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7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拔罐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 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积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最短治疗1. 2个疗程,最长为3. 2个疗程,平均治疗疗程(2. 43±0. 33)个,对照组为(3. 65±0. 76)个,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拔罐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预后时间减少,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采用田氏针灸联合桃红牵正散的治疗效果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7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接受田氏针灸治疗,观察组44例接受田氏针灸联合桃红牵正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严重程度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DI评分高于对照组,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各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田氏针灸联合桃红牵正散能显著缓解面神经炎患者症状,减轻面神经麻痹程度,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科门诊收治的7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单纯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补阳还五汤进行辨证加减运用,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药配合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和疗程.方法:将9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药配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激素类,扩张血管及神经营养类药物合用)治疗.结果:发现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2.008,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与疗程之间关系X2=7.168,P<0.05,亦提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药罐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且前者的疗程比后者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与探求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有效方法,解决临床问题。方法:收集东丽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符合要求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对其面肌功能和患者自身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设为A组(电针刺配合阳跷脉循经拔罐组)与B组(对照组),观察疗效,在治疗4周(3个疗程)后进行面肌功能恢复评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定电针灸配阳跷脉循经拔罐是否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有效方法。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8.3%、痊愈率为95.0%;B组总有效率为96.70%、痊愈率为83.3%。A组总有效率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痊愈率明显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灸配合阳跷脉循经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面部功能恢复锻炼,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后遗症发病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电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较常规针灸效果更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后遗症发病率,还能有效缩短疗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应用疏风散邪方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疏风牵正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疗效明确,可以促进面神经的早期恢复,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分别为(2.3±1.6)分、(5.8±1.3)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50/50)和92%(46/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四关穴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骨伤病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2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四关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面神经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80%显著高于对照组78.6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恶寒无汗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H-B)量表、社会交往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四关穴温针灸能够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加针刺治疗肝胆湿热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刺络拔罐加针刺治疗(观察组)及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的方法,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症状、体征评分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加针刺治疗优于针刺治疗,对肝胆湿热型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揿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9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加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揿针治疗。2组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且针刺配合揿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揿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针刺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40例疗效。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20例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并采取高压氧治疗措施,同前将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20例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措施。对比分析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ortmann评分值和前额肌及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及面神经M波波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观察组治疗后Portmann评分值和前额肌及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及面神经M波波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55.0%)(P0.05)。结论: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缩短病程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患者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56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基础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面神经肌电图、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GDNF和NGF水平、不良反应、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潜伏期小于对照组(P 0. 05),波幅大于对照组(P 0. 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 64%(53/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 14%(46/56)(P 0. 05);治疗后观察组GDNF、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 93%(5/56)略高于观察组7. 14%(4/56),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上调GDNF、NGF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针灸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9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兵兵 《光明中医》2010,25(7):1244-1245
目的通过针灸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面神经麻痹,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加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分别在20天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00%和96.00%,对照组分别为18.00%和84.0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良好效果,可以作为常规治疗内容在临床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胡梦 《新中医》2016,48(3):89-92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再选取少量常规穴位电针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穴位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7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评价临床疗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House 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测试评分以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85.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级及F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气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纯常规电针治疗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药熏蒸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5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22),两组均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熏蒸,比较两组总有效率、MUNSH幸福感量表评分和SA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14/22),通过x2检验可知,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66,P0.05);两组治疗后MUNSH评分高于治疗前,S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UNSH评分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显著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实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蒙医针刺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蒙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对照组4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蒙医针刺疗法治疗,治疗前后,以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比较两组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评分降低显著且所需痊愈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总疗效为80%,治疗组总疗效为9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针刺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部症状和体征,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能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远航  李微  史玉娟 《河南中医》2014,(10):2037-2038
目的:观察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2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分期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电针、TDP及中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前后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7%,治愈率71.87%;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治愈率46.87%;2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