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245例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关系研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法 :通过对 2 45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病人中医证候与病变性质、病变范围、病灶位置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脑出血中脏腑发病率较高 ,不论是脑出血或是脑梗死肝阳暴亢型出现率最高 ,中脏腑病变范围大的病例出现率显著高于病变范围小的病例 ,腔隙性梗死以本虚证为多见。提示 :中风病目前的中医证候诊断分型标准不但基本综合了中风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多方面要素 ,亦体现了病变实质及一定的病理基础 ,反映了中风病“证”的实质 ,为提高防治中风病的水平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中医临床证型的CT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中风病中医临床证型与头部CT表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中医之中风病与现代医学急性脑出血管病密切相关,但不等同;(2)中经络以脑梗塞为主,中脏腑以脑出血为主,(3)脑白质变性,脑萎缩既是中风病的发病因素,又是其潜在的危险因素;(4)病损范围与中风病证相关,但应从具体部位分析;(5)中络,中经在脑横断面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各证型与脑CT表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风病各证脑CT表现,分析中风病各证在脑内的病变特性。方法对112例中风病且脑CT检查为阳性改变者,从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进行观察,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中经络证以脑梗死为主,中脏腑证以脑出血为主;中经络证以小病变为主,且中经络证Ⅰ型以脑梗死为主,中经络证Ⅱ型以脑出血为主;中脏腑证以大病变为主,中脏腑阳闭病变在脑的深部。结论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基本能反映脑内病变的轻重,但不能确定脑梗死或脑出血及具体部位。临床辨证论治时与脑CT表现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中风病情危急,中医治疗有独特疗效,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分析 脑出血(ICH)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脑出血属中医"中风"病范畴,中风病是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滋脉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麻木为主症.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其患病人数占所有脑卒中患者数的10%~20%,住院病死率43%~51%[1].证候要素的确定应从病机研究入手,病机是证候要素确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中医辨证规律。方法记录193例轻-中度缓解期UC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收集中医四诊、中医证候、内镜下肠粘膜征象及病变范围等信息,判定病位、病性和脏腑失调关系,分析中医证型与中医证候、内镜下肠粘膜征象及病变范围的分布特征。结果缓解期辨证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病位主要在大肠,与脾、肾、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频次较高的是气虚、湿、阳虚、热;脏腑失调中高频证素是脾气虚、大肠湿热、肾阳虚、脾阳虚;发病部位E1以大肠湿热证为主,E2脾虚湿蕴证多见,E3以寒热错杂证偏多,各证型中肠黏膜病变征象不尽相同。结论通过了解缓解期UC中医辨证规律,为UC中医药的标准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武风 《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1):21-21
1 中风病的辨病与分期治疗中风 ,宜辨病分期 ,分类辨证。辨中风可分为 :中风总病名→子病名→病期→证类→证名。所谓辨病是指辨中医中风之病名如大厥 ;或西医病名 ,如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病期包括急性期、恢复期与后遗症期。证类指中经络与中脏腑。证名即证型 ,如络脉空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的相关性,为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经CT诊断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80例,根据双盲原则,由中医医师通过四诊进行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及分类,同时由放射科医师填写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情况等脑CT征象。分析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的相关性。结果中经络证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脏腑证者(P<0.05);中经络证者基底节区(壳核、丘脑)出血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脏腑证者(P<0.05),而脑干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脏腑证者(P<0.05)。中经络证1型、2型及中脏腑证阳闭、脱证者中基底节区(壳核、丘脑)出血者所占比例最高,而中脏腑证阴闭者脑叶出血者所占比例最高,各证候间脑出血部位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经络证者出血量明显少于中脏腑证者(P<0.05),发生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及周围水肿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脏腑证者(P均<0.05)。中经络证1型、2型患者出血量及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及周围水肿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中脏腑证脱证者出血量明显高于阴闭、阳闭者(P均<0.05),阴闭者明显高于阳闭者(P<0.05),中脏腑证各证候发生中线移位及周围水肿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破入脑室所占比例脱证者明显高于阴闭、阳闭者(P均<0.05)。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及周围水肿情况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CT影像学手段不仅能有效提高中风病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能为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及辨证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客观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医学影像学角度研究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的相关性,旨在将中医脑病的研究和颅脑的解剖、生理病理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医病、证、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收集11例小脑梗塞、出血患者实时进行中医辩证诊断和CT分析与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了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眩晕密切相关,与中医中风病有一定的联系,并出现头痛、呕吐症状,从属于中医症眩晕范畴,这对目前认为小脑出血从属于中医中脏腑范畴结论^0〔2〕给予否定。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中医临床证型与头CT表现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丹  张友东 《中医药研究》1999,15(3):26-26,43
目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两种脑出血证型,中经络和中脏腑的头CT改变的差异。方法:观察了6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中医的辨证分析,将它们分为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分析两组头CT在脑出血量、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及中线移位的差异。结果:出血量大、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和脑中线结构有移位的,多表现为中脏腑证;而出血量小,血肿未破入脑室系统和中线结构未移位的多表现为中经络证。结论:脑出血的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在病理解剖上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急性期证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中风病患者证型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收集 192 例中风病发病 1 周内患者,分为脑出血组、大面积脑梗死组、中面积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组,采用脑血管临床辨证规范化量表统计每组各种证型出现率。结果 脑出血组、大面积脑梗死组风证、火热证、痰证出现率高;中、小面积脑梗死组阴虚阳亢证、痰证、瘀证出现率高。结论 中风病证型根据病灶大小、病性不同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102例中风病先兆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与头颅CT影像对比研究,探索中医中风先兆证的CT影像规律性。方法:对102例临床按中医诊断为中风先兆期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通过双盲法CT影像研究,观察其病变性质、部位、大小范围、脑实质弥漫性病变与陈旧病变等情况。结果:中风先兆证的头颅CT影像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具体各证候之间缺乏显著性差异。结论:头颅CT扫描可以为中医辨证为中风先兆证的患者提供一定的辨证、辨期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风各证型的脑CT表现,总结病变特性。方法:选取英德市浛洸镇中心卫生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中风患者5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总结病变的性质、位置、大小。结果:中风可分为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中经络证主要为脑梗死,中脏腑证主要为脑出血;中经络证主要是小病变,其中中经络Ⅰ型多为脑梗死,中经络Ⅱ型主要为脑出血;中脏腑证主要是大病变,中脏腑阳闭病变多存在脑组织深部。结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评价中风能够反映脑组织病变的程度,但是无法确定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具体位置,结合CT检查对于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中脏腑证的临床特点。方法:临床观察165例急性脑出血(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ICH)患者,比较各类中风证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临床特点。结果:与急性脑出血中经络证相比较,中脏腑证患者急性期中风病类诊断标准评分常呈重型和极重型(P 0.001),实验室检查显示为白细胞明显增高(P 0.001),影像学表现颅内出血量较大(P 0.001),发生脑室受压及中线移位的比例高(P 0.001)。与急性脑出血中脏腑闭证相比较,中脏腑脱证以男性为主(P=0.020),颅内出血量较大(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出血中脏腑证与中线移位(P=0.003)、中风病类诊断标准评分增高(P 0.001)密切相关。结论:急性脑出血中经络证、中脏腑证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存在明显差异,急性脑出血中脏腑证显示出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血肿占位效应,而中脏腑脱证较闭证颅内出血量更大。  相似文献   

14.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是一种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中经络、中脏腑两型。其中,中经络可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淤证;阴虚风动证五型。中脏腑分为闭证、脱证两型。运用中医辩证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辨治急性血性中风病5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是一种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中经络、中脏腑两型。其中,中经络可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淤证;阴虚风动证五型。中脏腑分为闭证、脱证两型。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临床特点在研究中备受重视。代谢组学在中医药临床上的应用为中西医学找到了共同的语言,成为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新热点与突破点,而中医基础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证候的研究。就近5年病机证素与代谢组学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阐述,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病证研究及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中风常见的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脑CT影像学结果的相关性。探讨中经络证与中脏腑证脑CT征象的规律性。方法:对选取的180例中风患者进行头部CT扫描,观察、记录病变的种类、病灶密度、脑出血量、病变部位、病灶范围以及中线移位、脑室改变等情况,并利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归纳,总结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中经络证者在脑CT表现上以脑梗塞为主,病灶密度值低,出血量少,范围小,病变以基底区为主,对脑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小,病情相对较轻,而中脏腑证者脑CT结果以脑出血为主,病灶密度值高,出血量多,范围大,病变以基底区及脑叶区为主,对脑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大,病情相对较重。而中风脱证患者的脑出血量多于闭证患者,病灶范围也大于中风闭证患者,病情较中风闭证更严重。结论:脑中风患者脑CT影像结果与临床辨证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CT影像学结论可以成为中医临床辨证诊断的微观、量化指标和重要参考依据,为中医辨证在微观方面提供了最直接、最客观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自身特点对证候微观研究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理论若干自身特点影响着对证候微观研究的设计。中医病、证、症各有其作用和侧重点,强调辨证而忽视对病、症的辨析,将辨病、辨症的内容归入辨证的范畴反而掩盖了“证”的特异性内容;证候有不同的分类层次,以“基础证”为研究对象才符合辨证的本质和科研的内在要求;脏象实质研究主要是脏腑相关功能的解释性研究,脏腑相关证候研究是脏腑功能解释性研究的前提下进行不同证候间差别的分析,是证候的局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候实质研究。对以上内容相关认识的正确与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证候微观研究的设计思路和结论推导,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玉民  程广书 《陕西中医》2005,26(2):187-188
中风中脏腑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肺部病变常常见到痰多气喘,壮热神昏等痰热蕴肺,肺失宣降的症状。此证往往是病情加重,趋于恶化的标志,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适时地运用宣肺降气法对于提高中医治疗中风病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论足太阳膀胱经脉的生理病理现象,考查《内经》中对其病证的记载,认为足太阳经脉病变不足以反映太阳病的实质,缺乏其生理、病理学基础。考查太阳病主证的发生原因,演变过程及治法方药,认为太阳病的病理基础是肺卫之变,其病变脏腑中心主要在肺,涉及膀胱。肺卫之变为太阳病的病理基础,是有其生理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