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王少玲 《中医杂志》2008,49(11):1050-1052
女子经带胎产疾病中,月经病占第一位."经水出诸肾",肾为月经之本.补肾是治疗月经病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王联庆  宫丽莉  万金娥 《陕西中医》2010,31(10):1440-1440,F0003
月经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女子经、带、胎、产疾病中,月经病占第一位.《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肾主月经,冲任之本在肾.因此补肾治疗月经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月经病是妇女常见疾病 ,其治疗重在调经。调经之法 ,应遵循“谨守病机”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的宗旨。“经水出诸肾” ,故调经之本在肾。补肾以填补精血为主 ,并佐以助阳为辅 ,即滋水更当养火 ,使肾中阴平阳秘 ,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此外 ,调经又当分清先病后病。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 ,当先调经 ;因他病后而致经不调者 ,当先治他病。肾之阴阳 ,既要充盛 ,也要相对地平衡协调 ,才能维持机体的功能正常。若肾阳虚衰或肾阴亏损则肾气虚 ,精血耗 ,导致天癸及冲、任失调而发为月经病。肾阳虚 ,则妇女可出现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病证…  相似文献   

4.
介绍张庆之教授运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月经后期经验。张教授认为,月经病的治疗旨在顺应女性各年龄阶段生理及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月经期宜疏肝理气、活血调经,经后期宜滋肾阴、养精血,经间期宜补肾阴、温肾阳、活血,经前期宜补肾为主,佐以滋水。其运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月经后期取得较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妇人以血为主,治疗妇科疾病尤其应重视肝脾肾三脏,从肾、从脾、从肝论治。以健脾为主,兼以补肾疏肝为原则,临床治疗月经病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王艳  常惠 《吉林中医药》2013,33(6):576-577
张景岳温补法源于其所著《景岳全书·妇人规》,认为经病乃妇科病之首,阴阳、脏腑失调是月经病主要病因病机,经血本于脾肾,经病虚多实少,调经重在温补脾肾.故温经、健脾、补肾等扶正固本方治疗月经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的出血性月经病,刘永惠教授认为崩漏发病以肾之阴阳不足为本,肝脾之阴阳不足为标。治疗以"补肾为先",重在调节肾之阴阳平衡,分阶段运用补肾法,并重视疏肝健脾,临证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8.
《竹林寺女科秘传》记载了40个月经期病症的诊疗,从症入手,以症辨脏。女性月经状况取决于肾气的盛衰,《竹林寺女科秘传》认为,月经病的产生主要与五脏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气血虚弱、复感寒热等相关,由此导致气血不和、脏腑损伤、冲任失调。且书中强调从肾与他脏之关系入手治疗月经病:肝肾同源,治以补肾调肝、填精藏血;先后天互资,治以温肾健脾、调理冲任;心肾相济,治以通利心气、补肾宁心调经;金水相生,治以温补肺肾、调畅气机;五脏一体,治以五脏同治、气血共调。书中对肾与他脏之关系,及其关系失调所致月经病的症状、治法、方药等做了记录,以验方方式将其脏腑理论融于书中,为后世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之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提出的“肾生骨髓,髓生肝”是“肝肾同源”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补肾养肝法(滋水涵木)治疗慢性肝病,被认为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本之法[1]. 李瀚旻教授提出了“肝肾同源于下丘脑-垂体-肝轴”和“补肾生髓成肝”的假说,并开展了补肾调节肝再生(含补肾促进骨髓形成肝细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实验通过“滋水涵木”维持“肝生发-肾涵养调控体系”协调统一,可使“肾生骨髓”与“髓生肝”(调节肝再生)可以相继或同时发生;提示补肾不仅可以生髓,还可以促进、调控“髓生肝”[2-3].  相似文献   

10.
熊巍  汪涛  窦军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32-2833
《妇人规》为《景岳全书》之妇产科专章,重视温补,强调滋阴,月经病辨证论治以脾肾为中心,尤重冲任、脾胃、阴血。治疗多用健脾补肾之法,以补肾为要,对月经失调、崩漏、经行腹痛、热入血室等作详细阐述,切合临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5.
16.
邵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47-147
目的:预防与治疗因分娩女性婴儿导致情绪受到刺激,因而引起平衡、调节系统的崩溃,同时促发心理疾病、精神病及躯体病.方法: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姿势等改变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结果: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海南青牛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系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 ,为一新种。民间用以治疗关节疼痛和筋骨损伤。主要含有甾酮类、生物碱等化合物。为探讨海南青牛胆中挥发油成分 ,对其藤茎进行了挥发油的研究 ,通过GC MS Computer进行测定分析 ,从中共鉴定出 2 0个化合物。1 材料及样品的制备原材料采集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乡 ,经海南师范学院钟义教授鉴定为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取该植物藤茎经切片、干燥 ,粉碎成…  相似文献   

19.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