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近十几年的单味中药提取物及临床复方治疗高脂血症实验研究的探讨,认为中药降血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药降脂机制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脂血症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常用的降血脂中药,中医调脂治疗的机制,以及中药调脂治疗研究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绞股蓝是一味传统的中草药,主要成分包括皂苷类、黄酮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降血脂是绞股蓝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临床常用绞股蓝连同其他中药制成复方,或与西药联合使用,来治疗高脂血症,已证明其降血脂疗效显著。研究表明,绞股蓝中发挥降血脂的成分主要为皂苷类与黄酮类。本文对绞股蓝不同成分的降血脂作用及其可能的内在机制进行概述,为进一步阐明绞股蓝降血脂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开发相应降血脂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胆固醇是体内脂类的重要来源。过量的胆固醇吸收是引起高脂血症、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严重危胁人类健康。目前临床治疗高脂血症多采用疗效确切的西药为主,但经常会引起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中药单体具有明确的降血脂作用,且副作用少,可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从胆固醇吸收机制出发,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抑制胆固醇吸收的降血脂中药和西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应用降脂灵冲剂治疗高脂血症100例,并与烟酸肌醇酯组26例及脉通丸组30例对照观察。结果:降脂灵对各种高脂血症均有显著疗效(P<0.001);各组治疗后降血脂有效例数以降脂灵为最多(P<0.05)。本文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讨论中药降脂灵的药化分析及降血脂机理。  相似文献   

6.
胆汁酸能够促进体内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在维持机体脂质代谢的平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胆汁酸还是一种重要的信号调节分子,能够激活肝脏和肠道中相关受体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改变与编码调控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酶的基因表达。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都与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密不可分。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确切疗效,其降血脂的机理机制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将从胆汁酸肝肠循环角度出发探讨中药降血脂的机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Z-0105降血脂药物简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病,脂质代谢紊乱所致的高脂血症与其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十分重要。近几年来,一些老药新用及关于新的降血脂药物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作一简单介绍。1中药开发近...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脂血症是诱发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高血黏、冠心病及脑卒中等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和低龄化趋势增加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日益明显。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预防治疗及降脂新药的研究开发成为了医药学界的研究热点。为了有效寻找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及中药治疗药物,选择理想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制备适合能展示中药特色优势的动物模型尤为重要。然而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复制成功与否是实验性高脂血症研究的关键之一。理想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应该是与人类疾病接近,在高脂血症发病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也尽可能与人类相一致,模型复制可重复,且试验操作简单、实验成本相对较低、易于推广;模型复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该文就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复制方法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为降血脂中药新药研发者合理有效的选择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复制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降脂冲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控制高脂血症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措施之一。降血脂药物的研究,国内外虽作了大量工作,但仍缺少十分理想的降血脂药物。我们用中药女贞子、枸杞子、红糖研制成降脂  相似文献   

10.
<正>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发病因素,防治高脂血症是防治冠心病等老年病的重要环节。70年代以来,我国在探索中药降血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本文将近年来部分国内期刊发表的资料综述如下。实验研究在过去筛选的许多降血脂中药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骨碎补过去主要用于外伤骨折,王维信等①发现,将骨碎补用水煮酒沉法制成100%溶液给家兔肌注,对饲以胆固醇和猪油的造型家兔,能预防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升高,对已升高者也有降低作用,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意义。王氏又将从骨碎补中分  相似文献   

11.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伍理论研究问题瞻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中药配伍是指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配合应用。配伍应是指有规律、有制度的配合、搭配。规律、制度即配伍理论。对中药配伍理论完成体系、全面的科学探索,应是迎接新世纪中药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包括: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分类、引申,中药配伍的药效学、药剂学、化学效果的现代科学研究。最后,提出关于中药配伍理论研究组织与分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不孕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排卵障碍所致的无排卵性不孕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西药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加西药克罗米芬治疗,中药组单纯用中药,西药组用克罗米芬治疗。观察3组基础体温的双相曲线和B超监测卵泡的变化,同时对中药组治疗前后进行血清性激素的测定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治疗组的排卵率与中药组、西药组也有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所致的不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中药及西药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内外合治扁平疣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药方剂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药方剂治疗扁平疣 5 4例 ,并与病毒灵治疗扁平疣 5 3例进行比较。结果 :总有效率 88 8% ,与西药相比显著差异。结论 :中药方剂治疗扁平疣疗效较好 ,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述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近况。方法:通过广泛检索近几年的文献,对文献中所记载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及中药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在改善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结论: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有其优势,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得到更多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研究型教学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认为在中医药学内忧外困之时,只有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才能使中医学崛起。而中医药学的教育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源泉与基石,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传统教学转型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作用,是一种培养具有继承、创新的中医人才有益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回顾近几年中医与西医文献,总结近代医家辨证治疗经验,并加以总结。[方法]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从辨证分型治疗、确立治疗大法随证加减、专方治疗、中成药物、中西医结合等几个方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加以综述。[结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虽然在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缺乏大样本、前瞻性、有对照的研究等不足。  相似文献   

19.
方剂配伍理论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配伍是方剂学的精髓,而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或者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方剂学的核心科学问题.理清方剂配伍理论的内含与外延对于我们发掘整理提高中医药理论及创新规范标准可控的中药配伍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性味配伍、七情合和、君臣佐使、去性取用等配伍理论或思想分别论述,虽不能囊括所有,亦可览其大概,或可对同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查阅近年来部分药学期刊中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整理分析。[结果]总结出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呈现出多发性和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可预知性、种类不确定性、批间差异性等特点,情况较为严重,临床上应加强其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