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膀胱湿热理论发端于秦汉时期,隋唐宋元未见明显推进,明初戴元礼首先提出"膀胱湿热"一词,此后明清众多医家对于膀胱湿热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膀胱湿热理论才真正成形。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证候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膀胱湿热证"被正式提出并作为规范证候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湿热致消"的角度探讨清热祛湿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湿热病的治疗原则应兼顾三焦各个部位,总以分消走泄、通畅三焦为法。而湿热内生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机制可为外邪侵袭,脾脏受损;或恣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或为情志失调。并从6证论治:湿热郁阻、表里不和证,方选藿朴夏苓汤;湿热中阻、脾胃失司证,方选白虎加苍术汤、黄芩滑石汤;中焦湿热、湿重热轻证,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并重、脾胃不运证,方选王氏连朴饮;湿热秽浊,郁阻蕴蒸证,方选甘露消毒丹;湿热郁阻,弥漫三焦证,方选三仁汤。  相似文献   

3.
正戴宁系安徽省中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第一届江淮名医,从事男科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疑难杂症有系统深入的研究[1-2]。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男性疾病,尤其擅长运用自创"戴氏飞针"治疗男科疾病。其认为血精的主要病机为湿热、血瘀,临床分为湿热下注证、瘀血阻滞证、阴虚火旺证、脾肾两虚证等4种证型。分别采用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滋阴降火、调补脾肾等治法,同时结合西药与针灸,获得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其临床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1概述脾胃湿热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元代朱丹溪指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10.55%[1]。脾胃湿热证涉及中医学7个系统的43种内科疾病,  相似文献   

5.
肝胆湿热证是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型之一,临床常治以"清热利湿",然而,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是否也应"清热利湿",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发病与中医"毒"的概念密切相关,"毒"邪致病贯穿始终。本研究依据临床表现将乙肝分为湿热瘀结发黄证,伏毒留恋、湿热胶结证,痰湿凝滞、热毒郁结证3种证候类型,创制保肝退黄汤、乙肝宁、瓜蒌薏仁汤,并附验案及其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湿温是常见外感热病,隶属湿热温病,温病四大家均主张三焦分治湿热,遵从"异病同治"原则。临床不仅适用于外感湿热病,对内伤杂病相关湿热证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认为,临床诊治内伤疑难杂病隶属湿热证范畴者,谨守湿热泛溢、郁阻三焦气机之理,紧扣苔腻、大便黏滞不爽等主症,常从三焦分治湿热,湿祛热除,诸症刻缓。  相似文献   

8.
介绍李天望教授从"中焦湿热"论治脾胃病的经验.中焦湿热证涉及临床疾病广泛,其中以脾胃病居首,是导致脾胃病日趋高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湿热证病情缠绵、日久迁延,愈后极易反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李教授认为此证有偏湿、偏热、湿热并重之不同,治疗关键在于审证求本,应注意扶正祛邪并举,酌情兼以调肝、活血,随证调整用药,使湿去热化,脾胃功能健运,气机通畅,则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中医湿热痹阻证证候学研究.方法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n=12)、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肾阴虚证(n=12)、正常对照(n=12)共三组血清,分别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通过软件分别比较湿热痹阻证组和其他两组图谱,找出共同的湿热痹阻证差异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结果 对14个湿热痹阻证共同的差异蛋白点,应用质谱进行鉴定和SwissProt数据库检索,得到9个湿热痹阻证差异蛋白,涉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分泌多肽、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膜蛋白质类、运输蛋白等.结论 这些蛋白具有潜在的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诊断、预后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湿热痹阻证实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地区,气候多湿热,且本地人嗜食辛辣肥甘,故湿热证多见。鉴于此,李兰教授在多年运用分消走泄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湿热分消饮",不仅湿热内阻之外感温病用之,而且内伤杂病,甚至危重病也不必拘泥。本文总结李兰教授临证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的临证经验,分析临证治疗湿热病的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为名中医经验方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对总结,传承,发扬名中医治疗湿热病的经验,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按中医因地制宜的理论,根据武汉市与福建省不同的地理气候,福建省与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差异,提出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南的证型不能完全覆盖福建省的全部病例,福建省应增加"湿热郁肺证",并提出"湿热郁肺证"的临床表现、治则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证重症肌无力(MG)患者及健康者酸负荷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唾液流率及p H值变化,为"脾主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集3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其中脾气虚证17例,脾虚湿热证15例)和30例健康者酸负荷前、后唾液,检测并比较唾液淀粉酶(s AA)活性、唾液流率及唾液p H值。结果 1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证MG患者酸负荷前、后s AA活性均低于健康者(P0.05),酸负荷后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证MG患者唾液流率高于健康者(P0.05)、唾液p H值低于健康者(P0.05),脾气虚证与脾虚湿热证之间在酸负荷前后s AA活性、唾液流率及唾液p H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酸负荷前后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证MG单位时间s AA活性均低于健康者(P0.01),而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证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脾气虚证组、脾虚湿热组s AA活性比值低于健康组(P0.05),流率比值、p H值比值和单位时间s AA活性比值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 AA活性、流率及p H值的变化可反映脾气虚证MG患者唾液的改变特点。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病"禁润"一说,认为湿温初起"润之则病深不解"。据此后人在湿温及湿热病论治时,多畏阴柔滋润之药会导致病邪入里而难治,对滋阴药的使用与否往往存在争议。临证中湿热、湿温兼见阴伤者并不罕见,故据多位名医之论述并结合笔者临证观察与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热、湿温并非禁用滋阴药,且合理使用滋阴药有助于除湿热,并对湿热病证兼夹"阴虚"之机理进行论述,探讨了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弱精子症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二者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对500例弱精子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其分布规律及二者相关性。结果 (1)弱精子症患者的体质基础主要为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随年龄增长:湿热质人群占比最大但无明显变化,痰湿质人群占比逐渐增长,气郁质人群占比无明显变化,气虚质人群占比逐渐增长。(2)弱精子症患者最常见辨证分型为湿热下注、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肾虚湿热,阳虚质体质与脾肾阳虚证型主要分布于年轻人中(21~32岁),33~48年龄组"其他证型"占比较大;随年龄增长,脾肾气虚型占比有增长趋势,湿热下注型人群占比下降,肾虚湿热型人群占比上升。(3)湿热下注、肾虚湿热与湿热质的变化密切相关;脾肾气虚与气虚质的变化密切相关;脾肾阳虚与阳虚质的变化密切相关。结论证候与体质的特异性有关,表现为弱精子症患者证候性质的发展变化与体质类型趋同化。提示临床中如果弱精子症患者无"证"可辨时,可辨"质"论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药防治湿热证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将湿热证中医证候数字化,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为湿热证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同时也为湿热证的防治提供参考。湿热证可引起全身的病理改变,易诱发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脏病、肠易激综合征、肺炎咳喘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湿热证根据藏象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根据脏腑病位可分为湿热壅肺、大肠湿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肾病湿热证。清热祛湿是湿热证的治疗原则,中药凭借其抗炎性、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疗湿热证的目的,该文在中药与方剂两个方面上,以三焦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二者相结合,详细综述了脏腑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抗湿热中药的药理作用、应用情况,并基于实验室临床相关性指标、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与讨论,以期为湿热证中药数据整合、系统构建提供相关经验,并为后续湿热证脏腑病证临床药物研发及优化创新提供新思路与帮助。目前国内对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及相关防治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其潜在的生物学诊断标志物,加大抗湿热新中药制剂的研发,多途径多方位阐述中药对湿热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属阳邪,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总结金实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的辨证与治疗思路。方法:通过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频数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从症状、证型、病机、治法等多方面对金实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的典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在纳入的1 915例慢性肝病医案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最多,占43.1%;临证中所见慢性肝病病机以湿热瘀毒互结、肝脾失调为主,分别占19.7%,10.6%;证型分类以热毒内结证、肝胆湿热证最为常见,分别占22.6%,19%;治法以调肝运脾、清热化湿最为常见,分别占12.2%,8.2%。结论:金实教授临床辨证慢性肝病以热毒内结、肝胆湿热证为主,重视湿热瘀毒互结的病理因素,治法以调肝运脾为主,辅以清热、化湿、解毒、化瘀等,可归纳为"清、疏、运、化、补"。  相似文献   

18.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19.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基本证候,选择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相关的指导用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其所列疾病及湿热证型进行分析,提取与湿热证相关证型(子证型),揭示病证分布特征,归纳湿热相关证型。发现湿热证与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等多个重大或慢性疾病关系密切。但目前对湿热在重大或慢性疾病中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均有待提高,且湿热证相关证型繁杂,尚需统一规范。因此,厘清与湿热证候有关的重大或慢性疾病,建立规范化辨证标准,是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918例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索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方法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辨证标准,对91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辨证分型,统计各证型的分布频率.结果 918例患者多为复合证型,约占81.59%;其中最多者是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瘀证628例(68.4l%),不伴其它证型者460例(50.11%),且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瘀证多以湿热下注证为主.结论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应清利与活血并施,而应以清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