙、重(?)性,多思辨的特点,又赋予了它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等概念,使中国医学从神权医阶段过渡到哲学医阶段,所以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虽然没有直接论述《黄帝内经》中的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但是脾胃理论已被仲景运用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有关胃气旨意,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不论外感内伤,抑或杂病,均时时顾护中土,保养胃气,并且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的先河,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伤寒杂病论》顾护胃气的思想有三层深意,即保胃阳,护胃阴,补胃气,防止攻伐过度伤及胃气,理法方药,煎服方法及病后调护,时时以顾护胃气为要,对于疾病的诊疗以及预防调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也有重要作用,脉证相符提示胃气尚存、病重能愈;脉证不符提示胃气衰败、病轻难愈。  相似文献   

17.
中医理论之魂——论三阴三阳与开阖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1):12-14
<正>1《黄帝内经》(以下简写为《内经》)三阴三阳《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在中医古籍里有29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1],《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主要有10种不同的说法,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天之六气的三阴三阳和人体之三阴三阳。1.1天之六气的三阴三阳《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本质特点。方法:根据相关论文中《伤寒论》母本为张仲景用《内经》论广《汤液》而成的结论,尝试对《汤液》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构,并对《伤寒论》的三阳三阴内容进行《汤液》与《内经》双理论体系分析。结果:《汤液》三阳三阴有别于《内经》六经,《伤寒论》三阳三阴提纲及部分条文来源于《汤液》理论体系,而其余部分条文来源于《内经》理论体系。把三阳三阴内容划分为来源于《汤液》理论体系的汤液本证、来源于《内经》理论体系的内经经证和内经脏腑证,能有效清晰地对《伤寒论》进行解读与分析。结论:《伤寒论》三阳三阴由《汤液》和《内经》两个不同理论体系有机结合而成,对条文理论体系属性的分辨有助于全面理解三阳三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顽固心衰病为心脏病终末期,属中医“心衰病”,责于外邪乘袭,外内合邪,阳损及阴,阴阳两虚,内伤脾胃,胃气衰败;治疗时应祛除外内相合之邪,平调阴阳,阴阳双补,调理脾胃,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20.
许家松 《世界中医药》2011,6(5):432-434
《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以下简称“三承气汤”)是为攻下里热实邪而立。主要用于阳明病阶段。阳明病属于急性外感热病的极期,病邪已由表入里,邪气盛实,正气未虚,正气全力以抗邪,因此,在治疗上应以祛邪为主。“三承气汤”即是阳明病逐邪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伤寒论》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伤寒论》中,有关“三承气汤”的条文共33条(其中22条在阳明病篇中),约占全书条文的十分之一。而桂枝汤的条文也不过31条,小柴胡汤的条文是19条,白虎和白虎加参汤是9条,可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