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英  姜新 《四川中医》2008,26(10):41-42
就“治未病”理论的酝酿、积累、领悟至诞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是历代医家在历史长河中实践与理论的总结与升华。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一范围不断扩大,对其含义解释不外三个方面的涵义:①未病先防,即“防患于未然”;②发现征兆和早期治疗;③已病防变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小议治未病     
杜凯 《国医论坛》2006,21(4):47-48
"未病",是指没有发生疾病."治未病"的实质,是指导医生治病,最好是治病于其未病之先,也就是预防为主,具体表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医经典中的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的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6.
从肝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整理和临床总结,对肝与治未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肝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在中医文献中有多处记载,而且也得到现代临床的支持。因此,从肝未病先防和从肝既病防变的角度,提出了“从肝治未病”的观点,为临床治未病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8.
霍新华 《河南中医》2010,30(8):824-825
通过应用"治未病"的指导原则,对哮喘患者实施"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痛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且此病有复发性倾向,故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且此病有复发性倾向,故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而系统的治“未病”理论及智慧,不仅具有现代医学的内涵,更极具其特色。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先进观念,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对其更进一步整合研究和推广运用,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如果运用推广好此理论,将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谨对《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精神实质以及如何治未病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今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特别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这段讲话立意高远,寓意深广。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贯彻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指导地位,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正确理解"治未病"理论精髓和科学内涵,是确立和贯彻"治未病"思想的关健。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的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以来,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它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所在。现阶段国家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往预防疾病的方向转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思想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建红 《山西中医》1999,15(3):51-51
很早以前,祖国医学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固然与外在的邪气侵袭人体有关,但必须是在人体气血脏腑不和的情况下,才会发病。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是外因(邪气)作用于内因(正气)的结果。所以临床上十分强调顾护正气,防患于未然。1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渊源“未病”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治未病"理论探讨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方法从"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出发,结合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特点,阐述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具体运用。结果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可有效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防止其复发。结论 "治未病"理论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根据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进行综合干预,探讨其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翟玉民 《光明中医》2009,24(9):1636-1637
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pathv DC)病名由Ledet 于1979年首先提出,目前在内分泌界得到普遍公认.糖尿病心脏病是糖尿病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减少血液透析并发症,保证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在执行常规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将"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种理论体系,运用到血液透析的不同阶段。结果:通过"治未病"理论在血液透析中的运用,减少了并发症,保证了透析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治未病"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医学实践,不断得到总结和完善,仍然可以指导和运用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血液透析中,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血液透析各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