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建梅  凌曼芝  杨彩虹 《中医杂志》2005,46(12):898-898,909
杨震主任医师应用元代医家朱丹溪所倡导的"相火论"学说及内生火热理论指导乙型肝炎(乙肝)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相火学说"是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的.朱丹溪认为,君火指人体正常神明活动,相火指人体内正常或反常的局部内生火热;阴虚相火治用大补阴丸,湿热相火治用枳桔二陈汤.杨师在临床肝病的辨治中应用"相火论"的观点,把肝病所产生的局部内生火热按病理相火这一理论去研究.他在朱丹溪所分2型相火证治的基础上,在肝病临床诊治中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将病理性相火分为5种: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我们在学习中为了掌握5型相火的辨证,特别对14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中医分型观察,其中郁热相火37例,占26.4%;血热相火51例,占36.42%;湿热相火型31例,占22.14%;阴虚相火型13例,占9.28%;相火虚衰型8例,占5.71%.  相似文献   

2.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7,(3):266-267
“火”是物体燃烧时所产生的光和焰.甲骨文的火就像是火焰熊熊燃烧的形状(M),而古陶文的火好像是一个架起的火堆(M),后世的火字虽历经变化但基本保留了这一形状. 学会用火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教会先民使用火的人往往被奉为始祖或神灵,相传我们华夏民族的火祖是“燧人氏”.《韩非子·五蠹》篇载:在远古时期,人们吃生食,茹毛饮血,这些食物“腥臊恶臭,伤害肠胃,民多疾病”.后来,人们发现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但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人们很难保留火种.  相似文献   

3.
李蒂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1917
"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东垣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定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等.  相似文献   

4.
张振 《家庭中医药》2021,28(8):34-36
咽干、咽痒、咽痛是慢性咽炎带给人们的痛苦和烦恼,但它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不是什么大病,所以很多人会自主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其中,不少人认为这个病就是咽部的炎症,倾向于服用消炎药;还有人觉得"炎"字是上下两个"火",那一定是"上火"了,所以选了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来治疗.结果药吃了很久,咽炎的症状并没有得到多少缓解.这种药不治病的原因是没有选对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咽炎而言,病因和证型不同,就应该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这才是对症下药,才能有疗效,才能治好病.  相似文献   

5.
刘完素与朱丹溪火热证治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慧娟  申莉鑫 《河南中医》2008,28(11):23-24
刘氏所言之火热主要为外感六淫所致,即"六气化火","阳气怫郁";而朱氏所言之火主要为内伤火热,即火起于旺,"气有余便是火","诸火自由内作".从治疗上看,刘氏着重于祛邪,并宣、清、通同用,结合养阴疗法,四法之中又强调宣散怫热郁结而热自降,故用"辛甘热药微加佐之";朱氏则强调"阴虚火旺难治",对于邪火亢盛而阴精不足者,用补阴而火自降的治法,同时惯用降火之剂,尤善用知母、黄柏,以治火不离保护阴精为宗旨,大力提倡滋阴降火之法.朱氏的火热证治是对刘氏火热证治的发挥,补充了刘氏在内伤火热证治认识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正> 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引火归原的"火".是指相火而言.相火又称"命门之火",或"龙雷之火"."相火"一词源于《内经》,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问·天元纪大论》)之说.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温养脏腑,以潜藏守伏为宜.君火和相火在人体内,一主后天,一主先天.各安其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命门相火与心之君火相通,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君火是由  相似文献   

7.
传承李士懋教授经验:应用升降散治疗循环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宇澜  王强 《环球中医药》2012,5(5):373-375
升降散为清代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中命名,为治温十五方之总方.李士懋教授擅用升降散治疗"火郁证"."火郁证"的临床 表现复杂,涉及各科疾病,然其脉象为典型的沉而躁数之"火郁脉",只要遵从中医的思路和方法,把握病因病机,从凭脉辨证入手,巧妙应 用升降散,可以治疗很多疑难疾病.本文通过应用升降散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验案,阐述了临床辨证论治"火郁证"的要点以及应用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8.
正引火归原法为中医学的治病法则之一,它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引火归原"理论起源于《伤寒论》,医圣张仲景虽未确立这一概念,但其应用肾气丸治疗消渴、白通汤治疗阴盛格阳等,均属于引火归原法的具体运用。其中"原"又为"源""元",指肾或命门;"火"亦称"相火""虚火""龙雷之火"等~([1])。  相似文献   

9.
正水覆盖在地球上,弥漫在天空中,充斥在细胞里。水,无处不在,然而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要问水为何物,也并不是用几句话所能够描述清楚的。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这已被人们所共知。但人们对水的认识和认知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我国,最早的水是以元素的面貌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远古时代,我国朴素的元素论"五行说"便开始萌芽,到战国时期"五行说"有了成文的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  相似文献   

10.
《中医文献杂志》2002,(2):37-39
案一、甲状腺腺瘤 顾××,女,36岁. 患者于1976年8月甲状腺右侧发现一个3×3.5cm肿块,质偏硬,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在某医院作同位素扫描为"凉结节",诊断为甲状腺腺瘤,需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对手术有顾虑,而来我院要求用中药治疗.诊断时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惟心情急躁,烦躁易怒,胃纳不佳,月经不调,经来腹胀,苔薄腻,脉细弦.辨证为肝郁气结,日久化火,灼伤津液,痰火胶结,凝结成核.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散结,用逍遥散加减.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症见沿胸或腹壁一侧起疱,初红后糜烂,疼痛如火灼炽烈难忍,病程过月,甚则迁延数月.笔者用中药煎汁内服,药渣外敷治疗此病4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水、火烫伤是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意外伤害.晋、葛洪《肘后方》中已有"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调,"用猪脂煎柳白皮成膏外敷"的治疗方法记载.在历代文献中记载了不少治疗水、火烫伤的方药,以外治法居多.对轻症单用外治法固可收功,但重症则因沸水、烈火所引起的损害,可及气血、阴阳、脏腑而发生各种内证,必须内外兼顾,才能收效.陈士铎  相似文献   

13.
"火郁"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许多病证共同的病理基础,涵盖范围相当广泛。由于致郁因素不同,所郁部位有异,郁闭程度不等,正气强弱之别,兼杂邪气之殊,因而表现纷纭繁杂。"火郁发之"是针对"火郁"病证的治疗大法。火郁治疗的关键在于宣畅气机,清透郁热。六腑以通为用,故肠腑气机以通降下行为顺。邪至于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的熨法     
一、熨法的起源熨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向流传于我国广大农村,为劳动人民所重视和乐用.但自古无专书记载,亦无此名称.它的起源根据文献的考查,见于内经,那时称它为"药熨"和"熨引".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苦志乐,病在筋,治之以熨引."后人认为用火与热物烫熨人体肌肤,能治愈疾病,所以称它为熨法.从这里可以说明这一种治疗方法,远在秦汉时代,就早有人运用,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15.
夏日防上火     
炎热的夏天,如果我们不注意养生保健,很容易"上火",所以,要特别注意防"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牙痛、口舌生疮、眼睛红肿、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及大便秘结等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火"重的表现,在治疗上清清"火"就会好。那么"内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所谓"内火",实际上是对阴阳及脏腑功能失调、生理功能紊乱,或某些疾病所呈现出的"火热"现象的一种民间的通俗叫法。"内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火为阳邪,夏日"实火"更为多见,由于"内火"引起的脏腑病变不同,故表现的症状也各异。肝火:表现为烦躁易怒、头晕头痛、目赤口苦、两胁胀痛、尿赤便秘、血压升高、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当清泻肝火,可服龙胆泻肝丸,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请医生辨证施治。心火:心火上炎,主要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舌生疮、口腔溃疡、口干尿赤、舌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青龙汤与麻黄汤药物组成、剂量、主治、服法、服后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大青龙汤发汗力明显强于麻黄汤.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寓"火郁发之"之意.  相似文献   

17.
针灸眼科学是针灸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它为劳动人民解除眼科疾病作出了贡献。历代针灸医家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渐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迄今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现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简述唐朝以前的针灸眼科发展简史。用针灸治疗眼科疾病,大约在旧石器时期,因为那时人们已经使用火及简单的石器,除用火抵抗寒冷、防御野兽侵害、将生食变为熟食外,患了眼科病亦可用火来烤灼。尽管一时人们尚未认识火可治疗眼病,  相似文献   

18.
鼻衄一般多从清泄肺热、清胃祛火等法着手.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多数鼻衄痼疾患者有便秘或便溏不爽、腹胀等腑气不通的证候,于是根据"表里同治"的理论,采用"肺肠同治法"治疗该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针灸疗法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内容,散见于各篇条目之中,给后学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惑,考<伤寒论>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仲景先师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并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的治疗原则;同时倡导"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阳实证不宜用火治(包括艾灸、熏熨、温针、烧针等),若用灸法易出现变证、坏证,即阳盛阴虚忌用火灸法;阴虚热证,灸治亦应忌用,故针刺法多用于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方可避免一些失治、误治的变证.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中的"火"是个意象概念,取象于自然界中的火,自然界灭火方法对研究归纳中医治火原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发现中医治火原则有3种:正治原则、反治原则和不治而治待机原则.历代医家关于治火原则方法的论述皆不出此原则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