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较多,并存在异质性,但其主要机制包括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以及血小板分布异常;有效地鉴别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研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预后,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又称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megakaryocyt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actor,MGDF),1958年人们首次提出体液中存在调控血小板造血的因子,但鉴定该因子的努力一直没有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多种疾病。笔者通过对 5 0例低血小板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 ,PAIgM ,PAIgA)的检测 ,以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对血小板减少患者诊疗的意义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标本来自我院住院患者 ,均有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为 ( 12~ 92 )× 10 9L-1,平均 ( 42 .0 3±2 8.47)× 10 9L-1。将所观察的患者分为 4组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组 2 2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组 1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组 9例 ,肝硬化组 8例。另设正常对照组 10例 ,为体检正常者。1 2…  相似文献   

4.
李扑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50-51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对于机体生理性及病理性的改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对疾病诊断、鉴别、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止血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性或慢性出血、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输入的血小板类型进行分组:冰冻血小板组150例、新鲜血小板组20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表现与血小板计数变化等。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24h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输注前,但新鲜组血小板输注24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冰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组临床总有效率95.50%明显高于冰冻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论是冰冻血小板还是新鲜血小板都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出血,提升血小板计数水平,但新鲜血小板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冰冻血小板,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议尽量选择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6.
阐述血小板活化过程的相关信号转导,并对临床已用和正在研发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相关的中药活性成分进行总结。结果表明,随着血小板活化信号转导通路的不断阐明,可能的治疗干预靶点也逐渐被揭示。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化学单体,针对血小板活化过程的某一个靶点进行干预,进而到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但是存在抗血小板效果不佳、出血及过敏反应等缺陷。建议针对不同途径的靶点进行药物干预,有针对性地联合用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要加强中药活性成分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为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慢性肾衰竭患者TPO水平、TPO与肾功能及血小板的关系。方法将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实验组,应用酶标仪测定健康对照组和实验组TPO水平,同时应用血细胞测定仪和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检测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常规、肾功能和肝功能等。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降低(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TPO治疗后两周内,血小板明显上升(P<0.01),慢性肾衰竭患者TPO水平与血小板呈正相关,TPO水平与血尿素氮、肌酐呈负相关。结论 TPO治疗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具有好的疗效,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灿华  张斓  韦伟  王琪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136-136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了解冰冻机采血小板可否替代机采血小板满足临床抢救危重病人需要。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冰冻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进行临床输注,观察输注前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及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机采血小板组输注后血小板敷上升明显优于冰冻机采血小板组(P〈0.01)。两组止血效果同等有效(P〉0.05)。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可用于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抢救,为疾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与缺血性脑卒中及抗血小板药物作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介绍有关脑缺血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和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和评价。方法 综述5年以来并追踪以往国内外脑缺血后有关血小板功能变化和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资料,分别进行介绍。结果 脑缺血后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皆处于激活状态,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抗血小板药物不断出现。结论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必然给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了解冰冻机采血小板可否替代机采血小板满足临床抢救危重病人需要。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冰冻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进行临床输注,观察输注前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及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机采血小板组输注后血小板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机采血小板组(P〈0.01)。两组止血效果同等有效(P〉0.05)。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可用于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抢救,为疾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功能检测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辅助诊断血小板疾病、血栓前状态及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监测和个性化治疗。在光学比浊法测定的基础上,新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也陆续被研究和开发。目前我国在血小板功能快检仪器研发方面仍是空白。抗血小板中药有效成分大体上可以分为萜类、黄酮类、皂苷类、有机酸类、木脂素类、二酮类、挥发油、二苯乙烯类等。中药及其化合物抗血小板作用的量效关系结果显示,大部分的中药提取物或单体成分抗血小板的起效多在微摩尔浓度级(μmol·L~(-1)),其中丹酚酸B和银杏内酯K、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A的抗血小板效应强度最强。这提示中药抗血小板的作用强度可能低于化药及生物制品,有必要对现有中药化合物开展构效研究,通过结构改造进一步提高其药效强度。中药及其化合物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然而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明确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各类成分结构与相应功能的关系之间的规律性尚待明朗,今后仍需在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和构效关系分析等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m.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使循环血中血小板破坏增加[1],但关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变化作者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K-45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了57例ITP患者循环血中MPV、PDW、P-LCR及PLT,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我院住院ITP患者57例,男21例,女36例;年龄16~70岁,平均36.5岁,所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广州血液中心采集血小板的6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30例连续固定献血者为观察组,另30例首次献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献血者的血小板功能。结果:采血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R值、K值、α角及M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值、K值、α角及MA值有所改变,其中K值、α角、MA值与采血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仍处于正常范围,未影响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及献血者的健康,满足了临床用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抗血小板中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项耀祖  商洪才  张伯礼 《中草药》2008,39(2):290-294
在止血、血栓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抗血小板中药研究已成为热点.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对抗血小板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单体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很多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和单体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但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或研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锦草止血作用机理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Wistar 大鼠每日1次中药灌胃1.4ml/100g,连续15日,进行如下测定:(1)每2日在尾部采血进行血小板计数;(2)15日后采血测定血小板聚集性;(3)15日后测定血脂。结果:地锦草能快速增加血小板数量(P<0.01),且随给药时间延长,血小板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5日后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增强(P<0.01),地锦草还可使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显著降低(P<0.01)。结论:地锦草使血小板数不断升高,可能与其兴奋脾脏造血系统有关,地锦草可能通过增强凝血酶的作用,诱导 Ca~(2 )大量释放,加速血小板的聚集反应,这些作用可能与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升血小板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鉴别青黛、连翘、牡丹皮,以靛玉红为定量指标,通过RP-HPLC测定靛玉红含量,采用Discovery C18色谱柱(4.6 mm ×20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 mol·L-1乙酸铵溶液-乙酸(80∶20∶1),检测波长290 nm.结果:TLC鉴别表明阴性对照均无干扰;靛玉红线性范围0.010 95~0.394 2 μg(r =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97.4%,RSD 0.7%.结论:建立的质量标准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升血小板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过多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启动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高度狭窄或者完全闭塞,伴或不伴有远端微循环栓塞,从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造成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作为冠脉内斑块破裂及局部炎症反应加重的继发现象,还是作为原发现象,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以及血小板因子的释放都是触发ACS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8.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综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方法 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临床上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及其新靶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与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开发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当前对血小板生物学以及对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相关的机制以及药物作用的潜在靶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笔者主要从影响血小板黏附、活化扩增,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小板作用新靶点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开发出具有临床作用的新靶点的抗血小板药物,为血栓栓塞性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常见,主要症状为皮下呈斑点状出血,瘀斑或青斑块,分布不一,四肢多于躯干。严重者常见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粘膜和胃肠等内脏出血。食物对本病辅助治疗有一定效果。其食物选择原则以“清凉滋润”为主,禁忌辛辣刺激食物。  相似文献   

20.
目标:为了探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由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调查之间的感染和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方案:提取了20例严重感染和血小板的数据进行了审查研究,在我院治疗期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10月。结果:由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是很少看到及骨髓巨核细胞数。血小板数量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