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与胃脘痛中医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对210例胃脘痛的不同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粘膜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性白细胞浸润及渗出坏死越明显,HP阳性率越高。脾胃湿热型HP阳性率(87.14%)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型(42.85%)及胃阴亏虚型(54.05%)。脾胃湿热型61.43%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64.29%表现为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60.78%表现为消化性溃疡。提示HP感染继而引起的胃粘膜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分型有一定关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胃痛、嗳气、痞满等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治疗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寒型的效果好于瘀滞伤胃型病例(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的疗效较显著,特别是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寒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型的疗效。方法: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及雷尼替丁、吗丁啉治疗,治疗组加用和胃愈萎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5%、对照组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型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顾立梅  孙志广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43-944
肝胃不和、胃气上逆、食管失于通降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故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其基本治法。临床中医药主要通过辨证论治或经方、效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均取得了确切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肝、脾、胃功能失衡造成脾胃虚弱、肝郁气滞、中虚不运、寒热错杂,阴亏津枯;脾胃虚弱是发病基础,肝郁是发病重要条件,胃气上升是引起病症直接因素。西医使用药物促进胃动力;中医一般采用针灸与药物配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副作用小,效果显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FD是一种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孙丽萍 《河南中医》2012,32(7):896-89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76例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苏叶黄连汤加减辨证施治,两组均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42.11%)优于对照组(21.05%),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优于对照组(65.79%),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疗效确切,兼顾现代医学的对症治疗与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降逆消瘅汤联合西药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54例,疗程8周,治疗前后进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生活质量和肝胃郁热证评分。结果治疗后,中西医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0%,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联合组治疗后GerdQ和肝胃郁热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SF-36量表生理机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及情感职能等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疗效确切,优于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诊断内容和判定形式分析肝胃不和相关[]证的诊断标准及其应用现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VIP)近5年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工作表对文章类型、辨证分型、论治疾病、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标准(发布时间、制定者)、诊断内容(主症、次症)、判定形式等信息进行提取,并进行频次、频率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 549篇文献,纳入203篇。肝胃不和相关证涉及6个证型,包括肝胃不和证、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肝火犯胃证、肝胃郁热证及肝胃热盛证。文献中共涉及56项诊断标准,其中使用频次在2次以上的诊断标准共22项;使用频次前5位的诊断标准分别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00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006)、《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内容中,出现频次前10位的症状依次为嗳气、脉弦、胃脘胀痛、胁肋胀闷疼痛、吐酸(反酸、泛酸或吞酸)、苔薄白、嘈杂、食欲不振(食少、纳少、纳差)、舌质淡红、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症状。肝胃不和相关证的判定形式以"主症+次症"居多。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标准多应用于中药临床疗效评价、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临床证候调查、证候生物学基础等研究。结论:肝胃不和相关证的诊断标准众多,但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不同疾病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判定形式有所不同;应用时多从"病证结合"角度选用。  相似文献   

9.
刘晨萍  李毅平  李勇 《河南中医》2016,(9):1513-1515
李毅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有关,其病位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病机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李毅平老师将该病分为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等四型,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并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调畅情志、预防保健、注重调摄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疏肝调胃颗粒治疗消化道溃疡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中药组选用自拟疏肝调胃颗粒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则联合前两种治疗法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疗效、药物安全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总有效率西药组为81.25%,中药组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100%,与单纯的中药组及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不良发应发生率西药组为25.00%,中药组为6.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及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率西药组为25.00%,中药组为21.88%;而中西医结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疏肝调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道溃疡方面具有与西药治疗相当的疗效,且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西药,若将其与常规西药结合治疗,其效果更为显著,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4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并将各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各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以肝胃不和型、脾虚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最多,且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结论: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不和型妊娠剧吐的l临床效果。方法:将96倒肝胃不和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予禁食、补液、止吐、纠酸等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左金丸加味治疗,并结合针灸治疗,均治疗7天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P〈O.05);实验组复发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5%(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肝胃不和型妊娠剧吐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可改善孕妇生活质量,促进胎儿健康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24例脾胃病患者和35例正常人的胃电参数进行了分析,表明不同病种间和不同证型间的胃电频率和幅值有明显差异,其规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正常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肝胃不和组>正常人组>脾虚气滞组>脾胃气虚组>脾胃阴虚组。经中药治疗一个月后,虚证组胃电参数有明显上升,实证组(肝胃不和)胃电参数有显著下降。微波针灸足三里穴后,对胃电频率有降低作用,对胃电幅值有增高作用。以上结果提示体表胃电图检查不仅有助于胃部疾病的诊断,并可做为脾胃病辨证论治,临床疗效判定以及针灸效应判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分为两组各49例,两组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9%、对照组8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观察组4.3%、对照组2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疗效确切,有助于控制病情复发,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的疗效。方法:127例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7例,两组均给予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抗幽门螺杆菌、泮托拉唑等西药,治疗组加左金丸合化肝煎。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78.33%,治疗组91.0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王涛  陈洪国  尤文 《中医研究》2012,25(1):40-4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胃湿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5个证型,分别进行治疗,给予中药汤剂内服.结果:肝胃不和型51例有效率占94.12%,脾虚气滞型26例有效率占84.61%,脾胃湿热型40例有效率占90.00%,气阴两虚型12例有效率占66.67%,气滞血瘀型7例有效率占57.14;浅表性胃炎61例有效率占96.72%,萎缩性胃炎29例有效率占68.96%,糜烂性胃炎17例有效率占88.23%,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有效率占86.95%,疣状胃炎6例有效率占66.6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切除后胆汁后流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胃切除后胆汁返流的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用中药加甲氧氯普胺治疗,对照组30例用甲氧氯普胺等治疗,均以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13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8%;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7例,好转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总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中药加甲氧氯普胺等治疗胃切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可以明显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傅志泉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倡导“病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新思路,其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基础,肝胃不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且贯穿其发展的全程。临床施治,以理气和胃为主,调整胃动力障碍与胃酸浓度;辅以健脾益气,促使萎缩细胞与胃黏膜修复;佐以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及营养情况;兼顾清热滋阴,辅助根除HP与黏膜病变逆转;同时,调摄饮食,畅达情志,优选辨证论治调控途径,切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损关键,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3):458-46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个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镜象和病理象特点,探讨CAG中医证型与胃镜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从而为CAG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64例经确诊为CA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以及胃镜、病理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资料分类整理,并统计分析。结果:64例CAG患者中,胃镜下黏膜白相在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检出率最高,血管透见以脾胃虚弱型检出率最高,而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阻型检出率最高,证型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轻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则以脾胃湿热型多见,不同腺体萎缩程度的证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上皮化生阳性者35例,阴性29例,总体阳性率54.69%,各证型肠化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阳性22例,阴性42例,总体阳性率34.38%,各证型不典型增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络瘀阻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胃镜下黏膜白相在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检出率最高,血管透见以脾胃虚弱型检出率最高,而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阻型检出率最高。2胃黏膜轻度萎缩以肝胃不和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3肠上皮化生阳性率、不典型增生阳性率以胃络瘀阻型最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交流会定于2007年8月中旬在石家庄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征文内容(1)有关消化疾病包括食管、胃、肝、胆、胰腺等中西医结合诊疗、实验研究进展;(2)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病)、肝纤维化临床诊治及基础、实验研究;(3)中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