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肝“体阴用阳”理论内涵进行剖析,分别阐释了肝的“体阴”与“用阳”生理病理机制,描述了其相应证候机制与症状特点,分析了调肝经典方药的组方规律,通过临床验案证实肝“体阴用阳”的临床指导意义。认为肝的升发之性,是升发人体之气以适应天地之气升发的必要保障,是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平衡的关键。肝气升发失常主要体现为升发太过与升发不及两大类型,具体分析了肝气升发失常病机特点与临床表现;提出肝藏血实为肝之收敛与涵养特性新观点,阐释了肝藏血主疏泄之间的收敛贮藏与升发条达的关系,认为肝藏血涵养收敛肝气使其不过亢,肝藏血可养魂安神,肝藏血为经血生成之源等观点。本文最终提出“平肝降逆必兼养阴柔肝,疏肝解郁亦应养肝养血,清肝泻火不忘凉血养阴”的临床调肝组方观点,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生于左”,是《内经》对藏象肝的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揭示了肝具有升发功能的实质,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助肺气肃降以调畅气机,济心之君火以温通血脉,启肾中元气以固护生命,协脾胃运化以化生气血,帅卫气达表以抗御邪侵等。其临床意义在于说明肝病多与升发失常相关,如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等,由肝升发太过所致;而肝气郁结、肝气虚衰、肝气虚寒,则为肝升发不及之变。此外,“肝生于左”还说明了肝病多见左侧部位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3.
肝病琐谈     
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直,在体为阴,其用为阳。上能助心肺以司呼吸;中能疏仓廪以助消化;下能达肾以精血互生。疏通周身气机,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为五脏之要也。一、肝气肝主疏泄,即指肝的气机调畅而言。肝气为病,有不及与太过之别。前者,指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就显现不足,气机的疏通和畅达就会阻碍,从而形成气机不畅而致肝郁证。后者,指肝的升发太过,形成肝气上逆,郁久化  相似文献   

4.
足厥阴肝经具有多血少气的特点,年老体衰、情志失调、酒食不节、劳倦太过、用药不当、久病等原因都会导致肝气、肝阳的亏虚。补肝气既可专补肝气,又可顺肝之性补肝,具体方法有以辛补肝、补肝体以实肝用、缓肝补肝、运用五行以补肝。补肝气常用黄芪、山萸肉、人参,并自拟黄芪补肝汤作为补肝气基础方。温肝阳遵循仲景治阳虚之法,多用温通与温补法,既可专温肝阳,又可温少阴以暖厥阴,厥阴不治、求之阳明,温通经脉以散肝寒,辛甘化阳,阴中求阳。温肝阳常用吴茱萸、附子、细辛,活用肉桂、桂枝,并自拟温肝汤作为温肝阳基础方。肝气虚、肝阳虚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机,临证运用扶阳通络方治疗阳虚络阻型肝硬化腹水,温肝调糖方治疗肝源性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5.
肝脾气陷所致的前后二阴慢性病证很多,诸如遗精、阳萎、淋癃、便血、腹泻下痢、经病带下等,由于病位居下,下者宜升之,陷者宜举之,当以升肝举脾为治疗大法。此法重在升举清元,振奋脏腑功能,其效优于单纯健脾补肾。 升肝举脾可选升肝解郁汤(张锡纯方)、逍遥散、升阳益胃汤、人参败毒散诸方加减化裁。其中逍遥散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遂其自然升发之性,从而起到升肝之用。升清药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①补气升清,如黄芪、党参、茯苓、白术之属。②调肝升清,如柴胡、白芍、白蒺藜、郁金、香附、菊花、麦芽、茵陈之类。③  相似文献   

6.
肝气虚、肝阳虚,多因素虚久病、失治、误治致成。肝气虚治当益气补肝,以益气补肝汤为主方;肝阳虚治当温阳补肝,以温阳补肝汤为主方。其兼证尤多,当分别施治。确立肝气虚、肝阳虚证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完整阴阳学说和脏腑学说,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7.
肝寒证临床中可表现为胆怯易惊,恐惧不安,郁郁寡欢,乏力懒言、两胁不适等,且具有"晨重暮轻"的特点。而胆怯易惊则是肝寒证的典型症状,口苦,烦恐为胆热肝寒证的辨证要点。在其治疗方面,应以小柴胡汤合桂枝甘草汤为主方,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差异,灵活进行加减化裁,此外,因肝恶抑郁而喜升发,故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需注意灵活加入轻灵疏散之品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迄今没有根治办法.基于"肺燥肝虚"理论,我们认为本病以阳明燥金太过为之始,金乘肝木为之渐,燥入血分为之甚,气阴两虚、肺络瘀阻为之终.治疗当润肺养肝、益气养阴,兼以凉血活血通络,注重整体治疗、辨证论治,临证以三因司天方审平汤、牛膝木瓜汤为基础化裁,可获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 肝气犯胃是胃脘痛中最常见的一个证型,近年来,我们用三合汤治疗肝气犯胃多例,效果满意。肝气犯胃是一个病理名词,中医学上的肝气,原指肝脏升发条达的一种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当情志不遂郁怒之后,肝的升发条达功能受到损害,就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一是肝气过盛、横逆而克脾犯胃;另一种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病因病机复杂,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及风、火、痰、瘀、虚等,内伤七情,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循经上逆巅顶,经络闭阻不通,不通则痛;脾胃虚弱,生化之源缺乏,或久病失血,暗耗阴血,肝血亏虚,窍络失养,不荣则痛;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肝气郁滞、肝火上扰、肝阳上亢、肝血亏虚、肝寒犯胃均可致偏头疼,故从肝人手,顺应肝条达之性,疏肝、清肝、平肝、暖肝、养肝等辨治。久病必瘀、久病入络,选用蜈蚣、全蝎、僵蚕、水蛭、土鳖虫等虫类搜风逐瘀通络入肝经之品,如叶天士谓“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  相似文献   

11.
魏凤琴 《国医论坛》2008,23(1):12-13
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肝主疏泄意味着肝气既通畅又协调.肝失疏泄包括肝气失调与失畅两方面,结合肝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疏泄太过以肝气失常基础上的上升太过为主;疏泄不及以肝气失畅为主,气机升降出入失调的方向性表现不明显,调理肝失疏泄有疏肝和舒肝之分.疏泄太过,治以疏肝;疏泄不及,治以舒肝.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建中汤证病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医家多认为小建中汤证为中焦虚寒证。综合《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的小建中汤条文主治症状和张仲景用药特点,认为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病机理论与原文所述症状、方药配伍不完全相符。结合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治方法,围绕"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横逆克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这一思路,重新解读小建中汤证的病机、症状和用药原则。认为小建中汤证之病机当为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克脾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是文章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3.
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主疏泄藏血,一主纳化而多气多血,肝之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之理,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亦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之和降下行.<灵枢·平人绝谷>说:胃肠"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言五脏则肝在其中,而胃肠气机又以胃气的下行为主导,"胃肠流通,气机畅茂",因此,胃气之息息下行,有助于肝气疏发布散,肝藏血为刚脏,以阴为体,胃纳谷属燥土,喜滋润濡养,又为水谷之海,气血化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化源充盛,胃津胃液满盈,则肝阴肝血充足,对肝胃气机的协调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芍药味苦、酸,微寒,入肝经。《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攻坚积、止痛、利小便。"汪昂《本草备要》说:"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治血虚之腹痛。"《伤寒论》中用芍药者共63条(加减2条:317条、96条),30张方(加减2方:通脉四逆汤,小柴胡汤)。与解表药配伍治疗外感表证者有之(桂枝汤),与泻下药同用治疗里证者有之(麻子仁丸),与温  相似文献   

15.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用赭石者共30首;书中论述赭石功效达60余处。笔者认为,张氏用赭石,既师崇古旨,又别开蹊径,独具特色。一、平肝潜阳张氏所创建瓴汤、镇肝熄风汤,为治疗类中风的代表方剂。无论中风时,中风前后,属肝阳上亢者,皆可加减用之,且每每收效卓著。两方中均重用赭石,以其镇坠之力平降逆气,折其亢阳,“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辅以牛膝、龙牡更扬其引血下行之长。建瓴汤配以生地,白芍、山药、柏子仁滋阴清热,功偏养心安神。后方配龟板、天冬、白芍滋养阴血,柔肝熄风:佐以茵陈、川棟子、生麦芽舒肝升发之品,与赭石等药物相辅相成,拨旋气机,疏畅肝气,更利于平肝潜阳。诸药  相似文献   

16.
肝病初期常属肝气郁滞,以疏肝为主;在肝病中期当以疏肝、柔肝并重,并根据不同兼证以施治;在肝病后期肝阴肝血亏虚,气血疫瘀结夹杂,故多以柔肝、养肝为基础,辅予理气活血、祛痰化瘀、散结软坚之法.疏肝、柔肝一脉相承.及在肝病治疗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名方"一贯煎"出自清代名医魏之琇的<柳洲医话>,堪称滋阴疏肝的良方妙药.由生地黄、麦门冬、北沙参、川楝子、枸杞子、当归组成,具有疏肝调气,养肝血之效.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壮水之主以滋肝木;配枸杞子以益肝阴、养肝体,使肝气条达,以防横逆为害;臣以沙参、麦冬既能滋脾胃之阴,又滋水之上源,肺胃津旺,金气清肃下行,自能制木,共奏培土荣木、养金抑木之功效;佐以当归身柔肝;川楝子既能疏泄肝气,又能顺肝木条达之性,且制诸药滋腻碍胃之弊.  相似文献   

18.
胃脘痛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等诸多原因所致,初病多以实证为主,不通则痛为其共有病机,临床常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三合汤以良附丸、百合乌药汤、丹参饮3方组合,调理肝、脾、胃气机为主,兼以活血止痛,治疗心腹诸痛。加失笑散即成四合汤,四方同用,集理气调中、和胃醒脾、补血活血、化瘀止痛、温阳散寒、清热解郁等药于一炉,治疗久治不愈胃脘痛,疗效显著。三合汤、四合汤水煎后再次浓缩,以成人100m L/次,300m L左右/d,疗效更佳。临床当以方内加减、不增新药为佳;确需方外加减,也不可过多,喧宾夺主;"治胃病药多服亦伤胃",服本方时应暂停其他胃药。附胃脘痛(阳虚血瘀,兼有阴虚气滞;阴虚血瘀,兼阳虚肝郁;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案二则。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证结合西黄丸治疗1例脑干胶质瘤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同仁堂西黄丸治疗1例脑干胶质瘤,生存期已经超过3年,生活质量好。辨证重在肝脾胃,疏肝平肝,健脾和胃。疏肝以调节全身气机,俾气行血行,气行津行,以防痰瘀产生;平肝以制肝气升发太过,直犯脑窍;健脾和胃以保持气血生化之源。辨病取西黄丸芳香通窍之性,直达脑部病所,理气化瘀,清热解毒。病证结合、全身和局部结合、祛邪和扶正结合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洪治平教授认为肝气以升发为顺,其病多为郁、虚、亢,虚则无以升发而兼郁,亢则不行疏泄亦兼郁。提出"柔以制之""甘以缓之"及"遂其调达之性"等舒肝化肝法,主张四物汤养肝体,温润行血而不伤阳气,临证以四物汤加减论治眩晕、郁证、头胀、手胀、汗证、不寐等心脑疾病,配以疏肝之品解其郁结,若非亢阳为病,慎用潜阳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