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运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将采用针灸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面神经机能积分,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疗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机能积分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低治疗疗程为1.2,最长为3.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3、4.9),观察组平均治疗疗程(2.43±0.33),显著低于对照组(3.65±0.7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过程中,运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相较于单纯使用针灸治疗疗效更优,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疗程缩短,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00%,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分别为(2.3±1.6)分、(5.8±1.3)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50/50)和92%(46/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急性期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急性期基础药物结合针灸浅刺治疗,两组非急性期均采用药物结合普通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10次。使用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75%,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痊愈率为26.25%,治疗组痊愈率为58.75%,两组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期基础药物配合针灸浅刺、非急性期药物配合普通针刺治疗,较急性期基础药物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科门诊收治的7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单纯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补阳还五汤进行辨证加减运用,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综合疗法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药配合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针灸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5.2%和73.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确切,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针灸及耳背放血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针灸及耳背放血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住院时间及平均治愈时间、治疗前后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不良反应及1年复发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0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平均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评分、SF-36评分相当(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评分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1例乏力,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P0.05;观察组患者1年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7.4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程度(98.15%)高于对照组(85.1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及耳背放血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价值极高,临床疗效提升,面部功能恢复良好,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00%和96.00%,对照组分别为18.00%和84.0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良好效果,可以作为常规治疗内容在临床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应用疏风散邪方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疏风牵正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疗效明确,可以促进面神经的早期恢复,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TDP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3年12月-2016年9月某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采用电针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TDP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两组疗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面肌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面肌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4%,对照组为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电针刺激基础上联合TDP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三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和三河市医院针灸科的门诊及住院收治的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对其分成2组,即观察组50例采用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组均10 d为1疗程,共治2个疗程。采用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TFGS)、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总体评分判断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治疗后TFGS评分、H-B分级评分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痊愈率(58.0%)、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痊愈率(30.0%)、有效率(62.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风热型周围性面瘫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熏蒸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使面部功能得到改善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入我院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针灸联合中药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只给予针灸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及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中37例(92.5%)有效,对照组有31例(77.5%)有效,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且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观察组的评分较对照组高。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可以考虑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其有效率更高,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浅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以浅针搔爬攒竹、髎穴,温和灸翳风穴,对照组用常规针灸治疗,两组各治疗28次后评定面神经功能并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浅针搔爬攒竹、髎穴,配合温和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方法,且无疼痛创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使用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和单独使用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及负面情绪相关指标。方法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QLQ-C30评分(81.84±8.3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陈婷婷 《新中医》2018,50(10):197-200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均予醋酸泼尼松片、呋喃硫胺片、硫酸锌尿囊素滴眼液、盐酸金霉素眼膏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针刺护理、健康护理等多种措施。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湿热敷加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2组治疗前后评定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H-B)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H-B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治疗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134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治疗)67例和对照组(药物治疗)67例,两组均治疗20d后统计疗效,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通过针灸调和面部经络,可明显改善面部血液循环,消除神经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西安市高陵区中医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灸组和针药组,每组52,针灸组仅给予针灸疗法,针药组同时给予针灸和中药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后针药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15%,明显高于针灸组的81.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灸组治疗后2~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针药组治疗后1~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明显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药组明显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可迅速缓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药熏蒸结合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8例)采用中药熏蒸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1(30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对照组2(33例)采用中药熏蒸治疗,3组均治疗3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1总有效率为70.0%,对照组2总有效率为57.6%,治疗组与两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熏蒸结合针灸的综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包括鼠神经生长因子、地塞米松、阿昔洛韦针剂、疏血通注射液、复方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治疗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面部针灸电针、穴位敷贴、中药汤剂口服等中医特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85.0%,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价的Fisch面神经分级评分及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均高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更为快速及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性治疗方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胡梦 《新中医》2016,48(3):89-92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再选取少量常规穴位电针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穴位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7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评价临床疗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House 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测试评分以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85.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级及F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气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纯常规电针治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